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苟利国家 岂顾后患”的宋朝“打工人”——蔡襄

日期: 2025-01-04
浏览次数: 7

来源:2025年1月3日 海博TV

公元1031年,一位青涩少年意气风发、胸怀抱负,告别了故乡福建仙游,独自奔赴一线城市开封。彼时,他年仅19岁,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时光的车轮缓缓滚动。从青涩少年到华发渐生,漫长的三十六载打工生涯似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承载着他的欢笑与泪水、荣耀与沧桑。

尽管无数次吟唱着“归隐之梦”,可他的内心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一路披荆斩棘、升级打怪,解锁更高段位的人生。

“苟利国家 岂顾后患”的宋朝“打工人”——蔡襄

他,就是蔡襄。

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士大夫,

同时,

也是一个平凡的“打工人”。

秉持公正无私  敢作铮言直谏

初入职场的蔡襄,因一首针砭时弊的《四贤一不肖》诗声名遐迩。

那时,恰逢宋仁宗有志推动革新。蔡襄被钦点为谏院的四名谏官之一,与欧阳修等人齐名。

谏官的主要职责是批评大臣专权妄为,归正朝政的缺失

换句话说,就是“越级告状”。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台谏的一个王朝。我们熟知的范仲淹、欧阳修、包拯、司马光等名臣都曾当过谏官。欧阳修曾说“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台谏被认为是皇帝与宰相之外的第三势力,他们由天子亲擢,负责提出批评,纠正违失,让帝制国家有相对稳定的纠错机制。

初任谏官的蔡襄,就以敢于直谏而闻名。

他先后弹劾了两位当朝宰相,一位是权倾朝野、善于玩弄权谋的三朝宰相——吕夷简;

“苟利国家 岂顾后患”的宋朝“打工人”——蔡襄

△北宋宰相 吕夷简(纪录片《蔡襄》)

另一位是富贵闲适的“太平宰相”——晏殊。

“苟利国家 岂顾后患”的宋朝“打工人”——蔡襄

△北宋宰相、词人晏殊(纪录片《蔡襄》)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是北宋士大夫独有的精神气节。

在这股浩然正气的浸润下,蔡襄始终视国家兴亡为己任。在他心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荣辱安危皆可置之度外 。

“苟利国家,岂顾后患”是蔡襄初任谏官时,向宋仁宗呈上的奏章——《论李淑梁适奸邪》中的一句话。

面对奸邪时,他会不顾自身安危,刚毅凛然。可理智如蔡襄,也是个重情重义之人。

“苟利国家 岂顾后患”的宋朝“打工人”——蔡襄

△蔡襄向宋仁宗进谏

蔡襄进士及第那年,蒙晏殊慧眼相中,一路提携。然而,在庆历新政最关键的时候,身为宰相的晏殊,却采取了静观其变的态度,甚至将新政的中坚力量欧阳修调走,远离权力中心。

在恩情与大义面前,蔡襄最终还是选择了弹劾晏殊。此时的弹劾,已不再是关乎自身安危,更有可能背负上骂名。

参劾于他,是为了国家兴衰之大义。

送别于他,是难舍多年师生之情谊。

仕途几番跌宕 终铸璀璨明珠

别以为职场委屈是普通“打工人”的专利。其实,它无关职位高低。

在权知开封府的时期,蔡襄处理了一起震惊朝野内外的命案。当朝宰相陈执中府中的婢女惨死,死因成疑。

蔡襄努力查明真相,希望严惩凶手。可宋仁宗却极力保全陈执中,几度更换审查的官员。见公理难行,蔡襄愤而请辞,提出回家乡福建任职。

谁知,世事无常,在归乡的途中,蔡襄的长子和发妻相继病逝。这是蔡襄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那年,他44岁。

“半年之间,再罹凶苦,生意几尽。……思欲归休以奉晨夕”。在蔡襄给好友的信中,虽寥寥几句,却蕴含着难以言说的苦涩与哀伤。

然而,“生平不能为生,无田可耕……舍官而养,遂为穷人”。

为官多年,宦海沉浮,蔡襄始终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为了维持一家生计,奉养八旬母亲,纵有万般无奈,这官场的“工”还得继续打下去。

都说平凡如沙粒

能长出野草

也能磨砺出珍珠

三十六载春秋,蔡襄的仕途之路“三起三落”。他48岁时,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他被授为翰林学士,任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

此时的蔡襄,已然磨砺成了那颗璀璨的明珠,绽放着独属于他的夺目光华。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