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新时代的“悲壮”:社会在焦虑,我们不隐居

日期: 2019-03-27
浏览次数: 7

来源:看理想APP《古代中国的留言:先秦经典八部》2019年3月25日

文/杨照

       孔子是一个历史人物,意味着他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他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在那个时代的处境下,不同时期、不同状况底下,他所说的那么多话,背后依寻着一套我们到今天依然可以推断、可以理解,也可以认同的道理跟原则。

       孔子一生并不顺遂,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迹去走的道路。30岁之前,他在鲁国未曾有什么可以称道的成就,30岁突破性地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老师,直到将近50岁,他才真正出仕开始做官,从中都宰、司空做到大司寇,但是没有几年他就离开了鲁国,开始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偶尔才遇到愿意收留他、倾听他意见的国君,其他时间他都在路上颠沛流离。

       十四年之后他回到了鲁国,因为他带着这一群学生,所以越来越有名,借此得以有较为安稳的生活。但接着又遭遇了儿子、重要弟子的接连死亡打击。

       快乐,本不需要依赖外在的证明

       孔子他的生活经历了很多的艰难,但是在《论语》里却留下了许多他“乐”的记录。

       《论语•述而篇》篇当中有这么一段说:「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是叶公私下问孔子的弟子子路:这个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件事情被孔子知道了,他就对子路说:你应该跟叶公讲,这个老师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连吃饭都忘记,更忘掉了所有的忧虑,甚至连自己老了都不知道。

       这一年孔子63岁,是真的老了,但他仍然维持着“不知老之将至”的一种活泼态度。孔子在乐什么呢?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子之乐”,我们就能够进入到一个特别的内在世界。《论语•公冶长》篇里说,「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在先秦思想观念当中,“性”指的是人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部分;“天道”指的是人力无法控制,无法扭转的局势。

       子贡特别指出,孔子不太讲“性与天道”。为什么?因为“性与天道”不在我们个人努力以及改造的范围之内。孔子在意的,尤其是他的教育所关注的,是人如何改造自我,怎么样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更丰富的人。

       “性”是你改变不了的,“天道”是你控制不了的,人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性与天道”。对于孔子来说,这两样东西跟教育、修养、自我精进的完成都无关,所以不管这两个观念在那个时代有多么流行,都不在孔子关心的范围里。

       孔子之乐,乐于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知道自己做了能做而且应该做的事。孔子特别称赞颜渊雍“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会再犯第二次。“不贰过”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吗?从孔子的根本价值上看,很了不起,也很重要。

       我们会因为无知而犯错,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影响而犯错,没有人是不犯错的,但重点在于,一旦你知道这是错的,你自己认定这是不该发生的,你能够让自己“不贰过”吗?第一次犯错往往有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 然而一旦知其为错却还“贰过”,那就是彻彻底底自己个人的责任了。

       在孔子的理念里面,有“天”,有“仁人”,“天”比“仁人”大,“天”是外在的力量,不会因为我们的主观意志跟我们的努力而改变,“仁人”则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孔子念兹在兹就是要去分辨出“仁”的部分,也就是我们所应该承担的,没有借口可以推给别人、推给环境的这种责任。

       所以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就是外在的环境,那是所有你控制不了的因素、阻碍,甚至消除了你个人拥有的那一点点的力量。但因为知道不可,我们就放弃了吗?孔子说不行,这是两回事。

       做自己认定应该做的事情,用自己相信的准则去做人,是我们身为一个人的根本,关心的是自己的责任,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为了去换什么结果的一种手段。因此就算明知换不来那样的结果,我们还是不能不为了对自己有交代而去做对的事。

       不是要礼教,是要丰富的感情和有意义的生活

       宋代的大程臣子程颢陈浩,他回忆求学的过程当中,他曾经在老师的指引底下“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他所得到的答案很简单,那个“乐”就在于理解并且掌握自己所能够控制的事,没有要去控制别人,也不依赖外在的结果来证明自己,要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自主。了解这个“乐”的性质,我们就能够进一步明白孔子的“诗之教”与“礼之教”。

       孔子所说的“不读诗无以言”,不只是表面说话沟通的训练而已,更重要的是借由学会如何适当地表达来丰富自己。“诗之教”的核心不是去学诗人的语言,而是学诗中所呈现的丰沛感情,因而反射地让自己能够想得更多,感受更多。

       “不学礼无以立”,礼不是外在的礼仪规矩,而是一套管辖自我行为的信念,尤其是在封建宗法崩坏的时代,学礼就只能够回溯礼的精神,弄清楚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需要这些规范。礼学好了,你才能够从信念当中制定自己的行为准则,由此得到一种建立了生活秩序的快乐——你知道自己过的不是混乱、浑浑噩噩的生活,而是有秩序、有意义的生活,因而得到衷心的快乐。

       2000多年前孔子教导,“诗”让我们的感情丰富,“礼”让我们活得有意义、有秩序。2000多年过去了,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一个人、如何做事,仍然有这么重要的刺激跟启发。

       孔子的悲壮:知其不可而为之

       周游列国,是孔子生平中一段非常重要的阶段,期间,孔子在南方遇到了一些奇怪的人,给了他一些很不一样的意见跟评价。

       《论语•微子》篇里面有一段话:「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这楚国的狂人叫做接舆,他经过孔子的门口,或者是经过了孔子的车,就大叫说:好可惜好可惜,这么像样的一个人才却沉沦落魄成这样,你怎么会不知道现在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在从政?为什么自甘堕落,要跟人家搅和呢?过去的没办法挽回了,未来还可以不用再继续葬送进去。

       听到他这样说,孔子赶紧从厅堂里面出来或者是从车上下来,真诚地想要跟这位接舆解释自己的立场。但毕竟是狂人,狂喊了一段之后,他就走了,根本不愿意听孔子说。

       另外还有一段记录了「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的故事,讲的是孔子在路上要找一个渡口,看到有两个人并肩拉着犁在耕田,就派子路去问路。

       这两个耕田的人叫做长沮和桀溺,但是很奇怪,子路去问路,他们都不会干脆地回答,而是反问子路,“你是替谁驾车的?”或者“你是谁?”知道子路是鲁国孔丘的弟子,是孔子来问路之后,两个人态度马上就变了。

       长沮竟然回答说:这个人知道路,他不会迷路,他是知道渡口在哪里的人,不必来问我。桀溺甚至训了子路一顿:你们不知道全天下的人都一样吗?一天到晚跑来跑去,想找不一样的国君,找不一样的大夫,怎么可能找得到?与其找不跟别人一样的人,不如找跟整个世界都不一样的人吧。

       说完两个人就继续犁田,不理会子路了。后来子路大概找到别的人问路,问清楚了之后,回到孔子身边,把他刚刚碰到长沮、桀溺的怪事讲给孔子听。孔子听完,却动容感慨道:人不可能跟鸟兽在一起,总希望能跟自己的同类共处,哎,他们是我的同类,如果不是现在天下那么乱,我一定会选择跟他们在一起,过他们那样的生活。

       显然孔子完全理解长沮、桀溺他们那种避世的态度,也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他身上有长沮、桀溺所没有的一种使命感,那就是:无法做到明知天大乱却无所作为。他并不是狂妄地以为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让天下不乱,而是无法忍受被动地、逃避地接受天下大乱的事实,不去试图予以改变。

       孔子要做的不过就是尽己之力,保存政治上的大伦,并不是他天真地以为这个时代还有救。孔子反复表明,在现实的衡量上他其实和这些隐士同样的悲观,他根本不觉得时局有可能会好转,但跟这些隐士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内在的责任感远大过于他现实的估算,无论如何他必须有所努力。

       他没办法像这些隐士一样避世,不在乎时代跟社会的败坏,这就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种接近悲壮的态度。

       人们批评的礼教,也不是孔子想要的礼教

       当后人们狂呼打倒孔家店、指控礼教杀人的时候,其实他们所批判、所攻击的礼教,根本就不是论语当中孔子所认定、所教导的那种“礼”。

       那个“礼”不是礼貌礼节,或者礼数,我们很难用白话文的词语来代替,反而是英文当中一个词可能比较接近——decent,或者decency。

       Decent不是一个冷僻艰涩的词,虽然常常出现,却几乎无法找到贴切的中文能够予以对译,勉强将这个词解释为“合宜”,说一个人decent,意味着他不会做什么样粗野、奸猾、欺瞒的事,也就是说他总是行为合宜。

       不过decent有“合宜”无法涵盖的其他的意义。

       第一,decent意味着合宜的行为、不勉强,不是出于功利的考虑或者外力的胁迫所以才去做的。因此decent有的时候也被译作“优雅”。怎么会有优雅在其中?那是接近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你举手投足都能够自然合宜,所以就给人一种优雅的、舒服的感受。

       第二,一方面decent是很基本的人格的条件,所以台湾学者陈永祥曾经把它译作“做人的基本道理”,可是另外一方面,却也有近乎高贵的一种称许的评断。怎么会既基本又高贵呢?因为decent内在质地有“人之所以为人”,大家共同同意必定要具备的成分,然而这成分真正要能够落实做出来,却绝对不容易,因此就构成了一种高贵的成就。

       孔子的“礼”就是要追求“仁”,因为理解和信念内化成了规矩,随而就散发出一种气质,一种气度,一种值得安心信任的优雅高贵。

       《论语•颜渊》篇里面说:「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列出了一个国成立的三大要素,但聪明的弟子自贡却坚持要弄清楚这三项要素的排名。孔子是这样排名的:第一是民信,第二是食,然后才是兵。

       这意味着孔子主张人民饿死了都必须要信任政府吗?当然不是。孔子着重的方向并不在此,它真正表达的是自己有多么看重“信”这件事,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

       英国当代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曾经说,没有了信任,我们连早上起床的勇气都没有。这句话可以拿来当作孔子思想的脚注——

       人能过集体的生活,靠的就是彼此信任,对于别人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有基本的把握,而“礼”就是这种把握的来源与保障。

       因为有了孔子,“礼”跟伦常就从原来的封建宗法、具体规范,转型为一套抽象的思考和原则,因而在中国的文明组构当中占据了最核心的位置。

       要看清楚此后中国文明的特质,我们不能忽略孔子,我们完全不可能绕过孔子,而我们要认识孔子、体会孔子,了解孔子跟今天我们做人做事还有什么关联,我们就应该好好地读《论语》。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10 - 30
来源:百度 2024年10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一辈子都顾全大局,为了党而默默忍受。在他心中,好像就没有个人利益这回事儿,他永远都是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自己的个人利益前面。他的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宽广无边。就是这种人格魅力,使得众多中外名人都对他满心称赞、由衷钦佩!不管是应对国际事务,还是处理国内事务,周恩来总理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1930年的时候,周恩来和瞿秋白按照共产国际7月的指示,再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把李立三的“左”倾错误给纠正了,党内也由此形成了团结合作的好氛围。可是,8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会议记录送到莫斯科之后,共产国际执委会看到李立三讲话里有要把苏联人拖入战争这样的内容,特别恼怒,于是就把李立三的错误给升级了。没多久,共产党国际执委会就给中共中央发了指示信,在信里指责李立三搞冒险主义,违背国际路线,还进一步批判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搞调和主义。周恩来和瞿秋白之前纠...
2024 - 10 - 30
来源:线上通讯 2024年10月6日“你少拿辜鸿铭那套茶壶的理论搪塞我,她可以是茶杯,但你绝不是茶壶,你是我的牙刷!”看着丈夫书房中,像宝贝一样挂着的另一个女人的舞衣,陆小曼越想越来气,忍不住和徐志摩吵了起来。她当然知道,她的这位大诗人是个多情的种,平日里招蜂引蝶,她睁一眼闭一眼也就算了。可没见哪个风流才子,敢当着妻子的面,把红颜知己日日领到家中聊天聊到半夜的,这还了得?俞珊陆小曼的话很明确,一把茶壶配多个茶杯虽是天经地义,但还从未听说有和他人共用牙刷的,同理,你徐志摩就是我一个人的,谁都不能碰。徐志摩自知理亏,在妻子面前暗暗惭愧,可是,惭愧归惭愧,他是万万无法悔改的。俞珊那出众的气质、容貌、一颦一笑,与陆小曼都是那样的不同,却又和她一样,令他欲罢不能。如今,世人提及民国名媛,尤其才貌双全者,必言及“南唐北陆林徽因”,而极少有人知道“俞珊”的名字。实际上,这颗“南国明珠”的名气,在当时比“...
2024 - 10 - 30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6月8日1965年12月,朔风在北京街头劲吹,街边的树摇曳着光秃秃的树枝。早晨八点,60岁的王护士穿着风雪大衣,头紧缩在长长的围巾中,来到了迺兹府12号的一座四合院门前。王护士熟练地穿过前院,来到后院的卧室门口。准备好注射器后,她敲响了卧室门,可来回敲了三四次,里面一点动静都没有。王护士心里有了不详的预感,立马叫人过来把门撞开:只见一个男人下半身在床上,上半身趴在地上,右手极力往前伸,试图去拿掉落在地的药瓶。走近一看,男人脸色铁青,俨然已经没了气息。王护士很快就明白发生了什么,这男人患有心脏病,应该是半夜突然病发,却不小心打翻了急救的药瓶,最终因病身亡。这男人就是69岁的罗隆基,曾以江西总分第一考入清华大学,被清华的赵瑞侯教授誉为“清华甲第”。梁秋实、闻一多都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当然,罗隆基最被关注的还是他那丰富的感情生活,他曾有过两段婚姻,死前还写下几千字年谱,...
2024 - 10 - 22
来源:视频号有点儿乱!李立三,李一纯,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智,彭述之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