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诗词》报
文/赵松元 2022年11月18日
王安石写过十首左右的梅花诗。其咏梅之作,异彩纷呈,各具性情,而流传最广者当为大家特别熟悉的《梅花》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很多人特别喜欢这首诗的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两句写梅花既有雪一样的洁白,又具有雪所没有的馨香。确实很精妙。但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冰雪严寒绽放生命芳华的精神品性,特别耐人寻味:诗人一开头,为什么要写“墙角数枝梅”,特别突出“墙角”呢?
梅花可以开在很多地方,像宋初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这首诗写的梅花,在一座园林里开放,环境优美,得天独厚,她有禽鸟、蝴蝶的喜爱,也有文人墨客的欣赏,的的确确是占尽风情。唐代蒋维翰《春女怨》诗云:“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这里的“梅花”就是生长在“白玉堂前”,环境之美好于斯可见。王安石很善于“点化”前人作品。他这首《梅花》诗,就是化用了汉乐府诗中的一首咏梅诗:“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这里的梅花,是开在“庭前”,其生长的环境也很是美好。
那么,这里就可回应前面提出的问题,并令我们寻思:王安石为什么不把梅花设置于“小园”“庭前”等美好的环境中,而且还把前人的“庭前一树梅”改为“墙角数枝梅”,他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众所周知,墙角是偏僻的角落,是冷落的地方,是容易被人忽视甚至被人遗忘的地方。梅花在这样冷落偏僻的地方照样绽放生命的芳华,照样散发着幽幽的暗香,这说明什么呢?
其实,只要了解王安石此诗的创作背景,就可以寻索出他的用意了。简言之,王安石当时是因变法失败罢相而退居钟山,他已跌入人生的低谷。很多人,遭遇风雨挫折,就会颓丧,而王安石则不然,在罢居江宁后,没有穷途之苦的矫情,也没有政治失意的颓废,而依然保持乐观自信的精神气韵。
所谓知人论世,联系王安石的人生处境,来解读“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我们就会有比较深刻的把握:这里的梅花即使处在僻静、冷清的墙角,依然冲破严寒,灿烂地开放,在天地间绽放浓郁的幽香。显然,诗人是以梅花的坚毅和高洁品格自喻:即使处于人生逆境之中,依然要坚守节操,绽放生命的芳华。有人说,这里写的梅花,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这非常中肯。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甚至误会我,我一点也不怨恨,而是照样做该做的事,走该走的路,平平常常,自自在在,自信自尊自重自强。孔子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这又对应着《孔子家语》里的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厄而改节。”可以说,这一些话语,恢宏着一种高贵宏博的生命精神。
进而言之,孔子还有“五十而知天命”一语。对此,李泽厚有深刻的阐释,他在《论语今读》一书中指出:孔孟儒学的“知天命”,可以理解为“谨慎敬畏地承担起一切外在的偶然,‘不怨天,不尤人’,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生活行程中,建立起自己不失其主宰的必然,亦即认同一己的有限却以此有限来抗阻,来承担,来建立” ,“认识并安宁于一己存在之有限性,仍强自建立,并不悲观、焦虑,或作徒劳之无限追求”,这就是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式的“乐天知命”。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精神,积淀在无数中国诗人的心灵深处,使其立身处世及其文学书写,不自觉地表露出这样一种令人敬重的精神品格,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气韵。如屈原《离骚》云:“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韩愈《幽兰操》云:“不采而佩,于兰何伤”等等。这都与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血脉相通。
所以,王安石笔下的梅花生于“墙角”,而凌寒独开,绽放馨香,同样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呼应,表现了以先秦儒家为主体所建构的乐天知命、自尊自强的中国文化精神。这一深厚的人文底蕴,可以说是构成这首小诗浓郁的诗味而令人回味无穷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