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1923~)有句名言,“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谁控制了能源就控制了国家;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世界”。没有帝国之名而拥有帝国之实的美利坚,既想控制粮食、能源,又想控制货币,借以控制整个地球。
借中东乱局,控制能源,铸就“石油美元”。1973年10月,埃及在犹太教传统的斋戒日这天向以色列发动攻击,这就是所谓“赎罪日战争”,亦即“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1960年成立)为了阻止其他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宣布石油禁运,导致国际原油价格由每桶3美元飙涨至超过13美元。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为“两伊战争”(1980年9月~1988年8月)及第二次石油危机埋下了导火线,国际原油价格每桶从1979年的15美元上涨至1981年的39美元。
20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石油产量约占世界一半,但是在1970年代以前,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一直是多元的,所谓英镑—美元石油问题一直存在。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一度因“无枝可依”而岌岌可危,美国随后与沙特阿拉伯签订了一系列秘密的“不可动摇的协议”,沙特同意将美元作为出口石油的惟一计价货币。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在欧佩克中举足轻重,所以其他成员国也接受了相关协议。作为交换条件,美国同意出售军事装备及石油开采设备给欧佩克,欧佩克则用石油出口所得的美元购买美国国债(当时有较高收益)作为外汇储备。石油乃“工业血液”,现代国家或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须臾不能离开石油。美元与石油挂钩,任何想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便不得不把美元作为储备。如此,全世界对石油的需求越高,对美元的需求也就越大,美元就这样与石油紧密地连结在一起,铸就了所谓“石油美元”。
20世纪70年代的中东战争,导致地缘政治动荡,促发世界石油危机,反而为美元迎来转机。石油危机虽然缘于一场实体战争,但是本质上更似一场货币战争。战争让“石油美元”堂而皇之成为全世界接受的制度安排,巩固了与黄金脱钩的美元之国际地位。
借国际市场乱象,控制粮食,打造“粮食美元”。石油储藏的有限,加之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核能等能源的替代,以及中东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侵蚀与威胁着“石油美元”对美元和美国的保护机制,美元的地位将随着石油地位(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的衰落而衰落。因此,美国要确保美元霸权地位,还必须为美元寻求新的支撑。答案还可以从亨利•基辛格的箴言中寻找——“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粮食比石油更具有战略性。综观国际市场的内在机制与各类条件,“粮食美元”必将是下一个支撑美元霸权的战略安排。多年来,国际农产品与石油一样都用美元计价,更重要的是,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出口量约占一半。长期以来,美国一直通过巨额的农业补贴来支持国内农业发展,每年被WTO认可或不认可的各类补贴(前者如“绿箱补贴”、“蓝箱补贴”,后者如“琥珀箱补贴”)超过千亿美元。美国农业的科技含量很高,可谓技术密集型产业。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耕播、收割、脱粒与清洗就已100%机械化。在生产加工机械化之后,化学化(化肥与农药)、生物化(生物工程与品种改良)紧随其后,如此大幅提高了美国的可耕作面积及单位面积产量。计算机与土壤监测、气象资讯与期货市场连线,使得农业稳产高产、稳收高收。多年来垄断全球80%粮食交易量的ABCD四大粮商(即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三家由美资控股,一家有美资渗透。世界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及阿根廷等国要么是美国盟国,要么已被美国资本渗透控制。
过去与现在的事实一再证明,世界石油危机与粮食危机爆发越频繁、越严重,美元危机就越能得到缓解,美元地位也就越能稳固。海地,这个美国近邻,世界上最为贫困与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演绎了粮食危机——粮食美元——经济乃至政治依附的新例证。在加入WTO(1996年1月30日)之前,海地稻米的自给率达95%,而加入WTO数年后,依照所谓“比较优势”,海地将稻田改种芒果并出口美国,用所得美元从美国进口稻米,成为美国稻米的第三大消费国,但是稻米与芒果的定价权都掌握在美国人的手里。2008年一场“沉默的海啸”(国际粮食危机)席卷全球,重创诸多粮食进口国,海地所受冲击更加严重,是年海地的通货膨胀高达15.7%,对于95%人均日收入不到2美元的穷困黑人而言,粮价飞涨犹如雪上添霜,首都太子港最终因粮食问题而发生暴动,直接导致海地政局动荡。海地的积贫积弱与美国密切相关,美国著名政治漫画家特德•拉尔自责“为何我们手上沾满海地人鲜血”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当初夏威夷也是因为其农产品(蔗糖)严重依赖美国市场而严重受制于美国,最终于1898年被美国吞并,1959年成为美国第50个州。国际问题专家认为,海地很有可能成为美国第51个州,因为美国牢牢地掌握了海地的粮袋子,海地也就乖乖地交出了钱袋子。
美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是出于“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的战略战术。未来,当粮价涨得愈高,抑或在高位运行,美国政府给本国农民提供的补贴也就愈少,最终那些粮食进口国会取代美国政府来补贴美国的粮农与粮商,同时因为“粮食美元”的缘故,而成为美元的坚定支持者,因为需要更稳定的渠道、获得更多的美元来支付粮食进口。未来,只要这些大宗商品继续与美元挂钩,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就难以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