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解玺璋 |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分水岭

日期: 2024-07-22
浏览次数: 6

来源:微信公众号 六根 2024年7月21日

解玺璋 |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分水岭

《重回地坛,重读史铁生》系列文章之三:

文 | 解玺璋

评论家解玺璋是最了解史铁生的人之一了。他是史铁生的好友,陪他一路线下追星刘易斯,常去史家做客,谈文学聊人生。史铁生病逝后,解玺璋等人在地坛公园和清华、北大等高校举办《我与地坛》朗诵会及追思会,十几年间未曾间断。

前几天,解玺璋作为嘉宾参加了一场“重读史铁生”的分享会。此前,《2024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史铁生成为抖音最受欢迎作家,其中,00后是最爱看史铁生作品的群体。相关视频累计18.6万个,增长192%。

抖音电商最新数据则显示,2024年上半年,史铁生相关作品销量同比增长44%。其中,《我与地坛》销量同比增长357%。

分享会上,年过古稀的解玺璋金句频出。他将史铁生后期的文学写作称为精神现实主义,而《我与地坛》是“铁生精神上的分水岭”。

他从史铁生“人的有限性都是人的残疾”,引出当代年轻人的处境,“生存空间把他们不断压缩,你别看他活蹦乱跳,腿脚都没毛病,他心里面有毛病了”。

以下内容根据解玺璋在分享会上的讲述整理:

“《我与地坛》是铁生精神上的分水岭”

我到北京晚报的时候已经30岁了。那会儿赶上好时候,作家们都比较积极,新老作家都有写作欲望,铁生那时候属于新锐作家。

其实铁生写《我与地坛》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了,我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这个作品最后签字是写于1989年5月5日,在这之前,他已经有十几年的写作经历了。

我一直觉得《我与地坛》是他精神上的分水岭、边界线,前后时期的创作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我与地坛》之前,铁生主要写他插队生活中的经历,表现为一种传统现实主义的写作态度。他从生活中来,把生活经过提炼写成小说。

但十多年后,他坐在轮椅上,按照当时文学界的一些观念,他就已经写空了。他能够经历的范围是很有限的,都在地坛里面,天天去接触一些同学、亲人。

解玺璋 |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分水岭

在地坛寻找史铁生足迹,左起:史岚、梁晓声、解玺璋、潘采夫

接着往下写什么,这是一大问题。

《我与地坛》时期,他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从现实生活转向精神生活。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在第一届中国短篇小说奖就得奖了(注:1978年)。最初他并未像在《我与地坛》里这样思考问题,转折点在他得病之后。对疾病也好,对人生也好,对写作也好,他的许多思考集中在《我与地坛》里。

仔细看《我与地坛》能发现,铁生转向了精神上的深潜。后来的随笔、散文、写作,跟前面《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故事》,包括《命若琴弦》都不太一样了。他改变了,我把后来的写法称之为精神现实主义。

我一直觉得铁生不是一个普通的作家,不是一个知青作家,他带有精神现实主义,他真实地表现自己思考精神世界的过程。精神世界打开了,就有广阔的天地可写。上至宇宙,下至内心,从最微小的地方到最广阔的地方都在视野之内。否则,《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这些都不会有。

与自己的精神生活相处,进入新的文学写作状态,这是他在《我与地坛》里面解决的一大问题。

“‘躺平’只不过是一种精神残疾”

怎么来认识自身残疾,这是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也是他最重要的困惑。

他那么年轻,二十来岁,又是体育爱好者,喜欢足球和田径。他还是巨星刘易斯的粉丝,当年刘易斯到北京,我陪他一起去见面,他真是崇拜他。

这样一个人,忽然间只能坐在轮椅上,你想他什么心情,多么绝望。刚才史岚(注:史铁生妹妹)说他有段时间要死要活的,这完全可以想像。他这么朝气蓬勃,最后只能坐在轮椅上,他怎么面对,怎么给自己一个出路。

他如何解决呢?他说人的有限性都是人的残疾。上帝造人都是有残疾的,都是不完美的。真正的完美在彼岸。为什么他老说眺望,为什么叫写作之夜?夜里才是最好的写作时机。他认为此时人的心灵才能放开,摆脱白天尘世的干扰,进入一个纯精神的领域。

这个时候他发现,其实大家都有残疾,每个人都有不完美之处,有的人在身体上,有的人在精神上。

我去北京的残疾人协会讲过好几次,跟里面的残疾人有过交流,他们挺认可铁生的想法。他们都认为自己虽然是残疾人,但我跟你没什么区别,我不必为残疾感到不好意思,这样想,反而能生出一种精神上的自豪感。

他们从铁生这里找到了一种共鸣,铁生对他们或许有一种刺激,毕竟铁生解决了关于残疾的问题。

一个作品,一旦生成了,就具有独立性。有时候和作者关系并不大,就看你怎么读它。古今中外这么多作品,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人感受的基础是什么?是你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积累,是你对于事物的看法,这些都影响着你在一个作品中能接收什么。

年轻人忽然间对铁生这么有感觉,也是因为找到了一个契合点。

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跟铁生当年所面临的生存状况虽然不一样,但有相通的地方。铁生思考的问题或许在某些地方会触动他们。

他是一个残疾人,只能坐在轮椅上,但他跟今天的“躺平”不一样。“躺平”的人都是活蹦乱跳的,生存的空间把他们压缩在环境里,他也不能动。你别看他腿脚都没毛病,他心里面有毛病了。所以从这个点上,他找到了与铁生的共鸣。铁生的思考,或许会产生一种冲击。

00后也好,90后也好,他们的生存环境什么样,跟我们50后、60后、80后有什么不同。如果找到这个基础,就知道年轻人为什么找到了史铁生。这背后就是今天的社会现实,这是最重要的。

其实不管是铁生也好,我们这些人也好,你遇到一个困难,能够把最坏的情况想好,你就可以坦然面对了。最坏的情况都能接受,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解玺璋 |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分水岭

分享会现场,左起:潘采夫、梁晓声、解玺璋、史岚

“希望更多年轻人与铁生建立精神上的沟通”

我还真是喜欢跟年轻人打交道,你看我朋友圈,还有包括最早从博客时代,到现在的微信、微博,我这里面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小孩儿们特别多,我喜欢跟小孩儿打交道。

现在又到了短视频时代。我下载抖音有三天了,注册后马上就有爱读书的人找过来问我,说你能给我推荐1990年或者是2000年以前的完整版老书吗?

我有点好为人师,我愿意人家问我(笑)。比如喜欢看什么书,我在微信专门有一个“玺璋荐书”栏目,都做到将近50期了。每次我介绍5本社科、文史方面的新书,我愿意弄这个,还挺有意思的。但我很少看闲篇的东西,你说这些养猫养狗的,什么跳舞唱歌的都跟我没关系,我都不看。我只看跟书有关的东西。

我昨天刚下单了一本书,叫《诗经的读法》。有朋友给我发微信说,最近一个台湾的学者写了这本书,你能不能写一点读后感,我就买来了。诗经的研究从春秋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前些天还买过一本,只写到元代,光目录就一大本。

这十几年,我们每年都做读书活动,许多朋友为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写作之夜”编委会有40多位大学教授,都是史铁生的朋友。(注:2011年,“写作之夜”丛书”编委会组建,由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史铁生研究专家等组成,试图对史铁生精神遗产予以记录和传承。)

活动以前在地坛里,后来又到大学里面,包括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都去。我们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够阅读铁生的书,与铁生建立一种精神上的沟通。

最后朗读一段《我与地坛》里的内容吧:“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12 - 16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11月27日“现在这年轻人爱穿越,我说你们好好穿越穿越中华民族的历史,你们也不至于最后变成历史虚无主义!月亮是人家的圆!”01 前后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现在我们有些人啊,把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对立起来。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我们的民族工业化,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建国开始的。我们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工业基础。咱就不说别的,大家稍微了解点历史,1到8机械工业部,八个机械工业部怎么分出来的?我们这有驻部的纪检组长你们知道吗?工信部的同志应该能说清楚吧?我们能把卫星送上天,把原子弹爆炸了。更可贵地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但是我的历史思考里有这条,我们后来改革开放的这些人是谁培养的?恰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我就听很多人说,甭管是工程师还是科学家,也包括我们的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他们都跟我说,没有共产党我根本上...
2024 - 12 - 16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11月24日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将“人生七十古来稀”挂在嘴边,将这句话当作长寿的代表。其实这句话是杜甫所写,也并非夸赞老人长寿,因为这句话还有前半句。杜甫是在何种境遇之下写就的此等名句,他又在表达什么?少年壮志相比更加深沉的杜甫来说,大家貌似更喜欢李白,并且也对李白的生平更加感兴趣。其实早年,杜甫也和李白一样,是个游历四方的游子。杜甫比李白小很多,他也一直以李白为偶像,并且两人还成为了忘年交。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祖上在西汉时期就开始为官作仕,传到唐朝的时候,依旧没有没落。虽然祖父只是一个小小县令,但他父亲却做到兖州司马。即便这只是一个五品闲职,但杜甫依旧以此为荣。而且他的母亲是博陵崔氏,这个家族曾经在唐朝出过十六个宰相,是闻名天下的大家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杜甫,自然对仕途十分看重。但偏偏他出生的时代,参加科举入仕是非常难的。如果李白是因为父母从商而不能参加科...
2024 - 12 - 16
原创 叶成十三 深思读书来源: 深思读书 2024年11月21日你是不是也经常盯着问题看?大家好,我是思思~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很忙,但总觉得离成功很远?因为他们忙着解决问题,却忘了追问:这些问题解决后,是否真的接近目标?教员强调:“一切行动都要围绕目标。”无论是制定战略,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目标明确是第一步。如果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徒劳。为什么盯紧目标,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何用目标导向思维,让你的人生更高效、更强大?01:目标模糊,是一切低效的根源《毛选》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理:一切行动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目标明确,策略才能精确;目标模糊,再多努力也可能是徒劳。为什么很多人陷入“解决问题”的误区?因为问题容易显现,而目标却隐藏在背后。比如,有些公司开会时不断纠结于如何节省预算,却忽略...
2024 - 12 - 13
来源:视频号这是1963年,一名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照片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