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席卷中国式好学生: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空心病”

日期: 2022-12-19
浏览次数: 4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2-06-24

记得曾有位大学老师讲过一件事情:

说是班里一个学生,在上大学之前“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进入大学后,在生活、社交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挑战。

由于他不懂得如何解决问题,就通过旷课、打游戏去逃避,结果导致多个科目不及格,延期两年了都无法毕业。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甚至尝试过极端行为,幸好被及时发现,才救了回来。事后他自己回想“曾经离毁灭只有一步之遥”

为什么要讲这件事?

因为这般让人后怕的行为,并非个案。

好好一个孩子,怎么突然“病”了?

邻居家孩子小K,今年26岁,名牌大学硕士毕业后就进医院工作了,是全家的骄傲,也是亲戚朋友邻里们嘴里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就在前不久,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突然来敲我家的门,看她面色憔悴,我赶紧请她进屋坐,并询问:

“小K,我看你脸色不太好,是出什么事了吗?”

“姐,你能借我5万块钱吗?”

说实话,挺措不及防的。虽说是邻居,可我家搬来不过几年,两家鲜少走动,更没有熟络到可以借钱的程度。正在我不知该如何拒绝小K的时候,她接着说:

“姐,这事儿你千万别告诉我爸妈,我就应个急。”

谨慎起见,我下意识地问她借这么多钱做什么,接下来小K的行为震惊了我——那个体面又漂亮的姑娘,竟“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带着哭腔:

“求你了,我会尽快还的,具体的现在不方便说……”

一直到上周末小K妈妈特意跑来问我,小K有没有跟我借钱时,我才得知那姑娘赌输了十几万积蓄后,仍然执迷不悟,到处借钱去赌。

席卷中国式好学生: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空心病”

小K把亲戚朋友借了个遍,还找她们医院同事,以及各路网贷借了大额贷款,现在工作也快保不住了。

小K妈妈哭诉道:“我们就不该同意她自己出去住!又不谈朋友,她就是闲出病来了!”

又过了几天,我断断续续从小K妈妈口中知道了小K的成长历程。

原来,上大学之前,小K的人生目标全是父母决定的:

从超前学习到选择幼儿园,从重点小学到各类课外补习班,从重点中学到985大学,再从读本科到读硕士……

至于为什么没让小K继续读博,是因为他们觉得女孩子学历太高不好嫁人。

可以这么说,在小K生命中的所有阶段,她没有任何权利决定自己如何去做一件事。

这导致了一个后果: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切只要照着父母说的去做就好。

席卷中国式好学生: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空心病”

小K妈妈跟我复述过一段她跟年少时期的小K的一段对话:

你知道不好好学习的后果吗?

考不上大学。

考上大学后有什么打算?

不知道。

毕业后有什么计划?

不知道。

早已习惯了被父母管控的小K,也早就失去了人生目标,她像小孩子一样,迷茫又无助。

而这样的小K在参加工作后,只要父母不再给她定目标,她就完全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了。

小K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没有联系,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可有可无。

为了寻求真实感和存在感,她误入歧途,在赌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小K走到今天这步,看上去是自己作的,实际上跟她父母培养她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一个从未为自己而活的孩子,怎么能健康成长呢?

一味追求“有用”的东西,

会加重生命的“无意义感”

看完小K的故事,可能会有人说,你这有点儿危言耸听了吧。

我们先来看几个研究数据:

知名精神科医生郑毅教授发表过一份“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报告,根据数据显示,17.5%的青少年在一年之内就患有某一种精神上的障碍

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徐凯文做过一份针对青少年社交“丧文化”的调查,结果显示,感觉自己很迷茫、困惑、沮丧、消沉的学生比例非常高,而这种“丧”主要源于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等等

在对中小学生的调查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中科院心理所在国民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26.4%的中小学生存在抑郁状况

近年来,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生活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感觉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疲惫、孤独、情绪差,他们得了“空心病”

而且,像小K一样的优秀孩子,往往更容易得“空心病”。

因为他们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成就感而努力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他们发现达成目标之后,内心依旧空落落时,心中就会对自己的存在充满质疑。

席卷中国式好学生:比抑郁症更可怕的是“空心病”

尹建莉老师在书中就提到过一个典型案例:

孩子叫晓航,他的父亲在学业上勤奋、工作上自律,践行了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的箴言,于是,父母要把自己的行为全部推广到孩子身上,错误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他们从晓航一出生就开始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从晓航懂事起,就为他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和行为规范,如果晓航不听话,他们就会对他提出批评,生气了就打孩子。

学前阶段,晓航确实表现得很听话;上小学后,父母慢慢发现晓航的自觉性一直没法培养起来,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在催促和监督下进行。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晓航变得越来越叛逆,但凡父母的主张,他都要抗拒。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其实也有过转机,只不过,每次都会“及时”被父母破坏。

后来高考几乎耗尽了晓航原本就所剩不多的能量,当他远离父母的操控,又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时,他的心理和意志出现崩溃,就陷入了半瘫痪状态。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意外。孩子的状态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之间有着全部的因果关系。

最需要让孩子学会认识自我、管理自我

得了“空心病”的孩子时常觉得自己不重要,发现不了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心里缺少精神支柱。那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孩子得“空心病”呢?

第一,给孩子生命教育。

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认为:

“倘若孩子不知道生命来之不易,不知道珍惜和爱护生命,他就不知道超越生命,做更好的自己。”

父母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跟他们讲和生命有关的故事,比如让孩子知道因为他的到来,父母有多欢喜,还可以聊一聊孩子成长中的趣事,让他们直观的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当然,也可以经常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感受万物的存在与生长。

第二,允许孩子多做一些“无用”的事,享受当下。

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专家说:“解压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做没有功利性的事。”

我们不妨陪孩子做一些大人们觉得无聊的事。比如,研究一块破布、玩半天水、观察蚂蚁吃东西搬东西······

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实验,研究他喜欢的生物等等。

虽然这些事从短期看,并不能帮孩子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但孩子享受的快乐是实实在在的,他们的精神是充实且丰盈的

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小快乐,其实是最有价值的宝藏。

第三,给孩子爱与自由。

尹建莉老师说:“人唯有爱才有成长,关系里唯有自由才是成全。”父母应该完全意识到孩子是完全独立的生命个体,不是谁的附属。

我们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所做的一切选择。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允许孩子做一切想做的事。不打扰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自觉的孩子最幸福。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11 - 18
来源:视频号一世浪漫的老顽童黄永玉、明确的爱、真诚的喜欢、直接的厌恶、站在太阳下的坦荡
2024 - 11 - 18
来源:视频号92岁的梁漱溟对冯友兰说了一番话
2024 - 11 - 18
来源:视频号这个国军中将身份太复杂,小兵听了直呼不敢信
2024 - 11 - 18
来源:视频号“广州第一家族”原来也是家己人 !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