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日期: 2021-06-18
浏览次数: 5

来源:凤凰新闻20210618

究竟什么是美?

清华美院的毕业服装展被骂上热搜,还上传到了YouTube上,本以为是露脸,却遭到广泛质疑。

原因不是出在了作品身上,而是出在了模特身上。

我们先看看清华美院今年的毕业服装展——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有没有觉得这两个模特眼神很“犀利”。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有没有觉得这些模特的眼神都很“犀利”。

所有的模特差不多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最关键的还是“眯眯眼”,这种审美是典型的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这次不是杜嘉班纳,不是西方媒体,而是国内高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什么是“眯眯眼”?

前不久的世界女排联赛上,塞尔维亚运动员杜尔德维奇就因为对泰国运动员有“拉眼角”动作,直接被禁赛两场,罚款2万瑞士法郎。

这是对亚洲人的一种“歧视性”动作。

不服的话,再看看《纽约时报》怎么说?

“眯眯眼”是对东亚的一种歧视性称呼。

西方人接触到的第一批东方人,可能是苦力,也有可能是远洋劳工,表面上不同于白种人的特殊标识,在一个多世纪中不断地被放大、渲染。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关键是中国人的眼型分为很多种:

杏眼、丹凤眼、吊眼、柳叶眼、狐狸眼、铜铃眼、桃花眼等等......

单纯的眯眯眼还真不多见,清华美院上哪一下子找了这么多眯眯眼的模特?

是因为这些“眯眯眼”的模特在中国时尚圈非常普遍。

把西方国家用来嘲笑东方人的“眯眯眼”当成了国际化的审美,还奉为圭臬。

别人的刻板印象投射到了自己的T台上,糟粕反倒是成了文化瑰宝。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化妆师把中国人按照西方人的审美标准全盘接受了。

以前,这样的面孔只会出现在其他西方大牌的时装周上,但现在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舞台上。

审美趋同一致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种不自觉的“民族矮化”。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中国难道就没有拥有文化自信并且优秀的设计类院校吗?

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中央工艺美院是“中国的包豪斯”。创建这所学院的元老们,不少有留学欧洲的经历。

庞薰琹先生到法国接触了偏向纯艺术的现代派,同时对为生活而设计的装饰艺术学院深感兴趣,郑可先生则直接受到了包豪斯的影响……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追根溯源,将中央工艺美院与包豪斯做对比并不为过。

曾经, 工艺美术是中国的骄傲,是东方的骄傲。

可如今呢?

当初最好的设计类学府,被清华大学吞并,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当年很多美术生都认为,清华的含金量远没有央工艺高。

在设计类学科里,虽然清华美院依旧实力不俗,依旧万人向往,但是对于中国的美学,却仿佛从此失去了独立一般,沦为一切的附庸,从此不在。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现在的好处可能是一堆冲着清华二字的人堆高了分数线,靠着辉煌的历史和优质的学生延续着历史的惯性而已。

清华美院不是在引领时尚,而是被时尚引领。

为了走向国际化,将“歧视”和“侮辱”带进了中国时尚圈。

外国人的长期羞辱,让国内的时尚圈以耻为荣,文化输出的力度,算是在清华美院这座输送人才的象牙塔里达到了巅峰。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中国在国际时尚圈究竟有没有地位?

大家看看素有中国首席模特之称的“吕燕”,她是第一个凭借“眯眯眼”独特样貌一举在西方走红的中国模特。

1999年,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悬挂了一张“雀斑与百合花”的海报。

这张实在是算不上“美”的照片,成了当时王府井的地标。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看到的人都笑着说:

这是不是治疗雀斑的广告啊?

这是中国模特吕燕,西方人打造的中国模特。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塌鼻梁、厚嘴唇、扁平脸、眯眯眼慢慢开始改变中国的时尚圈。

当然,这并不是在说吕燕作为模特本身有任何问题,当时的吕燕是唯一的,也是独特的,她一个月可以靠吃鸡蛋过日,最终在巴黎时尚圈立足。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她的独特成就了她的模特生涯。

但问题是,为什么“吕燕”后来会被国内时尚界批量生产?

我们可以看看西方的模特,都有自己的特点,为什么到了中国,模特就要沦为千篇一律的审美?

“眯眯眼”为什么变成了一种高级的妆容?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当年,杜嘉班纳拍摄的那组海报记忆犹新。

也触发了中国人沉积已久的愤怒,为什么白人模特可以是这样的: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外国的走秀模特也是,高鼻梁大眼睛: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但是到中国就变味了: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可怕的不是老外拍的,可怕的是中国人自己也拍。

看看这次清华美院毕业作品选择的模特,好像有一种西方审美更高级的错觉,这难道不是“侵华”美院吗?

但再往下说,这是清华一个美院的错吗?

倒也不是,而是整个中国时尚圈都这样。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知乎匿名用户爆料:

自己从事摄影三十多年,自己觉得有些模特很好,但是不按照组委的那套标准拍,没可能过审。

这个圈子就是这样,得按规矩来。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来源:知乎)

说到最后,美丑反倒是最不重要的一件事儿,海报能不能发出去关键是要看圈子的标准是什么。

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

日本战国时期流行的女性妆容是剃掉真眉毛,画上假眉毛;牙齿染成黑色;用粉扑白全脸。

这是当时人的审美,但是现在的日本电视剧文化中还有这种形象吗?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类似的审美还有欧洲流行的“束腰装”,堪比“裹小脚”。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这些审美文化逐渐在历史中被淘汰,日本和欧洲都知道什么造型是美,什么造型是丑,堂堂的清华美院能不知道?

不是不知道,而是要迎合这种刻板印象。

看完清华的这个毕业服装展,再看看前阵子火的河南端午节晚会和春晚,创造美或许对普通人来说很难,但是欣赏美是大部分都可以做到的。

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烧钱的制作,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

整个晚会只有500万的制作费。

河南卫视凭一支古典舞《唐宫夜宴》彻底“出圈”。

单个视频在微博累计1000万次观看。

再看看今年的端午晚会。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祈》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龙舟祭》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兰陵王入阵曲》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唐印》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医圣传人》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丽人行》

反过来再看看清华美院的毕业服装秀。

如果你觉得好看,那我请问问你,

如果你是女生,你结婚的时候为什么不化这个妆?

如果你是男性,你结婚的时候,你的新娘化这个妆你会怎么想?

这样的新娘在台上,底下的亲朋好友会啥样?

这一次,“辱华”的人换成了清华美院

艺术脱离了人民群众吗?

可能,只有清华美院和中国时尚圈的艺术脱离了中国人民,并入了国际T台,恭喜他们。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09 - 27
来源:视频号2024年9月25日
2024 - 09 - 27
来源:今日头条2024年9月21日
2024 - 09 - 25
来源:徐庆全与八十年代 2024年9月13日在北大右派学生外逃的几个案例中,历史系学生雷光汉是唯一成功外逃到苏联的,他的外逃与同学沈元之死直接相关。关于自己的反右落难,与沈元的交集,外逃苏联后的流亡生涯,雷光汉写了一部回忆录《苏联流亡记:一个中国‘外逃者’的回忆录》,对以上情况做了详细记述,回忆录中也展示了他所耳闻目睹的七十年代及其之后的苏联社会政治人文生态,克格勃机构在苏联的统治运作等,此书被党史专家高华教授称为“一部奇书”,本文关于雷光汉经历的记载多来自此书。五七之难及与沈元的交往雷光汉,湖南人,北大历史系55级2班学生,他与沈元同级不同班。雷光汉所在的班,有几位同学在57年鸣放中贴出了北大第一张大字报,而雷光汉不是第一张大字报的参与者。雷光汉的右派罪名是反苏,他的言论是“俄国曾占领了中国很多地方,即使按照不平等条约,‘江东六十四屯’也仍是中国的领土”,据雷光汉的回忆,他的反苏言论众所...
2024 - 09 - 25
来源:徐庆全与八十年代 2024年09月24日      徐按:一、康典先生这篇文章朴实,有感情有内涵,读后沉思良久。安邦与小鲁,是他去世后一些人的谈资,但了解内情的人不多。我问过小鲁,但因不具专业修养,他讲得我也不明白。康先生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了,也解了我的困惑,相信也会解关心小鲁的读者之惑。这是我要推荐康先生这篇大作的原因。二、我和陈小鲁有来往,就有些历史问题也深度交流过,但算不得很熟悉。即便如此,我也能感受到他的平和之风。他去世后,我写了一篇“急就章”小文悼念他,用的题目就是《平民陈小鲁》。他去世五周年时,我又在这篇小文的基础上缀成《话说陈小鲁》以示纪念。三、康典先生的大作,是我读到的写陈小鲁最好的文章之一。康先生是前辈,我无缘拜见,也不能请示他授权转载。如果康先生读到后不同意转载,我当遵命删除。大概是2015年上半年的哪一天,...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