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来源:趋史微视频 2023/7/7文|糖葫芦编辑|t2007年,一部纪录片在英国的电视台播出后立刻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因为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在片中公然声称:多年以来人们认为的“全球变暖危机”实际上只是一个骗局。这位名叫兰.克拉克的媒体人先后在他的纪录片中摆出了多项数据以证明自己的这个论点。但由于他的观点过于惊世骇俗,克拉克和他的这部纪录片还是招致了东西方许多学者的批评。面对这些尖锐的批评,克拉克却表现得十分淡定。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克拉克坦然地面对镜头说道:“我只不过是说了实话,揭穿了很多人精心编制的谎言而已。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全球变暖的危机根本不存在。”也许是克拉克怕旁人听不懂自己的论点,他还在节目中不厌其烦地告诉大家人类并不是一种怕热的动物,相比于炎热的环境,人类其实更怕寒冷的天气。许多人认为克拉克的这番言论只不过是在为了他自己的名声做炒作而已。事实上,“全球变暖”的危机是各国政府所公认的。他所列举出的那些科学实验,其实本身也是错误的。但就在双方针对全球变暖问题展开“大辩论”的同时。无数镜头对面的普通观众却陷入了迷茫当中。“全球变暖”的危机难道真的是一个超级骗局吗?为什么直到今天人类依旧要控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节能减排呢?这场科学争论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全球变暖中的“北极熊”)接下来,就让我们慢慢地道来。气温突升的“警讯”2003年6月,我国的上海、杭州、福州、武...
发布时间: 2023 - 07 - 10
浏览次数:10
来源:视频号她在2019-2022年连续四年获得诺奖提名,瑞典文学院诺奖评委赞誉她为“中国的卡夫卡”,莫言说,“我不预测(诺奖),但我希望是中国的女作家残雪。”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然而,与国际上备受推崇的声名不同,残雪的名字在国内一直不为大众所知。
发布时间: 2023 - 07 - 10
浏览次数:7
来源:宇宙事务所 2023/1/12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与之伴随的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和侵占,致使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过去的人们想要征服自然,想要大自然完全为己所用,而如今水土流失、温室效应,以及越来越多的物种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是灭绝,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很久以前玛雅人所作出的预言:“人类文明将会结束,灭绝多年的物种将会再次回归地球”,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物种的灭绝人类对生物灭绝的定义是,当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整个种群都被破坏,或消失,或不太可能再生时,该物种可以说是灭绝了。从世界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看,生物灭绝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就像每一个生命从出生开始就走向死亡一样,每一个物种也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走向灭绝,只是时间的长短不一样。这些都是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比如在地球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消失的大型恐龙、类人猿、巨齿鲨等,前后发生的五次大灭绝都是自然影响造成的。这几次自然灭绝要么是由全球性气候变化、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所引发的气候剧变所引起的,要么是海洋异常或陨石撞击造成的,并且每次都是大规模灭绝。尽管这些仍然是人类的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灭绝不是某个物种故意犯下的。到了现在,当地球上的大部分资源都被人类利用和掌握时,这些生物的命运不再仅仅被自然所掌控,而是要经受自然和人类的双重考验。当自然界的规律被人类强行影响...
发布时间: 2023 - 07 - 03
浏览次数:15
来源:央视网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吴宓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的一个大家族,童年优越的生活给了他良好的教育环境,但也带给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他的一生,做事总是非常较真儿,常处在自我矛盾当中,感情容易冲动,也很容易有过激的言行。吴宓的一生与《学衡》杂志分不开,《学衡》主张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又要保留传统优秀文化,这也是他在学术上“求衡”的体现。他的这一主张使自己处于新文化运动的风口浪尖之上,但他仍坚持“儒道思想为国之本”,因此也被鲁迅戏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但是在今天看来,这种当年被冠以“文化保守主义”的主张,已经分明表现出了它的前瞻性及现实价值。(《人物》 20161216 先生 吴宓)
发布时间: 2023 - 06 - 20
浏览次数:12
来源:央视网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自小读私塾,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少年时期留学日本,后又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游学了十多年,学贯东西。精通二十余种语言的陈寅恪被清华国学院聘请为国学导师后,就以“教书匠”自居。陈寅恪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开辟了诸多的学术领域。1939年9月,在前往牛津大学任教途中,香港到欧洲的轮船全部停航,陈寅恪只好暂停香港在港大教书。在这一时期,陈寅恪的史学研究发生了第一次转向。陈寅恪开始研究魏晋至隋唐领域,并撰写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开辟了诸多的学术领域。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后,著有《柳如是别传》一书。1969年10月7日,已经卧床不起的陈寅恪,骤发肠梗阻麻痹去世。(《人物》 20161209 先生 陈寅恪)
发布时间: 2023 - 06 - 20
浏览次数:12
来源:央视网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本片以客观的视角,把蒋梦麟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作为主线,从蒋梦麟的童年和家庭教育为突破口,层层剖析,为观众还原了一位有情义、有担当的教育家。蒋梦麟热心仕途,但不迷恋权势,在权力面前始终保持了一个文人的清高。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非成败一力承担。本片借助详实的史料,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蒋梦麟:他是一个仕途顺利的学者,更是一个热血青年,他是立志革新的北大校长,也是北大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面对困境,他是勇敢的;但在家国大难前,他又是无奈的。而正是一个个像他这样在动乱中浮沉却又做出了自己贡献的人,才完成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涅槃与重生。(《人物》 20161208 先生 蒋梦麟)
发布时间: 2023 - 06 - 20
浏览次数:11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