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新闻》2022年5月5日
中国古典诗词,以短小凝练、含义隽永、韵律优美而深受国人的喜爱。这些诗词都是用古文写就,通常一字一词,意在言外,内涵丰富。
如今的中国人,自五四运动后就抛弃了文言文,改用白话文进行书写。网络上有不少年轻人连《水浒传》和《西游记》里面的“古白话”都读不懂,更不要说没有白话翻译的古诗文了。
不过,年轻人读不懂古诗文,其实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毕竟有许多专门从事诗词研究的专家,也不一定读得懂某些古诗文。
这些专家经常会因为一首诗中,个别字词的解读,产生争议,比如下面即将提到的,白居易的千古名篇《暮江吟》。
《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乃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必背篇目,它表面上虽然是一首普通的风景诗,但是在专家的眼里,却有两大争议点。
这首诗的第一句很好理解,作者在这里先介绍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夕阳下山的傍晚。此时太阳已经落到了地平线上,所以阳光射到江面,就像是在水面“铺”开来一样。
诗的第二句,在主流书中大多解释为针对江水的“色彩描写”。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语文书中,“瑟瑟”被解释为“碧绿色”。
“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就是,没有被阳光照到的一半江水,是碧绿色的,而照到的另一半是红色的。
然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无论“瑟”字还是“瑟瑟”这个词,在词典上的解释都与颜色无关。在《王力古汉语词典中》“瑟”字做“碧绿色”讲的,仅有一例,恰好就是《暮江吟》本身。
2010年8月出版的《辞海第6版》,引用《新唐书·于阗国传》中的“德宗即位,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阗,得……瑟瑟百斤,并它宝等”,来证明“瑟瑟”是指“碧色珠宝”。
这个解释看上去也十分牵强,因为单个“瑟”字在《诗经》等文献中,的确曾经被用来形容玉石的光洁鲜亮,但是玉并不是只有碧色一种。
看上去,古今的学者们强行将“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瑟”,解读成“碧绿”,只是为了让它和后面的“红”字对仗。
如此一来,从文学描写的角度看,似乎这首《暮江吟》会显得更加“工整”。但是和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却并不一致。
“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瑟瑟”在古代,大多数时间是用来形容一些轻微抖动的声音,比如风声。也可以引申为“寒意”,比如“瑟索”,因为寒冷会让人“瑟瑟发抖”。
因为“瑟瑟”可以通“瑟索”,所以林庚、冯沅君等人编写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将“瑟瑟”解读为“寒意”,将后面的“红”解读成“暖意”。
于是这句“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就成了:一半江水寒冷,另一半江水温暖。这种解读看上去,似乎更合乎作者的本意。
林庚、冯沅君二人的猜测,还可以从诗的第三句“可怜九月初三夜”得到印证。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三,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
这个时候,正是北方冷空气大规模南下的季节。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区,野外的露水因为冷空气被冻成“冰珠”。
白居易傍晚登船的时候,看到的江面本来是寒冷的,但是太阳光照到的地方却是温暖的。这样的解读,也符合我们的生活常识。
前面提到了“冰珠”,这里就说一下这本书的另一个争议点,“真珠”是不是“珍珠”。许多书里面,都把诗末“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真珠”,直接解释成“珍珠”。
但是大家没有考虑到,白居易为什么在这里用“真”字。白居易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尽管在他的诗中,也会采用比喻和想象等世术手法,但是总体上来说,他更加善于“写实”。
白居易之所以写“露似真珠”,是因为他确实看到,江岸上草丛中的露水,因南下冷空气被凝结成了冰珠子。
于是“月似弓”,也是一个毫不夸张的比喻,因为此时正是月初,新月当空的时候。新月像柳眉,也像是一把弯弓。
为了能够帮助大家正确理解白居易这首《暮江吟》的本意,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822年,在这七年之前,白居易本来就还受皇帝的信任。但是因为武元衡的事件,白居易遭到了政敌的弹劾,被贬到江州做司马。
在这七年之中,白居易满怀忧愤与悔恨,时刻提醒自己不会再度得到皇帝的重用。但是公元820年的冬天,事情突然得到了转圜。
白居易又被调回京城当上了朝散大夫,可以穿正五品以上官员的绯袍了。于是白居易又像从前一样,兴高采烈地参与国家大事,向皇帝出谋献策。
有一次,白居易上书议论河北军事,但是皇帝没有采纳。这个时候,白居易突然感觉到了皇帝对自己的不信任。
同时,白居易也厌倦了朝堂上的党争,所以主动上书请求调到杭州去当刺史,好在地方上一展拳脚,也为百姓办一点实事。
后来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白居易去了杭州以后,浚通了西湖,修了白堤,还写下了著名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写《暮江吟》的时候,已经不再执着于在朝堂上建功立业了。因为他找到了人生前进的新方向,心情轻松、愉悦,所以看沿途的风景也感觉十分美妙。
而“半江瑟瑟江半红”,正是白居易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寒露”来临的季节,江水本来是寒冷的,就像是中唐的政局一样。此时,白居易的思想豁然开朗了。
就像一缕阳光照到了江面上,让一半的江水都变得温暖了。因为心境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所以他才有闲暇去观察沿岸的露水,和天空中的明月,并写下诗句去赞美它们。
结语
《暮江吟》这首诗中最大的争议,主要还是关于“瑟瑟”一词的解读上面。
如果按照主流意见,强行把“瑟瑟”解读为碧绿色的玉石,会让诗歌的画面更加漂亮一点。同时,也更能与末句中,用“真珠”打造的画面遥相呼应。
不对原作做深度理解,只将这四句诗看作两幅梦幻风景图,的确更容易让小学生理解。但是这样的解读,和作者的真实的意图,就有一定的距离了。
从前看到别人说,今人读古文感觉和读外语差不多。现在看起来,今人读古诗也和读外语诗差不多了。专门研究古诗的专家尚且吃不准一些字、词在诗中的准确含义,何况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