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火遍网络,感动无数人!

日期: 2022-10-12
浏览次数: 10

来源:《围读》2022年10月11日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火遍网络,感动无数人!

人间最妥帖的尊严,体现在生命的起点与终点。

这世上最远的距离,

是仅隔一条马路,

我却见不到你。

01

父母年迈,但都健在;他们相依为命,互相照顾;他们和你在一座城市,相距不过一碗饭的距离;他们在马路这边的小区,你在马路那边的高楼……

如是,人到中年的你,就可以放心了?!

你错了。

8月18日,芜湖鹰都花苑小区内,一对老夫妻双双死亡多日后,才被闻到异味的邻居发现。

生前,这对老夫妻养育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有着体面而有尊严的职业:

老爷子是重点中学的老师,患有老年痴呆症;老太太是小学教师,身体不太好。

平日里,老两口相互照顾。他们的长子,就住在马路对面的小区里。

警方勘测的结果指向:数日前,老太太突发疾病倒在客厅身亡。而老先生因痴呆无人照料,不幸离世。

即便,他们生前桃李满天下,膝下有三个孩子。但面对衰老和死亡,过往的辉煌和尊严,都变得不值一提。

原来,这世上最远的距离,是仅隔一条马路父母也难见到子女;

这世上还有一种悲剧,是马路这边的父母双双死亡多日,马路那边的子女还蒙在鼓里。

02

养儿防老,膝下承欢,儿孙满堂……

这样的天伦之乐,正成为现代社会的奢侈品。

社会变革带来的家庭结构之调整,生存压力倒逼的中年危机之焦灼,正让老龄化中国哀伤不断,悲剧不止。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

这是2017年12月,南京一小区内81岁独居老人去世两个多月后被发现时,留在家中遗书上的一句话。

这位生前育有儿女的老太太,7年前独自一人搬到离世的小区里。

垂老暮年,疾病缠身,预感到将离开的她,在中秋节当晚写下这封遗书。

她预想,死亡的第二天就会有人到来。她不知,死亡两个多月后才被发现。

而发现者,不是她生养的子女,而是离她最近的邻居。

儿女数个,生前无人问及;遗书落尘,死后无人阅及。

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凉,不过是,生儿育女,勤劳责己,不添麻烦,最终,却活成了一座被人遗忘的孤岛。

03

这人间最妥帖的尊严,体现在生命的起点与终点。

我们大哭一声来到世上,被珍爱,被接纳,被安放。

此后余生,哪怕动荡不安,最初的爱也会犹如苗之芽、树之根,让我们在慈悲中变得坚韧。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火遍网络,感动无数人!

我们蹒跚一路来到晚年,被看见,被善待,被照顾。

过往经年,哪怕委屈受累,最后的情也犹如春之花、秋之叶,让我们在凄苦中释怀离去。

当下诸多悲哀,归根结蒂不过是,初生者人如蝼蚁,垂老者逝如草芥。

记得,作家戈舟在《我在这世上太孤独——空巢老人调查》一文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对老夫妇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的研究员,家境优渥良好,两个儿子优秀:一个毕业于北大,一个毕业于人大。

两个儿子定居北京后,努力打拼,成家生子,都买了150平米的房子。

功德圆满的老夫妇,身体好时也曾结伴出行,周游世界。

但当疾病突然来访,老头儿住进医院治疗,老太太累倒后被邻居发现才捡回一条命。

此后,衰老和病患终日相伴,脸面和尊严荡然不存。

儿子们除了请假回来照顾几天,很快就迫于工作和生计压力,杀回北京。病床上的老两口,只能相互打气,彼此搀扶。

出院后,儿子们谁也不主动提出“到我家来住”。内心骄傲的老夫妇,也不愿过度打扰孩子们的正常生活和私人空间。

他们花钱雇佣保姆,接二连三雇佣了好几个,发现职业精神匮乏的服务行业,很多保姆根本配不上那动辄大几千的工资。

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最终让他们选择了养老院,并最后一次立下夫妻之约:如果一个人先走,另一个人一定想尽办法紧随其后。

这是相濡以沫的老夫妻,能给彼此留下的最后一点尊严。

当血脉关系淡薄,雇佣状况堪忧,人际交往狭窄,被拽进生活边缘和衰老深渊的老人,只能用这种悲怆而苍凉的方式,挽留住最后的体面。

有知识有文化有子女者,尚且如此。无学问无身份无子女者,只会更难。

04

如果,你在网上输入关键词“独居老人”和“去世多天”,你会发现下面链接有成百上千条。

仅仅7月和8月,独居老人去世多日被发现的新闻,就有十余条。

《2017年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

●身患疾病的老人,占全国老人总数的1/3,高达5600万人。

●90%的空巢老人,最害怕的问题是:孤独。

●50%的老人感觉家庭关系尚且融洽,仅有9.2%的老人对子女感到满意。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不是一种诗意的口号,而是一种落地的行动。

它并非“孝顺”两字能轻易囊括,更需能力、认知和诚意的共同抵达。

◆父母虽生数个孩子,但你依然是他们的唯一。

越来越多的悲剧证明,并非孩子越多父母越有保障。有一种悲剧恰恰源自“我不去看爸妈,不还有你们吗”的侥幸心理。

当父母老去,不管兄弟姊妹几个人,都该有“我要负责”的意识。

有时候,你一个及时的电话或探访,就能避免老人的一场意外。

◆父母不会拿“孝顺”怪你,但你不能心安理得地放任自己。

“不是孩子不孝顺,主要是太忙了,我也不想给他们添麻烦。”这是天下父母的口头禅。

父母年迈的人,多是人到中年累成狗,面临事业上、身体上、精神上和人际关系上的种种无力感。

再苦再累,不能弄丢了父母,那是你人生的来路。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火遍网络,感动无数人!

◆父母养你十八年,只盼能换回你十八个月。

不管是富有还是贫贱,父母养我们长大成人,即便无法给我们提供捷径和资源,也尽最大努力给了我们他们所能给的最好的。

从他们生病到老去,往往是一瞬间。在他们最需要时,请给予足够的耐心和陪伴。

转眼之间,他们可能就不会再给你尽孝的机会。

◆你记事簿第一条的位置,应该留给父母。

多少人的手机记事簿里,写着工作的要事、孩子的愿望、家庭的开支、领导的指示,但鲜有人记着父母的需求。

从今天起,在你手机记事簿里,写下每一天或两天给父母打电话的提醒,写下每一个月或两个月回去看父母的行程,写下父母最需要的物品和药品……

你的举手之劳,就是他们的晚年依靠。

05

人生实苦。

你苦苦跋涉,抵达远方,终将懂得,普天之下,唯有父母情长。

岁月易逝。

你人到中年,疲惫不堪,不该忘了,孤独之畔,惟愿亲人造访。

共勉。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7月11日1948年末和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落幕,蒋家王朝也进入了倒计时。对此,常公虽然嘴上还是一如既往的硬,但身体却很诚实,私底下却早已做好了退守台湾的准备。尤其是为了将来台湾的可持续发展,他除了加紧对黄金、文物、实业等物质资料的偷运之外,还对文化学者、经济学家、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进行了所谓的“抢救”计划,如胡适、梅贻琦、陈光甫、张公权、刘鸿生、卢作孚等人,均在其重点“抢救”之列。而这其中,民生实业公司董事长卢作孚则又成为极为重要又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的手中有国民党去台必不可少的工具:船。01“船王”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实业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四川合川县人,出生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作为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代人,卢作孚很早就接触革命学说,于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从事过反清保路运动。从1913年开始,在黄炎培、李大钊等人的引导下,卢作孚...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10月26日12 诸神黄昏1935年后的蒋介石,放眼全国,已经没有对手!江浙财团已几乎被吃干榨净!他们已不再是老蒋的“座上宾",而只是老蒋战争、独裁的“提款机”。有用则用之,不用则弃之!是不是像极了“夜壶”?为了战争,老蒋无所不用其极,采取种种压迫、掠夺政策:如采用绑架、逮捕等恐怖手段对江浙财团敲诈勒索;采取高压手段强行派购公债;指使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派打手捣毁并强行改组上海总商会;通过强行加入官股并撤换银行主持人,控制、吞并江浙财团的主要银行中国、交通、四明、中国通商、中国实业、新华信托等银行;通过强行加派官股、人事任免等方式,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掌握在南京国民政府手中。而且,以此为手段,蒋介石几乎将大部分江浙财团的商办银行和私营银行都控制在手中。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江浙财团在矿业、铁路、电力、纺织等各个行业的工厂企业,几乎都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吞...
2025 - 04 - 21
来源:百度 2025年2月6日中银大厦谈及中银大厦,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座由杰出建筑师贝聿铭精心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它坐落于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远眺维多利亚港的壮丽景色。作为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银行的国际形象,更承载着香港金融中心的繁荣与活力。中银大厦的建筑历程与特色中银大厦,这座由贝聿铭倾心设计的香港标志性建筑,自1985年4月动工以来,便吸引了无数目光。经过五年的精心打造,它于1990年5月正式启用,以315米的高度矗立在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成为当时全香港的至高点,同时也是全球第五高的建筑。其独特的水晶棱柱体造型,不仅展现了建筑的美感,更寓意着中国银行的事业“节节高升”。而与隔壁汇丰银行之间的一场风水大战,更是为这座大厦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使其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香港中银大厦这座曾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建筑,在三十...
2025 - 04 - 19
来源:视频号中国远征军童子军最小的9岁最大的15岁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