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潘 星       作者简介:       潘星,1982年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当选全国青联中央委员、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艺委会委员。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1995年应中国和香港政府专才计划赴港工作。任香港文化传播事务所总编辑。2005-2015年任北京冠华元丰传媒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从事城市地铁PIS系统集成建设工作。喜读历史、党史。业余撰写散文和随笔。       担任多部大型纪录片撰稿人及导演,多次获奖。其中,《警钟》(纪录前海丰县委书记王仲贪污案),获星花奖;1984年大型纪录片《我与祖国共命运》(纪录国庆35周年邓小平同志阅兵),获文化部奖;纪录片《男子汉们》获星花奖;纪录片《一瞬与十年》获金鸡奖、文化部奖。1990年与陈光中联合导演艺术片《我们走向未来》,获广电部奖。导演纪录片《潮心》,获中央台优秀电视片奖。        近八、九年来我一心一意做生意,已疏淡了与朋友交往。       2000年3月1日,一个在广州很难遇到的阳光明媚的日子,我的一桩生意终于有眉目的日子。在觥踌交错,感觉生活很是美好之际,  突然接到上海的好友打来的...
发布时间: 2019 - 04 - 02
浏览次数:20
探寻现实之下的现实对话阎连科       人物周刊:在你的创作中,有过哪些遗憾?       阎连科:我写作最遗憾的就是《丁庄梦》,预想中应该写得比现在好得多。那时候我的想象也比较疯狂。那原本是一个庞大的故事,恨不得写出50万字、80万字,想着也许是一本惊天动地的小说。构思特别清楚,虚构了一个国家,写这个国家如何把全世界控制了,向全世界卖血,就相当于石油管道那样儿。你对我不好,我就全卡断你。那时候写了《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是脑子最“疯狂”的时候,那会儿脑子只要想到什么就可能写出来。可是,后来,卡在那了。       人物周刊:《速求共眠》是你最新的小说,也拍成了电影,和之前的作品那种阅读冲击力相比,平缓了许多。       阎连科:写这个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平缓和有趣。里面的故事真真假假,有许多种声音同时存在。剧本、微信、通信、田野调查、审讯笔录等等,六七种东西在里面传来传去,非常自由。小说的写作方式真的做到了随心所欲。好几年没出小说了,特别想出版。为读者也好,为出版也好,久久不出书,也是个问题。       人物周刊:《速求共眠》又一次把“阎连科”写进去了,这其实不是第一次...
发布时间: 2019 - 03 - 30
浏览次数:7
文/南方人物周刊  文/卫毅      阎连科喜欢写梦,但他不喜欢纯粹的梦和纯粹的现实,他努力表现的是二者的结合体——第三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朝外看到了天下,朝内看到了自己      “中国文学特别重视第二层面(世相现实主义)的世俗。我们看张爱玲,看《边城》,那个特别好。但中国文学应该往更深的地方走,我们的文学不能停留在这个层面” 阎连科      阎连科准备去越南。他的小说最近有越南文版本将要发行。他的小说已经翻译成了超过30种语言的版本,最小的语种是西班牙巴斯克语。阎连科从没去过越南。40年前,他差点去了越南。      1978年底,高考落榜的河南洛阳嵩县田湖镇少年阎连科成为了一名军人。他把这视作离开故乡的机会。作为刚到部队的新兵,他的身体素质并不十分出色,单杠、双杠、跑步,对他来说,不是容易对付的事情。而当他在射击练习中,将弹夹里的10发子弹打出了100环的成绩时,团长表示并不太相信,把他一个人叫出来,在一旁再给了他10发子弹,这次他打了99环。他获得了代表新兵去全师参加射击比赛的机会。比赛中,他打了98环,并列第三名。他的表现让他初入军营便立功获赏。      射...
发布时间: 2019 - 03 - 30
浏览次数:7
来源:《凤凰新闻》2019年3月19日       元朝所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很模糊,而且整个元朝所处的时间也很短,同时在文化上也并不能够与唐朝和宋朝相比,虽然现在我们一说起中国的文学,脉络非常清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可是这元曲,可能是在这些类型中,大家比较陌生的一种文学题材,可能比较还是马致远的那一首《天净沙.秋思》,但是也不得不说,元曲也还是有它的独特性,往往可能只是几句话,却是能够同样的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其实元朝除了这元曲之外,大家对于元朝的诗人的了解,那更是陌生,应当说在元朝时期,也还是出现了一大批的诗人,例如虞集,他便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他写过很多同样脍炙人口的诗作,无论是在文学性,还是在思想性上,那都堪称一流。       譬如虞集的这首《院中独坐》,也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出了内心的无奈以及痛苦,所以这样的诗作,也是不可错过,值得我们去一读。       《院中独坐》        宋代:虞集        何处它年寄此生, 山中江上总关情。   &...
发布时间: 2019 - 03 - 27
浏览次数:10
来源:《凤凰读书 》2019年3月16日       摘要:沈从文是萧乾的恩师,是最早把萧引上文学道路的人,但文革中两人意外发生矛盾。沈从文甚至写下亲笔信,不许萧乾参加自己的追悼会,究竟是什么让一向平和的沈从文如此决绝? 沈从文       “1988年春,《人民日报》记者李辉告诉我,沈老师同意见我。由于李辉要出差,我们商定,他一回来就陪我去崇文门沈老师的寓所拜访他。没想到,五月间沈从文老师这颗文坛巨星,突然陨落,就失去了机会。”这是萧乾亲笔写下的话。       萧乾是著名记者、作家与翻译家,他曾说,沈从文“是我的恩师之一,是最早(1930年)把我引上文艺道路的人”。       然而,1974年,两人意外发生龃龉,沈从文甚至写了亲笔信,让夫人张兆和转给萧乾,称自己去世后,不许萧乾参加追悼会,亦不许他写悼念文章,否则诉诸法律。       究竟是什么,让一向平和的沈从文如此决绝?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沈从文对萧乾恩重如山       萧乾生于1910年,北京人,本名萧秉乾、萧炳乾...
发布时间: 2019 - 03 - 18
浏览次数:15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3月15日文/向思琦       一位修书40年的古籍修复大师,如何看待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以及这个行业人才培养的前景与矛盾。 童芷珍    图 / 彭辉       2000年,一位姓阮的中年男子带着一本破损严重的竹纸古籍《绣像今古奇观》,来到了上海图书馆,专程拜访古籍修复专家童芷珍。       书的主人所拿古籍为明代刻本,且为市面上流传甚少的双图版本,是其重金购得。然而书页的竹纸已失去韧性,稍不小心一碰,就会一片片掉下来。这本书还遭到过“野蛮”修补——有人曾用粘合剂将破损的书页粘在一起,有几处开裂的地方还用很厚的黄色机制纸粘连,以至打开书页都非常困难。       来上海图书馆前,阮君曾四处奔波,找到苏州、上海等地的修复人员,都被回绝。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古籍珍贵,修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每一次动手,都需要纯熟的技艺。       彼时已有28年工作经验的童芷珍接下了这本古籍。为把粘在一起的书页分开,她想了好几种办法——有的地方将布面放在粘贴处,用沸水烫;...
发布时间: 2019 - 03 - 16
浏览次数:7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