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苏轼最难超越的一首诗,开篇两句就写透了人生,送给身处逆境的人

日期: 2023-01-16
浏览次数: 3

来源:《凤凰网》 2023-01-11

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一同赴京参加制科考试。事后苏轼被安排到凤翔府当官,而他的弟弟苏辙却因为在策论中得罪了王安石,暂时没有被安排工作。

苏轼最难超越的一首诗,开篇两句就写透了人生,送给身处逆境的人

当年的十一月,苏辙送兄长苏轼去赴任,到郑州后返回开封,然后写了一封信给他,信中有一首诗叫做《怀黾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这首诗歌的大意是说:

我与你在郑州的原野上携手道别,彼此都在担心前路太长,途中会遭遇积雪与泥泞。当我骑马返回开封,在郊外的田野间寻找归路时,想必你已经过了崤山西面的古道了。

还记得六年前,我们父子三人在雪中受困,后来借宿黾池古寺的事情吗?朝廷曾封我为黾池主簿,当地的老百姓们可曾知晓?

以前我们兄弟二人,还一同在寺庙的墙壁上题过诗呢。一想到你将独自宦游在外,心中肯定不是滋味吧。此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耳边只听到“乌骓马”死别项王时传来的嘶鸣声。

苏轼最难超越的一首诗,开篇两句就写透了人生,送给身处逆境的人

苏轼收到弟弟苏辙的诗后,从最后四句中提炼精华,写出了一首充满禅意的叹世诗,即《和子由黾池怀旧》。

一、《和子由黾池怀旧》赏析

《和子由黾池怀旧》——北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的意思是说:

人生中短暂的际遇,到底是什么呢?应该把它比喻成天空的鸿雁,偶然留在雪地上的爪印。

鸿雁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飞累了,偶然停在了雪地上,于是留下了一趾半爪,但是转瞬之间,它又不知道飞去了哪里。

六年前庙中接待我们的那位老僧,现在已经不在了。庙里的山墙也损坏了,因此我们过去旧的诗也看不到了。你还记得,当初我们父子三人是怎么去到黾池古寺的吗?

苏轼最难超越的一首诗,开篇两句就写透了人生,送给身处逆境的人

我们父子三人进京参加科考,因为路途太遥远,走到半路上人困马乏,最后我们的马儿不小心踩中了埋在雪泥之下的一个石块,受伤痛苦地死去了。

在雪地里,我们父子三人艰难地徒步前行。后来才遇到了寺中的老僧,在他那里借宿了一晚上。第二天我们借了他的一匹跛脚的驴子,又继续上路了。

苏轼这首和诗,打破了传统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的定律,用一个哲理故事对人生际遇做了最生动的比喻。

诗的前四句,其实是在回答弟弟苏辙对人生发出的疑问。苏辙在原诗中留念往事,希望自己从前经历过的人和事,都能够在人世中留下一个印记。

苏辙把六年前兄弟二人在寺院的墙上题的诗,算成“我来过,活过”的一种印记倒也算了。可是他竟然连自己被封黾池主簿的事,还记得清清楚楚,还要问一句“曾为县吏民知否?”

可是苏辙本根本都没有去赴任,民又从何而知呢?苏轼觉得他这个兄弟实在是太念旧了,太不潇洒了,于是用了一个比方来告诉他。

苏轼最难超越的一首诗,开篇两句就写透了人生,送给身处逆境的人

一个人在追求理想的途中,会经过很多个歇脚点。那些地方,那些人和那些事,都像是天空中的飞鸿偶然留下的一趾半爪。它们不值得你着力去记忆,也必然会在转瞬之间消失。

不过有人把这四句做了相反方向的理解,解释成苏轼是在感叹人生的无常。好比《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所说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种理解表面上看也说得过去。

记得当初看曾仕强教授的一个讲座,他笑着问观众:一个人活着,你认为是运气重要,还是努力重要?观众说:努力吧?

曾仕强教授就说:你错了,人活着还是运气更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运气,再怎么努力也翻不了身;但是如果你有运气,你不努力也有可能混得很好。

这样讲不是向大家宣传“宿命论”,只是让一个过于相信“奋斗”的人。对残酷的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罢了。

当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去追求我们理想中的生活之时,你是无法知道你的事业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获得成功的

苏轼最难超越的一首诗,开篇两句就写透了人生,送给身处逆境的人

当然,你也无法知道,你的爱人会在哪里出现;有时候你甚至你都不能决定,自己将来要在哪里定居。

《和子由黾池怀旧》的头四句非常有“张力”。它看上去仿佛可以做双重理解。不过如果照顾到诗歌后四句的本意,个人认为,苏轼在这里并不是为生命的无常而发出哀叹。

因为苏辙已经在他的原诗中发出了这样的哀叹,他在诗中刻意把苏轼赠送给他的马匹比做“骓马”。“骓马”即项羽的“乌骓”,它是一种通晓人性,十分忠心的马儿。

当初项羽自刎后,乌骓也跳江殉主了。值得注意的是,乌骓原来还有一个称号,叫做“踏雪乌骓”。苏轼极有可能是受到这个马儿的称号的启发,才想象出了“飞鸿踏雪泥”的意象。

苏轼顺着弟弟的感叹,写了四句经典的诗。他的贡献是极为巧妙地运用了“飞鸿”的意象,把人生中的“逆旅”,比喻成了追求远大理想的征途。

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所以飞鸿遭遇到的那些风霜雨雪、颠沛流离,都是不值一提的,往事也是其中之一。回忆总有一天会消逝,这也是人间的“不可抗力”。

苏轼最难超越的一首诗,开篇两句就写透了人生,送给身处逆境的人

为了说明这一点,苏轼又举出了现实的例证,即“老僧已死”。不过六年的时间,一个人的生命就已经从这个世界上直接抹去了。

命运绝对不会同情弱者,不会因为这个老僧是那么的善良,就会让他再多活几十年。岁月残忍,对老僧尚且是如此,又何况他们兄弟二人,当时在寺庙围墙上题写的诗呢?

不过苏轼在写这一段话的时候,仍然没有“悲观到底”。他说“老僧已死”但是成了“新塔”,这也可以理解为,僧人的生命已经转化为了另外一种存在的形式。

苏轼十几岁时在眉山就接受过佛道思想的洗礼,他大概早就读过《金刚经》,知道佛家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但是二十六岁的他,并不主张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既然苏辙提到了六年前的旧事,那么他就让苏辙回忆一下,当初他们父子三人是怎么去到黾池那座寺庙的。

苏轼最难超越的一首诗,开篇两句就写透了人生,送给身处逆境的人

那时候,他们人困马乏地行走在漫天大雪之中,前途之艰险并不压于现在,可是大家并没有退缩的意思。

结语

苏轼写这首诗的目的,是给兄弟苏辙打气。不过从诗中对人生际遇的比拟来看,已经能够看出一些禅学的思想观念了。

提到人生际遇,汉魏六朝的诗人们,最爱把它比作“飞蓬”或者“转蓬”。蓬就是一种野草,只要一遇到风就会四处飘散,随便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曹植就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

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

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

……

蓬草被大风连根拔起,然后伴随着长风四处飘荡。谁能想到,一阵狂风乍起,忽然把它卷到了半天云中。

天穹是那么的高,高到没有极限。蓬草只能在云中茫然地慨叹,究竟什么时候,我才能飘到路的尽头啊。

可见曹植认为,生命前进的方向并非是人类自己可以掌控的。面对命运的捉弄,人们除了感叹之外,简直是束手无策。

苏轼最难超越的一首诗,开篇两句就写透了人生,送给身处逆境的人

然而苏轼却把这种际遇比喻成“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雪地上留下的趾爪印子,是生命中的“无常”。鸿雁是成群飞翔的候鸟,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显然是把握住了自己人生前进的方向。

于是那些人生中的遭际,只不过是一场“必然”之中的“偶然”罢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苏轼在对人生际遇的认识与感悟上,远比以曹植为代表的六朝诗人来得乐观。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7月11日1948年末和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落幕,蒋家王朝也进入了倒计时。对此,常公虽然嘴上还是一如既往的硬,但身体却很诚实,私底下却早已做好了退守台湾的准备。尤其是为了将来台湾的可持续发展,他除了加紧对黄金、文物、实业等物质资料的偷运之外,还对文化学者、经济学家、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进行了所谓的“抢救”计划,如胡适、梅贻琦、陈光甫、张公权、刘鸿生、卢作孚等人,均在其重点“抢救”之列。而这其中,民生实业公司董事长卢作孚则又成为极为重要又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的手中有国民党去台必不可少的工具:船。01“船王”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实业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四川合川县人,出生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作为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代人,卢作孚很早就接触革命学说,于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从事过反清保路运动。从1913年开始,在黄炎培、李大钊等人的引导下,卢作孚...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10月26日12 诸神黄昏1935年后的蒋介石,放眼全国,已经没有对手!江浙财团已几乎被吃干榨净!他们已不再是老蒋的“座上宾",而只是老蒋战争、独裁的“提款机”。有用则用之,不用则弃之!是不是像极了“夜壶”?为了战争,老蒋无所不用其极,采取种种压迫、掠夺政策:如采用绑架、逮捕等恐怖手段对江浙财团敲诈勒索;采取高压手段强行派购公债;指使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派打手捣毁并强行改组上海总商会;通过强行加入官股并撤换银行主持人,控制、吞并江浙财团的主要银行中国、交通、四明、中国通商、中国实业、新华信托等银行;通过强行加派官股、人事任免等方式,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掌握在南京国民政府手中。而且,以此为手段,蒋介石几乎将大部分江浙财团的商办银行和私营银行都控制在手中。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江浙财团在矿业、铁路、电力、纺织等各个行业的工厂企业,几乎都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吞...
2025 - 04 - 21
来源:百度 2025年2月6日中银大厦谈及中银大厦,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座由杰出建筑师贝聿铭精心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它坐落于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远眺维多利亚港的壮丽景色。作为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银行的国际形象,更承载着香港金融中心的繁荣与活力。中银大厦的建筑历程与特色中银大厦,这座由贝聿铭倾心设计的香港标志性建筑,自1985年4月动工以来,便吸引了无数目光。经过五年的精心打造,它于1990年5月正式启用,以315米的高度矗立在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成为当时全香港的至高点,同时也是全球第五高的建筑。其独特的水晶棱柱体造型,不仅展现了建筑的美感,更寓意着中国银行的事业“节节高升”。而与隔壁汇丰银行之间的一场风水大战,更是为这座大厦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使其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香港中银大厦这座曾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建筑,在三十...
2025 - 04 - 19
来源:视频号中国远征军童子军最小的9岁最大的15岁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