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诗佛王维”:晚年一首诗,参破红尘,人生的归处尽在此间

日期: 2022-11-02
浏览次数: 6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2-10-12

“诗佛王维”:晚年一首诗,参破红尘,人生的归处尽在此间

- 写在前面 -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皆取自梵语。

因受母亲影响,王维几岁开始就吃斋念佛,很早便有隐居归隐田园之心,也一度隐居淇上,奈何妻子早逝,对他打击颇大,后又入朝为官,仕途也颇为坎坷。

正所谓: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

在盛唐,王维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他是岐王李范的客宾,也因此结识了玉真公主,还留下了一段美妙的情缘。

而且王维是一个全才,他精通音乐,擅长书法绘画,写诗是他所有技能中最弱的一项,他的山水画被誉为“南宗鼻祖”。

让王维闻名京师受王公贵族推崇的,是他的音乐才能,因此21岁中进士后,王维就出任了太乐丞。

“诗佛王维”:晚年一首诗,参破红尘,人生的归处尽在此间

作为盛唐顶尖的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枝独秀”,孟浩然虽与王维并称“王孟”,在诗的意境方面却稍逊一筹,所以苏东坡评价孟浩然“韵高才短”。

而评价王维则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后人更是誉王维“诗佛”之美。

这也和他淡然世俗名利、半官半隐有关,60岁时王维升任尚书右丞,再往前一步就是当朝宰相,可王维却屡次上书,辞掉了所有官职,归隐终南山辋川别业。

在那里,王维写下了很多经典诗篇,诸如名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也是王维晚年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禅心”,悟透红尘。

“诗佛王维”:晚年一首诗,参破红尘,人生的归处尽在此间

- 诗文赏析 -

..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出自王维的《酬张少府》

61岁时,王维回归辋川别业,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年。致仕前,他用自己的功名换胞弟王缙回京,同时给所有的亲友都写了辞别信,于同年7月在终南山安然离世。

这首诗是长安万年县令向王维求教“人生之道”,王维在回信中酬唱之作。

注释

张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

晚年:年迈之时;

自顾:自视、自念;

长策:良计;

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即辋川别业;

解带:表示不拘礼节和闲适的心情;

穷通理:人生的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

浦深:河流的深处;

“诗佛王维”:晚年一首诗,参破红尘,人生的归处尽在此间

诗词大意为:

人老了,就特别喜欢安静,不想理会世俗的烦恼,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忖也没有更多的能力去报效朝廷,只求能归隐山林独善其身;

清风微醺,在山林间解带敞怀,很是自在,独自在明月的伴照下抚琴,别有一番意味。世间万物都是如此,你问我人生的道理,我会告诉你,不妨去听听河岸深处,袅袅传来的渔歌之声,很多事或许就想通了。

王维擅吟诗,爱抚琴,一生修禅,诗中意境况味深幽,有隐士之风范,又不失佛家之理。在这首诗里,更体现出了王维随遇而安的淡然心性。

前四句诗人谈了自己致仕的原因,一是觉得自己老了,该去享受一下安静的生活;二是自己一生为官,到了此等年纪,已经没有了更多的余热,所以选择了回归山林。

诗中说“旧林”,是因为王维在安史之乱前就提出了致仕,适逢张九龄被奸臣李林甫构陷贬去荆州,而张九龄于王维有恩,所以王维早就准备好了辞官,只是一直未得到允准。

公元744年,王维蓝田的辋川别业已经落成,那时候他刚入不惑之年。

“诗佛王维”:晚年一首诗,参破红尘,人生的归处尽在此间

诗的后四句,为王维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当时的生活状态,深具佛理。

记得有一个故事说,小和尚为老禅师,“茶中有什么佛理?”,老禅师告诉小和尚说“吃茶去!”

此间王维对张少府所言便是此理,大道至简,想知道人生的意义,不如深入山林,沿着河流去聆听隐士的渔歌之声。

融入自然,去感受天地万物,其中的道理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比如我们常说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人们心中的诗与远方。

然而能真正放下红尘琐碎的人却没有几个,要么有钱的时候没有时间,要么有时间却没有钱。

这世上几乎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有勇气迈出第一步,才是新的生活秩序的开始。

故,王维这首诗虽短,却写清了人生的归处,放下即是所得。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7月11日1948年末和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落幕,蒋家王朝也进入了倒计时。对此,常公虽然嘴上还是一如既往的硬,但身体却很诚实,私底下却早已做好了退守台湾的准备。尤其是为了将来台湾的可持续发展,他除了加紧对黄金、文物、实业等物质资料的偷运之外,还对文化学者、经济学家、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进行了所谓的“抢救”计划,如胡适、梅贻琦、陈光甫、张公权、刘鸿生、卢作孚等人,均在其重点“抢救”之列。而这其中,民生实业公司董事长卢作孚则又成为极为重要又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的手中有国民党去台必不可少的工具:船。01“船王”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实业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四川合川县人,出生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作为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代人,卢作孚很早就接触革命学说,于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从事过反清保路运动。从1913年开始,在黄炎培、李大钊等人的引导下,卢作孚...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10月26日12 诸神黄昏1935年后的蒋介石,放眼全国,已经没有对手!江浙财团已几乎被吃干榨净!他们已不再是老蒋的“座上宾",而只是老蒋战争、独裁的“提款机”。有用则用之,不用则弃之!是不是像极了“夜壶”?为了战争,老蒋无所不用其极,采取种种压迫、掠夺政策:如采用绑架、逮捕等恐怖手段对江浙财团敲诈勒索;采取高压手段强行派购公债;指使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派打手捣毁并强行改组上海总商会;通过强行加入官股并撤换银行主持人,控制、吞并江浙财团的主要银行中国、交通、四明、中国通商、中国实业、新华信托等银行;通过强行加派官股、人事任免等方式,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掌握在南京国民政府手中。而且,以此为手段,蒋介石几乎将大部分江浙财团的商办银行和私营银行都控制在手中。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江浙财团在矿业、铁路、电力、纺织等各个行业的工厂企业,几乎都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吞...
2025 - 04 - 21
来源:百度 2025年2月6日中银大厦谈及中银大厦,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座由杰出建筑师贝聿铭精心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它坐落于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远眺维多利亚港的壮丽景色。作为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银行的国际形象,更承载着香港金融中心的繁荣与活力。中银大厦的建筑历程与特色中银大厦,这座由贝聿铭倾心设计的香港标志性建筑,自1985年4月动工以来,便吸引了无数目光。经过五年的精心打造,它于1990年5月正式启用,以315米的高度矗立在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成为当时全香港的至高点,同时也是全球第五高的建筑。其独特的水晶棱柱体造型,不仅展现了建筑的美感,更寓意着中国银行的事业“节节高升”。而与隔壁汇丰银行之间的一场风水大战,更是为这座大厦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使其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香港中银大厦这座曾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建筑,在三十...
2025 - 04 - 19
来源:视频号中国远征军童子军最小的9岁最大的15岁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