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一首送别诗,写尽人间离愁,后两句为千古经典

日期: 2023-01-16
浏览次数: 7

来源:《凤凰网》 2022-10-09

一首送别诗,写尽人间离愁,后两句为千古经典

- 写在前面 -

2021年5月,52岁的莫文蔚唱了《这世界那么多人》: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多幸运 我有个我们

这悠长命运中的晨昏

常让我 望远方出神……

从《盛夏的果实》中那个忧伤无法自处的长腿丽人,沉淀成一个开始思考人生的歌者,我们听着听着也就长大了。

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小学生。

蓦然回首,追忆来路,最让人伤感的还是那些从生命中走来,又逐渐走去的人。

有些人说了再见,就真的再也没见。

爱过也好,恨过也罢,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都不自主地学会了原谅。青春里,心口上那道青涩的疤痕,最终也都变成了岁月的烟尘。

多年以后,我们都能笑着讲出曾经的秘密,就像陈述别人故事一样。

一首送别诗,写尽人间离愁,后两句为千古经典

可这世界有70亿人,终其一生,我们能遇见的也不过是3000多万,好多人都是一回眸,就擦肩而过了。

有时候上班在地铁口,会驻足刹那,望着那些来来往往的人群;或者暮晚时分,一个人走站天桥上,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会没来由觉得难过。

因为有些人我可能还没来得及遇见,就已经错过了,而他们都那么有趣,身上都有着特别的故事。

在古诗词里,最多的题材就是送别和怀人,其实古人也一样,都会为离别而莫名伤感。

许多人,真的是一个转身,就成了永远。

于这一点,我们和古人是有共情的,所以每次读古诗中的别离,心绪都会飞得很远,一直从豆蔻天香到如今的而立之年。

想来,也有许多人从我的故事里变成了结局,而我期待的未来,那个能相伴而终的人,他还没有来。

今天我们依旧读一首唐诗,来自于晚唐大诗人郑谷,让离愁别绪点亮夜色的温柔,一起陷入回忆里,干一杯酒,念念曾经渴望的永远。

一首送别诗,写尽人间离愁,后两句为千古经典

- 诗文赏析 -

..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出自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唐末著名的诗人,僖宗时进士,人称郑都官。7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号“芳林十哲”,诗风清新瑰丽,颇有逸致闲情,虽身在官场,却似方外之人。

这首诗是郑谷于扬州与友人话别时所作,双方各自飘蓬,如同李白和杜甫东鲁一别,也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别。当时李白写下了: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郑谷在诗中所表达的,大抵也是这样一种情感。

一首送别诗,写尽人间离愁,后两句为千古经典

诗文大意为:

扬子江边,柳色正浓,春意盎然,酥风送暖,漫天飞扬的杨花,却在为离人而愁叹,至此一别,不知何年何月;风笛之声幽咽,为这暮色添了许多伤感,许多话语都哽咽,讲不出再见,你要去潇湘,而我将远赴西秦。

郑谷在这首诗里,并没有更多的渲染难舍之情,更多的是对离别这件事而感怀,理性会告诉他,这是人生不可避免之事。

可正是因为这种理性,才更触动人的心弦。

好像生命的本是,就是不断地迎来送往,之后的路该怎样走,全然是未知的,可能此生也没办法再见面了。

所以诗人写了“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是背道而驰的方向,意味着告别之后,两个人的人生就有了全新的变化,他日回乡起来,只有这晚霞和风笛声,在回忆里变得沉重。

一首送别诗,写尽人间离愁,后两句为千古经典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用了两个“杨字”,分别为杨柳和杨花,这是诗人用心良苦的地方,表达的是“君愁我亦愁”之意境,回环往复,情感隽永。

由此可见,诗人对这一次别离,的确是愁绪满怀。

而让人心疼的是,离别已成定局,更多的忧伤在于双方未来各自的路途,诗人没有明言,却隐隐希望各自安好。

所以诗人写“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江边、离亭别宴、凄艳的晚霞,幽深的笛音,所要面对的是潇湘和西秦之路,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

不知不觉,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是时候挥手道别了。

而此时,笛音戛然而止,一曲《折杨柳》也到了尽头,再回眸,只剩下孤帆远影。

一首送别诗,写尽人间离愁,后两句为千古经典

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总是能让人无限遐远,回味悠长。

综合来说,郑谷这首《淮上与友人别》感情真挚,运笔流畅自然,没有丝毫做作,是上佳之作,值得反复研磨。

其中意境,不同的时间来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7月11日1948年末和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落幕,蒋家王朝也进入了倒计时。对此,常公虽然嘴上还是一如既往的硬,但身体却很诚实,私底下却早已做好了退守台湾的准备。尤其是为了将来台湾的可持续发展,他除了加紧对黄金、文物、实业等物质资料的偷运之外,还对文化学者、经济学家、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进行了所谓的“抢救”计划,如胡适、梅贻琦、陈光甫、张公权、刘鸿生、卢作孚等人,均在其重点“抢救”之列。而这其中,民生实业公司董事长卢作孚则又成为极为重要又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的手中有国民党去台必不可少的工具:船。01“船王”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实业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四川合川县人,出生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作为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代人,卢作孚很早就接触革命学说,于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从事过反清保路运动。从1913年开始,在黄炎培、李大钊等人的引导下,卢作孚...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10月26日12 诸神黄昏1935年后的蒋介石,放眼全国,已经没有对手!江浙财团已几乎被吃干榨净!他们已不再是老蒋的“座上宾",而只是老蒋战争、独裁的“提款机”。有用则用之,不用则弃之!是不是像极了“夜壶”?为了战争,老蒋无所不用其极,采取种种压迫、掠夺政策:如采用绑架、逮捕等恐怖手段对江浙财团敲诈勒索;采取高压手段强行派购公债;指使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派打手捣毁并强行改组上海总商会;通过强行加入官股并撤换银行主持人,控制、吞并江浙财团的主要银行中国、交通、四明、中国通商、中国实业、新华信托等银行;通过强行加派官股、人事任免等方式,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掌握在南京国民政府手中。而且,以此为手段,蒋介石几乎将大部分江浙财团的商办银行和私营银行都控制在手中。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江浙财团在矿业、铁路、电力、纺织等各个行业的工厂企业,几乎都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吞...
2025 - 04 - 21
来源:百度 2025年2月6日中银大厦谈及中银大厦,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座由杰出建筑师贝聿铭精心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它坐落于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远眺维多利亚港的壮丽景色。作为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银行的国际形象,更承载着香港金融中心的繁荣与活力。中银大厦的建筑历程与特色中银大厦,这座由贝聿铭倾心设计的香港标志性建筑,自1985年4月动工以来,便吸引了无数目光。经过五年的精心打造,它于1990年5月正式启用,以315米的高度矗立在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成为当时全香港的至高点,同时也是全球第五高的建筑。其独特的水晶棱柱体造型,不仅展现了建筑的美感,更寓意着中国银行的事业“节节高升”。而与隔壁汇丰银行之间的一场风水大战,更是为这座大厦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使其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香港中银大厦这座曾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建筑,在三十...
2025 - 04 - 19
来源:视频号中国远征军童子军最小的9岁最大的15岁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