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尘埃中建造的天梯——王安忆谈小说写作

日期: 2018-06-09
浏览次数: 325

 来源:《明报月刊》20185

/邓乐儿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于本年度开设“中文创意写作”分流课程,礼聘华文世界著名作家王安忆教授出任访问教授,执教“创意写作坊”,为有志写作的同学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今年三月二十日,王安忆教授举行公开讲座,以“服从与抵抗—小说写作”为题分享她对小说写作及创作教学的看法,并引领听众探讨小说的本质。

王安忆公开讲座当天的下午,演讲厅早已座无虚席,慕名而来的听众挤满楼梯、走道的每个空隙。王安忆一开始便回忆起她母亲—中国著名小说家茹志鹃:“我的母亲是一个小说家,可是她期望孩子当医生。多年来中国大陆动荡的环境中,作家是不安全的,对好坏的标准总是犹豫。医生却总被需要,亦能实践人道关怀。可惜孩子都不争气,碰上文化大革命。没有正规的高等教育,也就不能从事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由此而言,小说其实是非常非常的“低”,是“低”到尘埃里的一种存在,门槛低得仿佛只要识字的人就能做的事情。“创意写作”在中文系的经典课程中亦几乎不存在。

让孩子知道写作的乐趣

王安忆直言,获中大中文系邀请出任访问教授并任教“创意写作坊”时,心中实在惶恐,亦不禁犹豫:写作能不能教?她以为可以教授的事情都具备两个条件:学习和训练。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写作既不能学习,也不能训练,因为从事写作需要天赋,实践时碰到的问题亦复杂多变。尽管如此,她仍然决意一试,尽可能带领同学走到最远。

谈及在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执教写作班的经验,王安忆坚持修读的同学都必先通过考试。学府中开办这类课程,就必须尊重其学术性,才不会令人误会,以为只有考不上中文系的同学,才上写作课。她坦言,如果有人以她为例,证明没有文凭和学历也可以成为作家,她会为此感到悲哀——因为如果当年她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必定能写得比现在更好。

同时,王安忆也反对急于培养能发表、出版、得奖、拥有声誉的“真正”作家,令写作的过程蒙受不必要的压力:“我的目标很低,就只是文学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写作的乐趣。”然而,这并非易事,要获得写作的乐趣,必须先艰苦劳动,克服很多困难。尤其创作虚构的故事是无中生有的过程,就如在白茫茫大地上前进,找不到依傍,找不到路径。她便忆起小时候在农村的夜晚摸黑行走,手电筒只会令视野狭隘,反而淡淡月色下,你以为走不通的路,却能一直走下去:“坚持写作四十年,不是只靠韧力的,如果没有写作的乐趣,实在写不下去。”

王安忆又跟听众分享她崇拜的大师,其中一位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他是我的理想,理想是永远达不到的。”她形容雨果的小说材料都来自历史,是纪念碑式的,天生就在天梯上俯瞰众生。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折翼天使,落在人间经受许多磨难,就如《悲惨世界》的故事主人公Jean Valjean,必须几经波折,才能炼就人间的“神”。

坚持“讲故事”的小说

王安忆进一步以十九世纪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助夫兄弟》和近年的电影《广告牌杀人事件》为例,指出西方故事中的“和解”必须经过漫长的过程,历尽艰辛。中国却讲“顿悟”,如汪曾祺早年的小说《复仇》,讲述父亲死前在孩子的手上刻上仇家的名字,孩子为了复仇走遍千山万水,最后看见仇家手上也刻着他父亲的名字,便就此放下仇恨。

由此反映,东西方的文化很不一样,西方讲“逻辑”,中国却说“灵感”。西方需要一步一步的走,中国人讲的却是“觉悟”。所以,故事的形态也不一样。王安忆又指出,西方的写作课程比较多,可能就因为他们的故事比较容易操作,而中国的写作坊中用作例子的,恐怕也是逻辑非常鲜明的西方作品。

谈到小说的本质,王安忆认为现今小说的定义已变得模糊。面对后现代的理论、知识分子的介入、传媒资讯的覆盖,当你说“什么是小说”,别人就会反问“什么不是小说”。于是她尝试探寻:“小说的‘基因’是什么?我们靠什么判断‘这是小说’?”

王安忆对小说的认识和学习源自阅读。她忆述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代人失去教育机会,却亦因此脱离规范教育,自由发展。由于欠缺指导,她读得泛滥、芜杂,受到的影响杂乱无章,却又异常丰富。其中她最喜欢读小说,因为有故事:“所以我觉得‘讲故事’可能就是小说的基因。当然,也出现了很多不讲故事的小说,但我坚持的还是‘讲故事的小说’。”她笑言,年轻时无知无畏,总想写得和别人不一样。写得难读,就觉得出众,既为难别人,也为难自己。直到长时间的写作后,她才发现:“要讲一个好的故事,才是最难的。”

王安忆直言:“写小说的人一定对世俗生活有兴趣。”哲学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小说却在“现象”中找到“美学”,捡拾日常生活和伦理中的美好。王安忆表明自己喜欢世俗的凡人,更以“中国大妈”为例:中国大妈的吵闹无礼受尽批评,但却表现出另类的勇敢,不把一切放在眼内,全因背负着一个历史时代。“她们都在争夺之中长大,排队时就很焦虑,恐怕最终什么都得不到。她们从这样的历史中跻身出来,才获得今天的生活,所以她们很开心。”

在“服从”中“反抗”

然而,写小说的人充满矛盾,十分尖锐,一方面服从于生活的表明规则,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就此满足,总希望触碰到更高的“精神”。世界可以分成两部分:可以证明其存在的真实世界,和相信的世界。她认为“精神”应该存在于“相信的世界”中:“我不能证实,但只要我相信,我就可以建设一个新的、虚无的世界。”

困难在于,即使要证实最高的精神,小说仍不可能脱离世俗:“写小说的人太吃力了,总是想要在尘埃里搭建一道天梯,去触碰最高的地方。”现实是安身立命之所,写小说的人不可能从中脱离,但又必须尝试抵抗现实逻辑:“每个人挣脱的方式都不一样,而我希望我抵抗的力量是由服从来的,就如跳高一样,我必须助跑,才可以把停在空中的时间延长一点。”

王安忆提到一次文学活动中,一众作家讨论“什么是伟大的小说”。她坦言,这个题目很难写,因为“小说”这个文类本身就不能说是“伟大”,它来自最日常的生活经验,因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拥有评论的权力。她难以把小说置于文学文体中讨论,亦很怕在讲座中谈论小说:“一讲又回到生活里去,即便不想,仿佛也只能扮演一个说教的人。”

演讲后观众提问,如何判断文学作品伟大与否。王安忆亦断言:“我肯定成不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因为时代一直变化。如果小说是故事,今时今日打开社交平台、报章媒体,故事太多、太泛滥,轻易就会受到挑战。我们不能就此轻言高下好坏,必须慢慢处理这个问题。偏偏这时代却又如此急迫,如此平面化,我们缺乏时间,无法累积经验、思考和情感,所以难言伟大。

但是,正如王安忆在“服从”中寻找“抵抗”世俗的力量,我们又何尝不可从“渺小”中窥见“伟大”的痕迹?她说:“一个人如果真正有才华的话,什么事情都难不了他。”写小说的人总在现实的诸多限制中挣扎,在夹缝中开辟前进的道路。在短短一个小时的演讲中,我们已经可以想象:四十年来,王安忆始终在滚滚尘埃中一砖一石地搭建天梯。她在世俗之中的微小身姿,亦未尝不是我们所仰望的伟大。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10 - 30
来源:百度 2024年10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一辈子都顾全大局,为了党而默默忍受。在他心中,好像就没有个人利益这回事儿,他永远都是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自己的个人利益前面。他的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宽广无边。就是这种人格魅力,使得众多中外名人都对他满心称赞、由衷钦佩!不管是应对国际事务,还是处理国内事务,周恩来总理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1930年的时候,周恩来和瞿秋白按照共产国际7月的指示,再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把李立三的“左”倾错误给纠正了,党内也由此形成了团结合作的好氛围。可是,8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会议记录送到莫斯科之后,共产国际执委会看到李立三讲话里有要把苏联人拖入战争这样的内容,特别恼怒,于是就把李立三的错误给升级了。没多久,共产党国际执委会就给中共中央发了指示信,在信里指责李立三搞冒险主义,违背国际路线,还进一步批判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搞调和主义。周恩来和瞿秋白之前纠...
2024 - 10 - 30
来源:线上通讯 2024年10月6日“你少拿辜鸿铭那套茶壶的理论搪塞我,她可以是茶杯,但你绝不是茶壶,你是我的牙刷!”看着丈夫书房中,像宝贝一样挂着的另一个女人的舞衣,陆小曼越想越来气,忍不住和徐志摩吵了起来。她当然知道,她的这位大诗人是个多情的种,平日里招蜂引蝶,她睁一眼闭一眼也就算了。可没见哪个风流才子,敢当着妻子的面,把红颜知己日日领到家中聊天聊到半夜的,这还了得?俞珊陆小曼的话很明确,一把茶壶配多个茶杯虽是天经地义,但还从未听说有和他人共用牙刷的,同理,你徐志摩就是我一个人的,谁都不能碰。徐志摩自知理亏,在妻子面前暗暗惭愧,可是,惭愧归惭愧,他是万万无法悔改的。俞珊那出众的气质、容貌、一颦一笑,与陆小曼都是那样的不同,却又和她一样,令他欲罢不能。如今,世人提及民国名媛,尤其才貌双全者,必言及“南唐北陆林徽因”,而极少有人知道“俞珊”的名字。实际上,这颗“南国明珠”的名气,在当时比“...
2024 - 10 - 30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6月8日1965年12月,朔风在北京街头劲吹,街边的树摇曳着光秃秃的树枝。早晨八点,60岁的王护士穿着风雪大衣,头紧缩在长长的围巾中,来到了迺兹府12号的一座四合院门前。王护士熟练地穿过前院,来到后院的卧室门口。准备好注射器后,她敲响了卧室门,可来回敲了三四次,里面一点动静都没有。王护士心里有了不详的预感,立马叫人过来把门撞开:只见一个男人下半身在床上,上半身趴在地上,右手极力往前伸,试图去拿掉落在地的药瓶。走近一看,男人脸色铁青,俨然已经没了气息。王护士很快就明白发生了什么,这男人患有心脏病,应该是半夜突然病发,却不小心打翻了急救的药瓶,最终因病身亡。这男人就是69岁的罗隆基,曾以江西总分第一考入清华大学,被清华的赵瑞侯教授誉为“清华甲第”。梁秋实、闻一多都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当然,罗隆基最被关注的还是他那丰富的感情生活,他曾有过两段婚姻,死前还写下几千字年谱,...
2024 - 10 - 22
来源:视频号有点儿乱!李立三,李一纯,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智,彭述之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