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来源:数学与人工智能(微信)  数学大师丘成桐:中国的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  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哈佛毕业生的论文水平比国内有些院士的文章都好如果不重视学风建设,中国科技至少后退20年。  基础教育不扎实,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  “如果不重视基础教育,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8月6日,数学大师丘成桐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开门见山道出了他的隐忧。作为目前华人数学界的领袖人物,丘成桐先生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而且十分关注国内数学人才的培养。他所在的哈佛大学近年来频繁接触国内大学及大学生,对于两国高等院校的差距,丘先生当然最有发言权。然而,通过和国内学校的直接接触,丘成桐却抛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这些年,中国大学的基础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不比美国差。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国内大学的教育水平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高,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好得多。研究生教育美国比中国好得更多。”  他举例说明:哈佛大学理学院每年大约招收20名念理科的中国留学生。“这些都是中国最好的学生,多数来自北大这些名校。...
发布时间: 2019 - 01 - 14
浏览次数:86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文/齐欣妍“重要的物理观念不能错,即使是在模型上。”“不要让学过物理的人看到这个,当成笑话!”一位82岁的老人,在3个小时内,给一批世界顶级设计师纠正了42处技术性错误……7月12日晚,在山东省日照市科技馆发生的这一幕,让在场的科技工作者们深受震撼。而这位老人,正是美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丁肇中。  丁肇中祖籍日照,当天,日照市科技馆展出了丁肇中科学生涯中6个著名的实验模型,而且是不惜重金邀请全球知名模型制作工程师和展陈设计师前来打造的,没想到,在丁肇中眼中却是问题重重。在听取设计师汇报过程中,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挪到大屏幕旁边,眉头紧锁,紧盯PPT上的每一处细节。当屏幕上出现一组实验效果图时,他马上表示有几张“看不明白”,追问设计师这些图是在哪里找到的,谁提供的。当设计师回答是“网上找的”时,丁肇中立马严肃起来:“这个不是实验效果该有的样子,这些图连我都看不懂,让别人怎么理解?”后来,在审查国际空间站的设计模型时,丁肇中又发现了错误,并要求马上纠正。这难住了设计师:“设计和制作国际空间站的模型存在一定难度……”丁肇中反问他:“你们跟国际空间站那边有联系吗?”设计师回答:“没有。”丁肇中便直接拿起电话和国际空间站工作人员沟通,而当时已是深夜。  日照市科技馆当天展出场景 汇报直到晚上10点才...
发布时间: 2018 - 11 - 22
浏览次数:25
来源:《亚洲周刊》2018年6月10日文/章海陵小说家赵树理凭借《小二黑结婚》走红。现实中,恶霸村长金旺打着革命旗号,杀害小二黑和夺走小芹,广大革命者与群众对这些败类绝不陌生。赵树理作品昭示国人反思制度改革的弯路,提出以“工具理性”规范权力者。今年二零一八是改革开放纪念年,真是一个特殊而重大的年份。四十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严肃告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教条,快速融入国际社会,神州开始翻天覆地,人民发出“换了人间”的喜悦惊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绩有目共睹,但近年后劲不继、逆水行舟的态势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就在此刻,一个陶醉乡土文学的作家对“中国向何处去”显示了特别启示,他就是赵树理。作为一个作家,赵树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作用当然无法跟“目光远大、意志坚定”的改革派政治家比肩,何况作家早于一九七零年因文革迫害而去世。但是,赵树理当年的文学创作与思想探索对中国日后的改革大业,仍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昭示国人反思制度改革的弯路,更展望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赵树理是何许人?今天年轻一代中知晓者可能不多。他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难得而卓越的小说...
发布时间: 2018 - 07 - 11
浏览次数:523
来源:《亚洲周刊》2018年4月15日文/黄宇翔「李约瑟难题」是科技史上著名的问号,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成就突出,但为何与「工业革命」擦肩而过? 英国学者李约瑟以毕生精力推出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展现文明演进仰赖交流,此次香港李约瑟研讨会就探讨了公元三世纪前欧亚大陆文化与科技传播的形态。李约瑟难题(Needham's Grand Question),是科技史上著名的问号,中国历史直至清中叶以前在科技方面都有长足的成就,甚至长期领先于西方。但是,中国的科技成就没有孕育出科学的知识论与方法论,科技更在清中叶之后便大幅落后于西方。西方出现「工业革命」之际,中国却落入了科技的停滞。以至于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之际,掌握科学的西方文明为中国带来「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历史何以至此?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以毕生精力追寻答案,推出了七卷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发现中国历史上具有卓越的科技成就。这部书是文明传播史研究的典范,展现文明的演进仰赖于传播与交流,方能促成科技的昌明。因此,在二零一八年三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李约瑟科技与文明基金会(前身为东亚科学历史基金会)、李约瑟研究所在香港中文大学祖尧堂共同举办了「李约瑟研讨会——欧亚大陆与...
发布时间: 2018 - 06 - 12
浏览次数:527
来源:《信报 财经月刊》2018年1月号文/邓传锵2017年7月1日高永文告别热厨房,卸下食物及卫生局局长一职,重新执业做骨科医生。做官难,做医生也不易,日程排得密密麻麻,无官亦难一身轻。他笑称,近年病人权益高涨,诊症要像教书一样花费唇舌讲解。做官有引咎辞职的危险,今日做医生则有随时被病人天价索偿的威胁,见证香港医疗系统数十年来变迁,高永文呼吁重建医生和病人的互信。以为辞官后邀的这位有「民望高」之称的前局长会很容易,怎知道还是是要等了一个多月才轮到空档,早上九点依约来到位于佐敦的医务所按门钤,应门的竟是高永文医生。他笑着解释,自己最早上班,约人都会趁十点开诊前或中午一点钟休息这点「空间」。被问到是否离开政府后,轻松了很多,这位前高官这样回答:「如果动手术,很多时七点半做,五点多钟就要起床了!如果有病人在医院留医,上下班的时间都要去巡房,那更困身。另外,我还有些义务工作继续要兼顾。」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要抽出时间进修。他向记者解释行规:「骨科规定要持续进修,做了五年政府,哪有时间进修呢?况且,那时做任何与职务无关的工作,都必须先向行政长官报告。」「我希望用一年的时间进修拿回专业资格。我同病人说,这段时间,看病、开药、打针没有问题,但做大手术就要转介给我的拍档,或病人自行找医生了。」未来一年,这位名医只能担任手术助理。人走茶未凉,卸任后高永文出席大小场合依然大受市民欢迎。自2012年掌管...
发布时间: 2018 - 06 - 12
浏览次数:451
来源:《明报月刊》2018年5月文/孔捷生我初读《边城》还是青涩少年,朦胧觉出与蔚为洪流的革命文学截然不同。及至青年期,革命落潮,反思浩劫的新文学正值巅峰,我也成为其中一朵浪花。在那个青年作家纷纷勇闯禁区的激荡年代,乍读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竟和当初读沈从文一般,如同一缕清流注入骚动不宁的文学河床,空灵澄澈。光从沈从文、汪曾祺的文字就感知到有某种传承关系。我见过沈从文,和汪曾祺亦有缘份。一九八○年初,我在北京文学讲习所进修,同学都是各地新锐作家。晚上无事我们会出去走动,看望文学前辈。当时所长是丁玲,她只来讲过一次课。我不大喜欢她,觉得她的面相、眼神、语言都很凌厉,我也从未登过她的门。沈从文没给我们授课,一九四九年后他已远离文学,再也不碰了。那晚,同学古华说:「我们去见沈从文前辈。」尽管当时文坛还在冷藏沈从文,但其文学魅力无人能及,能见到他实在荣幸,我们二人便去了。那年头北京全无夜生活,昏黄灯光下的街道甚为清冷。沈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宿舍楼,楼梯幽暗,我们拾级而上,如同摸索着走近一间尘封的文学偏殿。但一进沈家就觉得温暖。沈从文和古华都是湘籍,他不单未见过我,连我名字和作品都不晓得。沈从文前辈却认真地问我的名字怎么写,沈夫人张兆和还用笔记下来。沈从文自称出土文物张兆和是世家闺秀,“合肥四姐妹”分别嫁给昆曲名家顾傅玠、语言学家周有...
发布时间: 2018 - 06 - 06
浏览次数:409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