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这首《悯农》人人会背,背后的故事老师却不会讲,也不敢讲

日期: 2022-08-15
浏览次数: 15

来源:《凤凰新闻》2022年8月14日

这首《悯农》人人会背,背后的故事老师却不会讲,也不敢讲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摘自李绅的《悯农》

李绅这首诗,真是太过于经典,从流传的广泛程度上来看,完全可以媲美骆宾王的《咏鹅》,甚至可以说,连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背诵。

但这首《悯农》背后的故事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因为老师几乎不会去讲,也不太敢讲。

另外,《悯农》是有两首的,另一首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悯农》人人会背,背后的故事老师却不会讲,也不敢讲

诗文大概释义为:

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被无端荒废的土地,却经常有被饿死的农民;

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有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汗珠顺着脸颊落到了地上,可有谁能明白,我们碗中的白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作得来的呀!

毫无疑问,这是一首很有正能量的诗,记得袁老过世的时候,连央视主播也在荧幕上咽声朗读了这首诗。

几欲落泪。

正因为如此,才没有人愿意去过深解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因为那的确不是一件具有教化意义的事情。

但“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有些真相了解了反而不是坏事,它能让人更清楚地看清世界的规则和人心的复杂。

这首《悯农》人人会背,背后的故事老师却不会讲,也不敢讲

现在我们来解读作者李绅。

多情的文字,往往来自于一支绝情的笔,多年以后,李绅终于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曾经,他是一个穷苦的孩子,父亲在他5岁过世后,他一直跟随母亲苦学;

曾经,他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希望将来能实现理想,经邦济世,匡扶社稷。

如果没有他,元稹就不会写《莺莺传》;

如果没有他,白居易也不会去写《长恨歌》;

甚至,如果没有李绅,元稹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也不会那么顺利地开展下去。

48岁之前,他一直是一个很温和、很善良,热爱古文经卷的读书人。

这首《悯农》人人会背,背后的故事老师却不会讲,也不敢讲

他曾写过一首《答章孝标》: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可见此时的李绅还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但是49岁的时候,他从右拾遗升任翰林学士、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后,一切就都改变了。

因为,他加入了李德裕集团,深深陷入了“牛李党争”之中。

同时,他的生活也开始变得纸醉金迷、奢侈糜烂,刘禹锡曾受邀参加过他的宴会,写下了著名的《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这首《悯农》人人会背,背后的故事老师却不会讲,也不敢讲

据史料记载,李绅一餐的耗费经常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家中私妓成群,仕途的发达让他早已经失去了悯农之心。

公元840年,李绅登相,达到了权力的巅峰。

在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时,漠视民间疾苦,百姓终日惶惶不安,纷纷渡江淮逃难,下属向他报告时,他甚至说: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不必报来。

他甚至公报私仇,处死了江都县尉吴湘,故遭到谏官柳仲郢等人的抗议。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就表达了对李绅的不满,纷纷断交。包括元稹、白居易也在逐渐远离李绅。

总之,那个写出《悯农》的李绅早已经不是一个廉政爱民、心怀赤诚的人了。

这首《悯农》人人会背,背后的故事老师却不会讲,也不敢讲

由于生活豪奢、为官酷暴、滥施淫威,李绅死后被定性为酷吏,剥夺了所有荫封,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

所以这些事,没有一个老师会在课堂上讲给学生的,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心理冲击。

勤俭是一种美德,珍惜粮食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可有谁能想到,写出《悯农》的李绅,却是这样一个贪心不足、肆意挥霍的人。

升官后的李绅被名利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初心和本心,以至于背道而驰,最后自吞恶果。

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负面典型,可以告诫我们,人只有行得端、走得正才会受人敬重。

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功名利禄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一颗纯洁的心才能让自己活得安宁。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7月11日1948年末和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落幕,蒋家王朝也进入了倒计时。对此,常公虽然嘴上还是一如既往的硬,但身体却很诚实,私底下却早已做好了退守台湾的准备。尤其是为了将来台湾的可持续发展,他除了加紧对黄金、文物、实业等物质资料的偷运之外,还对文化学者、经济学家、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进行了所谓的“抢救”计划,如胡适、梅贻琦、陈光甫、张公权、刘鸿生、卢作孚等人,均在其重点“抢救”之列。而这其中,民生实业公司董事长卢作孚则又成为极为重要又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的手中有国民党去台必不可少的工具:船。01“船王”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实业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四川合川县人,出生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作为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代人,卢作孚很早就接触革命学说,于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从事过反清保路运动。从1913年开始,在黄炎培、李大钊等人的引导下,卢作孚...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10月26日12 诸神黄昏1935年后的蒋介石,放眼全国,已经没有对手!江浙财团已几乎被吃干榨净!他们已不再是老蒋的“座上宾",而只是老蒋战争、独裁的“提款机”。有用则用之,不用则弃之!是不是像极了“夜壶”?为了战争,老蒋无所不用其极,采取种种压迫、掠夺政策:如采用绑架、逮捕等恐怖手段对江浙财团敲诈勒索;采取高压手段强行派购公债;指使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派打手捣毁并强行改组上海总商会;通过强行加入官股并撤换银行主持人,控制、吞并江浙财团的主要银行中国、交通、四明、中国通商、中国实业、新华信托等银行;通过强行加派官股、人事任免等方式,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掌握在南京国民政府手中。而且,以此为手段,蒋介石几乎将大部分江浙财团的商办银行和私营银行都控制在手中。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江浙财团在矿业、铁路、电力、纺织等各个行业的工厂企业,几乎都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吞...
2025 - 04 - 21
来源:百度 2025年2月6日中银大厦谈及中银大厦,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座由杰出建筑师贝聿铭精心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它坐落于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远眺维多利亚港的壮丽景色。作为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银行的国际形象,更承载着香港金融中心的繁荣与活力。中银大厦的建筑历程与特色中银大厦,这座由贝聿铭倾心设计的香港标志性建筑,自1985年4月动工以来,便吸引了无数目光。经过五年的精心打造,它于1990年5月正式启用,以315米的高度矗立在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成为当时全香港的至高点,同时也是全球第五高的建筑。其独特的水晶棱柱体造型,不仅展现了建筑的美感,更寓意着中国银行的事业“节节高升”。而与隔壁汇丰银行之间的一场风水大战,更是为这座大厦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使其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香港中银大厦这座曾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建筑,在三十...
2025 - 04 - 19
来源:视频号中国远征军童子军最小的9岁最大的15岁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