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涌
来源:《国家治理与经济安全》
当今世界,若问谁是“第一制造大国”?很多人会选择:中国。其实不然,美国,惟有美国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制造大国”。“美国制造”无所不能,从如波音飞机、爱国者导弹等高精尖优质产品,到CDO、CDS等垃圾债券;不仅制造各类物质产品,也制造各种思想理念;不仅能制造各种标准、秩序,而且能制造“美国梦”与美国“很行”的神话。过去的美国,更多的是制造稳定,惠及世界;如今的美国,更多的是制造动荡,殃及全球。过去,美国制造冷战铁幕,拖垮苏联敌手,也制造经济泡沫,削弱日本友邦;如今,在“中美关系大局”下,美国为中国量身订造各类迷局,旨在遏制或延缓中国的崛起。
制造产品,制造理念
西欧于世界率先实现工业化,在工业制造上鞭先着。美国在独立建国尤其是第二次英美战争(1812-1814年)后,通过高关税保护(最高达到100%)、重视本国专利而无视欧洲专利、搜罗欧洲技术与人才等手法,最终使“美国制造”成长起来(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是一个重要标志),逐渐可以与欧洲工业强国相匹敌。
工业革命起始阶段,欧洲近乎垄断专利或新工业品生产,但是美国发扬光大,扬长(资源丰富)避短(劳动力昂贵),赋予了更新的、往往也是革命性的意义。美国人伊莱·惠特尼发明“通用制度”,利用标准化进行大规模生产,如此将成本压到最低,使更多的工业品进入普通千家万户。美国制造取得的革命性进步还有“福特流水线”以及“泰罗制”。
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未将欧洲“炸回到石器时代”,但是到处都是工业废墟,极大地破坏了欧洲的生产力,进而损害了“欧洲制造”。美国利用这一契机,不断扩大与升级“美国制造”,将“美国制造”推向欧洲腹地,占领欧洲以及本属于“欧洲制造”的市场。如此,利用内在品质与独特营销渠道、手法,使“美国制造”誉满全球。
二战后,“美国制造”一度占据世界工业品的半壁江山,从毛巾、香烟、饼干到大炮、飞机、航母,从可卡因到好莱坞影片,美国企业近乎无所不能,将资本主义生产力开发到极致。但是,盛极而衰,“美国制造”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在产业升级中、在资本为更多更高的利润追逐中,不断退化——自由化,虚拟化,泡沫化……
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美国不仅制造产品,也制造理念。历史上,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别无长物,无所谓“比较优势”。有言为证,“新英格兰什么也不出,只出花岗岩和冰块”。但是,新移民竟然能够把花岗岩卖到欧洲,把冰块卖到中国广州和印度孟买,实现资本积累,凭借的就是理念创新。他们不仅有把别人的黄金依照古铜价收购的本事(如对印第安人的毛皮以及对西印度群岛的糖浆),更有把自己的稻草售出金条价的能耐。如此,可以让一个没有多大价值,或根本没有价值的东西,具有了价格,甚至是很高的价格。看看美国人打出的广告:“冰给南方人送去了凉爽,犹如煤给北方人带来温暖”。由此大兴冰镇食品,开启“冰镇时代”。
今天,美国华尔街的犹太金融家们发扬光大了新英格兰人的创新思维,“找到一个比你更傻的”,然后把标有3A评级实际等同垃圾的金融产品卖给他。在“美国制造”光环的照耀下,在华尔街的吆喝下,世界投资者纷纷购买美国的金融产品,欧洲人抢购了40%多(这是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欧债危机的主要诱因)。美国人的高明在于,主要功夫往往不是直接落在产品生产与研发上,而是在消费者的大脑上,通过改造买家的思维,让他们相信没有多少价值甚或一文不值的东西有巨大价值。
制造神话,制造动荡
深入研读美国历史,你就会发现:表面上,美国是个“三权分立”、政教分离的现代国家,然而实质上,美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造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宗教国家”,为使命而战争、扩张,凝聚在白人精英的骨髓中。
美国的史学家将美国的拓荒与殖民史,描绘、渲染得无比神圣,即在横渡大西洋“五月花”船上就有了神圣的盟约:“奉上帝使命”,以建立“山上之城”,将上帝之光撒播世界。而实际情形是,来到美洲新大陆的美国先民,根本就不是什么抱着崇高理想建立新国家的“移民”,而是避免宗教迫害的“难民”。难民们筚路蓝缕,为了基本生存而挣扎,终日里忙于糊口营生,何来智慧、情操与能耐拯救世界?
美国建国后,急需欧洲的技术、人才、资金与亚洲的劳力,于是美国精英们开始孜孜不倦地编制“美国梦”。为凸显建立“山上之城”的“上帝使命”,白人精英们编造故事、篡改历史,硬说北美大陆,“好像是为了一个伟大民族准备的空摇篮”。全然不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在盛装盎格鲁——撒克逊人之前,印第安人在这个摇篮里已经安躺了成千上万年。窥一斑而见全豹,美国人“制造历史”的逻辑——就是将一个地道的谎言不停地重复一千遍、一万遍。
“美国梦”是美国制造的一种迷幻剂,借以改造人的思想。现代“美国制造”的核心早就不在商品上,而集中在追梦人的思想上。用昔日的光环、帝国的余辉,来吸引朝圣者过来进行“洗礼”,用哈佛、芝加哥、斯坦福等大学的培训班,来直接实施“人脑刷新”工程,如此昔日“伯克利黑帮”,今日“芝加哥男孩”,层出不穷,走向世界,成为美国宣传组、工作队、播种机,把美国“很行”的神话撒播到世界。
坚持唯物史观,当然应肯定“美国制造”曾为世界做过积极贡献,“美国神话”、“美国梦”也有某种积极作用。二战时期针对同盟国的“租借法案”以及作为西欧解放军的“美国大兵”,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安排等等,为世界带来希望、稳定甚至繁荣。但是,随着国民经济中产业资本的主导让位于金融(垄断)资本的主导,美国政权性质与国家性质发生了质变,逐渐由殖民地的革命者、资本主义的建设者蜕变为帝国主义的霸权者,由此“美国制造”最终也发生霉变。
“美国神话”、“美国梦”的主色调——民主与自由,原本是欧洲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一类口号,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实际弃之如敝履,抛却了精髓,留下了空壳。但是,被历史短浅、文化营养严重不良的美国拾起,显赫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然后用炮舰、商品和资本进行推广。环顾全球,追梦者无数,但是能够实现“美国梦”者寥若星辰。近几十年来,环视全球,哪里接受了美国式民主,那里就有社会动荡;哪里接受了美国式自由,那里就有经济动荡;哪里接受了美国式的民主与自由,那里就有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全面动荡。如今,作为输出自由与民主大本营的美国,同时陷入了金融动荡、经济低迷、社会对立、政治僵化的系列危机,非但不是世界救世主、稳定器,而是地道的国际动荡源、祸乱根。很显然,过去,“美国制造”曾惠及世界;如今,“美国制造”正殃及全球。
为中国制造,请中国入瓮
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革命家罗莎·卢森堡认为,没有非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就无法存活。只要有可用扩张的“处女地”,资本主义就能生存甚至繁荣。二战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为资本主义提供养分,充当“处女地”;二战后,名义上独立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被当做“处女地”。当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与市场在不平等攫取下正消耗殆尽的时候,中国加入了国际化进程,成为美国这个世界最大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大、最富饶的“处女地”。因此,利用各种手段,从中国吸取养分,是美国维持资本主义机体活力与延续国际霸权的战略选择。
如何人从中国长期持续吸取养分,需要有一个精心并不断完善的策略安排。首要的是改造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在“平等互利”的旗帜下自觉地充当美国的“处女地”。如此,美国利用中国迷信美国“很行”的神话,源源不绝地为中国培养并输送经济精英。这些中国经济精英和美国谋略家一起努力使中国相信:“比较优势”可以作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第一推力”;GDP增长可以增加实力,外贸则是促进GDP增长的巨大动力;自由经济内藏无限的魅力,中国采取自由经济可以提高机体活力;而这一切必须依赖、服从“中美关系大局”,如此中国“求和平,谋发展”才有坚强保障力。美国谋略家相信,谎言重复一千遍即可成为真理,而中国的一些经济精英一直把谎言当做真理,在中国不知疲倦地重复千遍万遍。
如此,里应外合,在“中美关系大局”下,一个持续吸取中国养分的“大局”便做成了,“为中国制造困局”遏制中国崛起,变成“中国自造困局”作茧自缚,即“MADE FOR CHINA”变为“MADE IN CHINA”。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自动地依照美国国家利益的罗盘,不断地矫正自己的航向,自觉地变为美国的“处女地”。当世界甚至美国都在逐一抛弃“华盛顿共识”时,中国却在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国际化的道路上愈加坚定。
美国为中国量身订造了无数个“MADE FOR CHINA”:以“经济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吸引中国靠近美国进行对话,给足中国人面子,却拿走实际利益的里子;以恢复“均衡汇率”为名逼人民币不断升值,吸食泛滥美元,为美国“量化宽松”接盘;以维持“金融恐怖平衡”为名压中国持续持有、增持美国国债;以“利益攸关方”为名要中国承担更多连他自己都不能、不愿承担的国际责任;次贷危机爆发后,为转嫁危机拉中国下水,美名曰“同舟共济”,甚至还有“中美国”,忽悠中国出台了“四万亿”刺激计划;向中国兜售风险不可估测的各类转基因种子、人体疫苗,更高调称“为了解决全人类粮食安全”,“为了中国人的生命健康”;……
美国的廉价“MADE FOR CHINA”换来了中国无数昂贵的“MADE IN CHINA”:“将评级交给穆迪”,“A股公司实行补充审计的暂行规定”,令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轻松控制中国相关金融服务,无止境地获取中国经济信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直接为美国金融机构“注资”、“融资”,使诸如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等美资机构在次贷危机、债务危机等连环冲击下幸免破产,也同时让中国深发展、广发行等这些离奇并购案彪炳金融史册;“救美国就是救中国”,持续购买、增持美国国债,有助于美国在危机冲击下遏制债息飙升、防范美元危机与经济衰退;“在华注册的外资企业即是中资企业”、“他们的创新就是中国的创新”,可以直接让美国企业参与中国的政府采购,中国不再提鼓励、扶持自主创新;至于中国继续深入、扩大金融开放的承诺,不断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的实际行动,则很好地为美国“量化宽松”接盘,防范美国被无穷无尽的流动性淹没,陷入滞涨困境;……
向中国兜售“美国制造”的成功程度,主要取决于美国的需要、利益集团博弈以及努力的程度。新近一个“MADE FOR CHINA”,当属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不久前笔者参加、旁听了好几个有关中国是否加入TPP的研讨会,与会的外经方面的专家纷纷表示,中国应当积极参与TPP构建进程,否则会有被美国主导的区域自由贸易孤立的危险。给我的直觉是,中国似乎又要入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