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11月14日在诸多自然灾害中,人人往往关注于旱灾、洪水、火灾等等,却极少关注于一种特殊的自然灾害——极寒天气。极寒天气,在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天气频发的当下,显得十分遥远。但在中国的历史上,还真有一段气候变冷的灾害。而这场灾害,也给中国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 ...气候变迁之谜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一些气象学专家惊讶地发现一件事:地球的气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着规律性的变化。听到气候变化,许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认为由人类造成。近代以来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燃料的使用,产生的气体让全球气候越来越暖,这种说法几乎被所有的现代人类所知晓。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人类的活动固然能够影响气候,但并不等于气候变化都是由人类造成的,事实上,大自然本身也在产生着一些变化。对于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学界众说纷纭,但其中“太阳光线”和“地球轨道”两个原因被广为认可。众所周知,太阳和地球其实隔着很遥远的距离,太阳光要走很远的路才最终抵达地球。而在到达地面之前,种种原因使得太阳光线发生变化。首先便是大气层,在地球的外层,有一层类似保护膜的保护层,叫大气层。大气层会保护地球,在太阳光线进入时,它会削弱太阳光线,隔绝有害的射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而太阳光线想出去时,大气层又会阻拦它们,将热量留在地球里。这就类似于在冬天盖了一层棉被,可以保暖的道理。而在不同时期,大气层的物质...
发布时间:
2024
-
11
-
18
浏览次数:4
来源:布衣哥说事 2024年10月29日文/郑祚新在历史的长河中,1958年至1982年那24年的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时期,承载着一代人独特的记忆。当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农村家庭。我家所在的团堡公社一心大队二生产队,便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写照。生产队作为独立核算的基础单位,在公社的统一管理下运行。分配形式主要是通过平时干活记工分,年底依据工分进行分红和分粮。以全队100个劳动力、全年总计30万工分、各种收入10000万元为例,一个工平均0.33元。若一个家庭一年挣工分5000分,折合500个工日,收入约165元,而分的粮食和其他东西价值120元,可得45元,若价值超过165元则成为欠款户。在我们团堡公社,一个工日能分红1元以上的生产队寥寥无几,大多在1元以下,甚至有的只有几分钱。人口多的家庭辛苦一年,到年底往往成为欠款户。我们生产队仅有11户人家,20多个劳动力。社员出工干活,记工员会将详情记在工分本上,作为月结和年终分红依据。每到年底,队里会计收起记工员账本,统计出工分情况并张榜公布。记得1971年腊月29的晚上,全生产队社员在保管室开会。队长讲话后,会计开始公布每家劳动成果,区分缺粮户还是余粮户,大家都紧张地倾听着。结果公布,大部分家庭是欠款户,只有极少数无孩子负担的个别户发了几十元钱。那时我还小,依偎在父亲怀抱里,看到发钱时问父亲为何不给我们家发,父...
发布时间:
2024
-
11
-
18
浏览次数:2
来源:凤凰新闻2024年11月2日时隔30年后,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国军名将终于回到他日思夜想的祖国。1981年,周恩来总理的妻子邓颖超大姐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年周年大会上认出了他,邓颖超亲切握着他的手说道:“你终于回来了,你知道吗?恩来找了你好多年,他找你找得好苦啊!如今你回来了,我想他也终于放心了……”这位让周总理惦念几十年的国军名将是谁呢?他跟周总理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艰难的人生抉择这位国军将领便是曾和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有过七次交手的李默庵。李默庵出生在湖南长沙往北大约50华里的一个小村庄里。他的家境和大多数革命者一样,很贫寒,因为无钱租佃别人的田地耕种,只好靠着打短工和饲养家禽度日。等他年纪稍大一些,父母便用节衣缩食省下的积蓄供他读书。直到12岁那年,李默庵在堂兄的资助下走出大山,告别父母,来到长沙。李默庵在长沙读书做工七年,受到湖南革命运动和进步思潮的影响。在长沙期间,李默庵也参加过毛主席的演讲,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李默庵萌生出要济世救民的迫切希望。后来李默庵和陈赓等人来到广州,报名参加了程潜拟创办的陆军讲武学校。然而不久后,李默庵又收到了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的消息,和他一同考进陆军讲武学校的陈赓、宋希濂等人看到招生广告后,便退了学加入黄埔军校。(这两所学校后来被合并成了一所学校)就这样,李默庵成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进校后,李默庵首先面临的是国共两党间的选择。黄埔军校开...
发布时间:
2024
-
11
-
18
浏览次数:2
来源:视频号从穷小子到中国航天的奠基人,他的出现让航天材料加快几十年!
发布时间:
2024
-
11
-
18
浏览次数:2
来源:视频号独守边疆15年的总兵何琯
发布时间:
2024
-
11
-
18
浏览次数:6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瞿秋白诞辰125周年革命先驱瞿秋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批评史、思想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他与鲁迅一道被茅盾誉为“左翼文台两领导”,被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家李何林推许为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双璧”。1935年6月18日,他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从容就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一个英勇、坦荡的背影。今年恰逢他诞辰125周年,让我们一起致敬先驱者寻觅光明、开辟新路的旅程,重温超越时空而历久弥坚的文学精神与创作理念。瞿秋白(1899—1935年)始终肩负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瞿秋白起步便以中国报告文学先行者角色,昂首迈入中国现代文学的灿烂星河。《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不仅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早期结出的重要硕果,也是中国作家不忘初心、探索民族复兴之旅的文字见证。瞿秋白在暗夜中寻找救亡图存道路的担当、在动荡与苦难岁月中勤奋笔耕的精神,如今仍然为人所景仰。“五四”风起云涌,瞿秋白有幸成为时代潮流的亲历者与承传者。他自述人生目标是“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其间的忧患意识、责任担当与献身精神,不仅是他高洁人格的光辉呈现,也是他光明伟岸写作品格的充分昭示。深深根植在《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中的,就是瞿秋白在现实中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他是一个“秉着刻苦的人生观”的“积极的奋斗者”。时代写作者的勇于担当意识、中国故事的历史叙述者姿态,在瞿秋白第一次赴俄时所作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中就有极...
发布时间:
2024
-
11
-
14
浏览次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