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黄庭坚7岁写了一首诗,道尽了成年人的辛酸,后来成为了千古名篇

日期: 2023-01-28
浏览次数: 5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3-01-05

北宋诗人黄庭坚,青年时代曾经游学于苏轼的门下,后来在诗歌创作上“宗杜学韩”,广纳百家,独辟蹊径,自成一派。

后世文人多有学习黄庭坚创作风格者,于是逐渐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最大的一个诗流派,叫做“江西诗派”。黄庭坚因此被奉为此派的宗主,得到了“诗中达摩”的称号。

黄庭坚7岁写了一首诗,道尽了成年人的辛酸,后来成为了千古名篇

不过黄庭坚得到“诗中达摩”的称号,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于“江西诗派”有开创之功,而在于他喜欢在诗中讲一些禅理。

有人说黄庭坚喜欢借诗说禅,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不过事实上他在幼年时代,已经受到了禅学思想的影响,这一点从他七岁时所作的《牧童》诗就看得出来。

一、《牧童》赏析

《牧童》——北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诗歌描写的是一个牧童骑着牛,吹着笛子,经过村落的画面。第一联交代了具体的事件,第二联抒发的是黄庭坚自己的感想。

远远地,黄庭坚看到一名牧童骑着牛从村前经过。牧童手中拿着一根短笛正在吹奏着,这样的画面给人一种怡然自得的轻松感觉。

于是黄庭坚点评道:有多少人整日里往来于长安那种大城市,为了争名逐利机关算尽,他们过的日子却不如你(牧童)逍遥啊。

黄庭坚7岁写了一首诗,道尽了成年人的辛酸,后来成为了千古名篇

很显然,黄庭坚的这种思想正是出于“禅学”的思想。禅宗反对人们为了欲望而奋斗,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

禅学家们认为人生在世,只不过是“一刹那”的光阴,荣辱得失都只是眨眼之间的存在,所以他们主动“动静无为”。

即《坛经》所说的:“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住。”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没事别瞎折腾了,顺其自然,就在乡下放放牛、吹吹笛子度过余生,不也很好吗?

这首诗如果是一个成年人来写的话,本来也没什么稀奇的,因为它并没有讲出什么“新鲜”的道理,但是这如果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写的,那自然就不同了。

读了这首诗,我一边感叹黄庭坚果然“早慧”,另一边又觉得“诸葛亮诚不我欺也”。因为诸葛亮当年曾经写信给自己的兄长提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诸葛亮担心自己的儿子诸葛瞻从小就这么聪明,思想就这么成熟,长大以后恐怕难成大才。我以前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完全不能理解诸葛亮的“脑回路”。

黄庭坚7岁写了一首诗,道尽了成年人的辛酸,后来成为了千古名篇

哪里有人会因为自己儿子小时候太聪明,就断言他大了不中用的道理呢?但是当我读到黄庭坚这首《牧童》的时候,马上就明白过来了。

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写出《牧童》,的确算是“有才”了。但是这个“才”,只是刻苦用功的“苦读之才”,而非思想超卓的“开悟之才”。

禅宗的思想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已经算是难以吃透的了,一个七岁的孩子懂什么呢?黄庭坚能有这样的思想,多半还是由大人灌输给他的。

值得一说的是,黄庭坚自创诗风,后来形成流派,他“门下弟子”全部都是靠“苦读”“炼字”来写诗。借诗文讲大道理是很厉害的,但是在诗歌创作的艺术与灵气方面,严重不足。

江西诗派的创作艺术水准较低,究其主要原因,一是他们本身缺乏文学想象力,只能靠生硬的“说理”和“议论”来写诗;二是因为他们喜欢采用前人的成句。

黄庭坚7岁写了一首诗,道尽了成年人的辛酸,后来成为了千古名篇

但是与此同时,江西诗派的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前人的影响。所以说这一派诗人写的只是 “学者诗”不是“才子诗”。这一点,从他们的老“祖宗”黄庭坚那里就没有“起个好头”。

二、黄庭坚品行出众

再说黄庭坚,他在宋代的名气非常大。但是这种名气也并非主要靠诗带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他道德品行的出众带来的。

黄庭坚在家中算是一个孝子,在社会交往中,也是很多人的良师益友。他立身很正,品行出众,所以大家也乐于歌颂他,模仿他,向他学习。

黄庭坚出生于一个号称是“十世书香”的显赫门第,他们家大概从唐朝中期开始,就老是出“进士”了。一般的人家,几代、几十代,可能都考不中一个“进士”。

但是考“进士”这件事搁黄庭坚家,就像“发豆芽”一样容易。别管什么黄豆、绿豆,只要往黄家的“缸”子里一扔,过几天就能收获满满一大缸豆芽。

黄家的孩子成才率之所以会这么高,和他们的“家风”、“家训”是分不开的。据说黄庭坚的曾祖父,曾经给他们家立了一个“黄金家规”

黄庭坚7岁写了一首诗,道尽了成年人的辛酸,后来成为了千古名篇

在这个“家规”里面规定从黄庭坚的曾祖父那儿开始,以后生下的黄家孩子,“必岁延名宿,教育后生,务期典籍精通,文章晓畅,更且敦励行谊,以成大器”

也就是说,家规规定家中一定要给孩子请最好的老师。“名宿”就是指文化圈儿里出名的高辈高人,如苏轼这种。要让最好的老师来教孩子,还要让孩子精通儒学经典,能写好文章。

“生豆芽”最理想的水温是多少?“纱布”要多大一块?隔多久时间“浇一次水”,当中要不要加“土霉素”什么的催熟,黄庭坚曾祖父早就用“黄金家规”规定好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黄庭坚才五岁就有过目不忘之能,《宋史》中介绍:

黄庭坚年五岁,已诵《五经》。一日,问其师曰:“人言《六经》,何独读其五。”老师曰:“《春秋》不足读。”黄庭坚曰:“既曰经矣,何得不读。”十日成诵,无一字或遗。

一部《春秋》一万六千字左右,让现在一个成年人来背也不容易背下来。可是黄庭坚只花了十天,就能一字不差地倒背如流。

黄庭坚7岁写了一首诗,道尽了成年人的辛酸,后来成为了千古名篇

不过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也有弊,利是黄家的儿郎,从小就得到了最好的教育资源,这个自不必多说;弊就是“名宿”并不等于“名师”,家里狠抓教育,极容易陷入“填鸭”的陷阱当中。

不信你看,七岁的黄庭坚写诗写得“老气横秋”,还没有“入世”,就想着还是“出世”好。简直让人有一种“还没学爬就开始学走的”观感,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结语

这首《牧童》的第一联写得比较好,因为在头两句诗中牧童骑牛、吹笛的形象,一直是中国绘画和诗歌,最热衷于表现的“田园牧歌”主题。

黄庭坚诗中的牧童一直处于“动态”之中,他骑着牛“远远”地经过村庄。同时吹奏着短笛,悠扬的笛声,隔着小山包都能听见。

“短笛横吹隔陇闻”中的“陇”,在这里就是指小山丘。这两句诗做到了声音与画面的结合,有比较强的镜头感。

黄庭坚7岁写了一首诗,道尽了成年人的辛酸,后来成为了千古名篇

至于第二联中的“思想精髓”,其实是出于成年人世界的一些“陈词滥调”。但是由七岁的黄庭坚写出来,就有一种别样的味道了。

所以,有人可能会觉得有点“小孩子学大人讲话”味道,不如骆宾王的《咏鹅》。当然,黄庭坚作为一代诗宗,他的才学并不能以七岁时一首作品来下定论,不过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11 - 19
来源:视频号珍贵影像!核潜艇第二任总设计师黄旭华,第三任总设计师张金麟,拜访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
2024 - 11 - 18
来源:视频号一世浪漫的老顽童黄永玉、明确的爱、真诚的喜欢、直接的厌恶、站在太阳下的坦荡
2024 - 11 - 18
来源:视频号92岁的梁漱溟对冯友兰说了一番话
2024 - 11 - 18
来源:视频号这个国军中将身份太复杂,小兵听了直呼不敢信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