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辛弃疾最深情的一首词,开篇即是千古名句

日期: 2022-08-08
浏览次数: 6

来源:《凤凰新闻》2022年8月7日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攻打南宋。

中原百姓不堪金人压榨,自发加入起义军,与朝廷军队共御外敌。

次年,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不得已向北撤退。

正当形势一片大好之际,一支起义军的首领耿京却被部下出卖,惨遭杀害,失去了主帅的起义军溃散颓然,士气大减。

而叛徒张安国却踏着主帅的鲜血,向金人投诚。

这时,一个籍籍无名的青年,却做出了惊人之举。

他率领五十余位骑兵,直入驻扎着几万金军的敌营,将张安国生擒,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这个青年就是辛弃疾,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经此一役,辛弃疾名声大噪,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监判,从此开启了政治生涯。

辛弃疾最深情的一首词,开篇即是千古名句

这要放在小说里,辛弃疾妥妥拿的是少年将军的剧本。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惜,生活不是剧本,他也没有主角光环。

他的性格太过刚直,注定无法在官场中虚与委蛇,而懦弱求和的南宋朝廷,也磨灭了他的斗志。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弹劾而被贬官,开始了闲居带湖的生活。

宦海沉浮二十载,梦想也被雨打风吹去。

闲居期间,他写下了不少经典词作,而其中最触动人心的,便是这首《鹧鸪天》:

《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鹧鸪天”为词牌名,而“代人赋”则是说,这首词并不是他为自己写的,而是有人请他代作。

这个人,是一位为情所伤的女子。

辛弃疾最深情的一首词,开篇即是千古名句

那是一个春日的傍晚,晚霞染红了半边苍穹,落日余晖中,寒鸦归巢。

万籁俱寂间,愁思也一点点从心头滋生。

垂眸时,却瞥见池塘柳树下刚冒出来的嫩芽,织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

不可名状的温柔,混合着愁思,弥漫在暮色中。

如果不是眼下正遭遇着离愁别恨的折磨,谁又愿意相信,这世上真的有人因为伤心而一夜白头呢?

肝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再一次登上小重楼。

千山万水阻隔了视线,又怎么能望到远方?

可明知如此,还是忍不住收回凝望的视线。

山的尽头,是她在等的人。

年少初读这首词,只觉得好温柔。

一个望穿天涯的女子,一场如诗如画的日落。

辛弃疾那双拉弓提枪的手,也能将思妇情怀写得如此温柔缠绵,铁汉的外表之下,也有一颗柔情的心。

初读之时,这首词的关键词,不外乎爱情与相思。

而今再读,却总觉得没那么简单。

辛弃疾最深情的一首词,开篇即是千古名句

想读懂一个人的文字,要先去读懂这个人。

辛弃疾虽为豪放派的领军人物,却也写过不少婉约词,常借女子之口,抒写离愁别恨。

而在他心中,最大的“恨”,莫过于壮志未酬。

词中所写: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恨”这个字,是很值得单拎出来细细品味的。

古今词意有别,“恨”在古诗文中的意思是——遗憾。

宦海沉浮二十载,他想要的,曾近在咫尺,但咫尺也是天涯。

空有满腔抱负,一身武艺,但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

黑暗腐朽的南宋朝廷,浑浊复杂的官场,唯利是图的统治者,如同一座座高山,横亘在他与理想之间。

难以跨越,也不甘愿放弃。

所以他日日眺望,像在等一个永远不会归来的人。

温柔的暮色下,是密密麻麻无声的遗憾。

也许他心里很清楚,即将年过半百的自己,也许真的无法再实现年少时的理想。

但是放弃,他做不到。

于是愁与恨,就在心底扎了根。

辛弃疾最深情的一首词,开篇即是千古名句

也许,每个人都曾是辛弃疾。

年少的我们,走在阳光下,大声谈论着理想,憧憬着未来。

那个时候的世界很简单,只要努力,就会得到。

但一路走来,褪去青涩懵懂,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摸爬滚打,为了生活汲汲营营。

买车,买房,结婚,生子。

理想这个词,我们已经无暇提起。

正如北岛在《波兰来客》中写道: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然后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慢慢地,白了头。

听起来像是一个压抑的悲剧。

如果人生是这样,那么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要从辛弃疾的身上找。

辛弃疾最深情的一首词,开篇即是千古名句

闲居带湖二十余年后,辛弃疾再次被主战派启用,委以重任,获赐金带。

那时候的他已经六十四岁了。

那双爬满了皱纹的手,再也拉不满一张雕弓,耍不动一把长枪。

那个生擒敌寇的英雄,早已迟暮。

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再次踏上征程,尽管前路很遥远,但走一步,便近一步。

近一步,遗憾便少一分。

这一次,命运也没有眷顾他。

他依旧被谏官弹劾,官职一降再降,与二十年前是如此相似。

而一直到生命的终点,他的理想也始终没有实现。

六十八岁的辛弃疾病逝在江西铅山,临终前他还一直高喊着:“杀贼!杀贼!”

那个策马提枪的少年,一直活在他心里。

一直明媚,耀眼,不被世俗侵染。

辛弃疾最深情的一首词,开篇即是千古名句

理想的意义,并不在于一定要去实现它。

它是一盏灯。

当我们行走在阳光下,如织的人潮里,常常会把它遗忘。

当我们行走在黑暗中,四下无人处,它就发出微光,为我们照亮前路。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普通人。

也许用尽全力去追逐的理想,却只能一次次落空。

但那些为了理想奋斗过的日子,会永远刻在心中。

那是我们曾用力活过的证据。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11 - 12
来源:视频号为什么说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是错的?
2024 - 11 - 12
来源:视频号维特根斯坦: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2024 - 11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8月27日“我实际上就像个孤儿……”每每说到自己的父亲李富春和母亲蔡畅,李特特总会这样说道。1924年4月,李特特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医院出生。在父母的请求下,外婆给这个刚出生的小外孙女取名“特特”,即蔡畅法文拼音的开头字母。自从李特特出生之后,外婆在她心中的分量,要远远超过她的父母。李特特的外婆葛健豪16岁结婚,婚后育有三男三女。虽然出生在封建家庭,但葛健豪的思想却并不封闭,受好姐妹秋瑾的影响,葛健豪开始对外面的大千世界有了好奇,尤其在秋瑾就义之后,葛健豪更是尽心尽力培养儿女,希望他们能成为像秋瑾一样的人。正是因为葛健豪敢于和封建思想作斗争,才让她的六个子女全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后来,年仅半百的葛健豪被湖南女子教员养习所录取,儿孙三代五人同时求学的故事,在长沙一度传为佳话。1919年,新民学会决定送一部分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在儿子蔡和森的动员下,54岁的葛健豪和儿女一...
2024 - 11 - 06
来源:视频号为家里的两个娃建了一所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并且在这当了11年的一线教师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