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日期: 2022-02-23
浏览次数: 5

来源:《今日头条》 2022-01-18

决定人命运的关键因素一定是出身吗?

哈佛大学曾就此问题做过一项历时25年的研究,研究者以哈佛大学的一群正值青春年少、智力、学历、面临的环境都相差无几的准毕业生为样本。

跟踪研究了他们25年的人生经历,发现造成这群人前途迥异的关键因素并非是出生。而是最初的人生目标。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研究者在他们即将离开校园时,对他们做了一次事关人生目标的调查,调查结果是:

  • 有明确长远目标的人,占3%

  • 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占10%

  • 有目标但模糊不清的人,占60%

  • 而有27%的人,没有目标

在经历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那3%从一开始就对人生有明确规划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成了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领头羊。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10%有短期目标的人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拥有相对不错的社会资源;60%有目标但不明确的人,最终都归于平凡,在流水线上做一个普通的螺丝。

而剩下的27%没有目标的人,生活状态都很差,且他们习惯于抱怨周围一切的人和事,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界,归罪社会不给其机会。

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仅就这一头衔就比很多真正出生不好的人无法企及,可为什么他们还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在社会竞争中逐渐滑向低层?

原因其实很简单直观,即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也无法设定有效的目标。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出生可以决定人的上半场,但人生下半场最终会走向何处是由个体自己决定的。上述研究中那27%的人,或许因为出身或者是拥有优越的起点,但对人生没有规划、不知道明天将要去何方还是把他们拉到了社会底层。

因此,决定人命运的其实是他自己的选择,每个成年人的现在都是他过去决策的结果总合。

任何社会都存在分配不均匀的状况,但几乎所有的社会环境都给予了阶级流动的空间,只要你目标明确、肯努力钻研,最终一定会到达自己真正想要到达的地方。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我很认同古龙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每个人站着的地方,本来都是平等的,只看你肯不肯往上爬。你若站在那里乘凉,看着别人爬得满头大汗,等别人爬上去之后,再说这世界不平等、不公平,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观察那些最终能够走到领域内前端的人,他们几乎从来不会抱怨环境的艰难困苦,不管外界环境如何,一旦他们认定了目标,他们心中所想的就只有一件事,即在现有条件下,我该如何做到我想做的事情。

即便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暂时没能实现目的,他们也不会抱怨或放弃,而是继续寻找出路,等待时机成熟。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造成人有无明确目标的根源在于,是否拥有强大的内驱力。“内驱力(Internal drive)”的概念最初由心理学家Jung提出。

是指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发驱动自己前进的力量。

内在自我驱动力量强的人,能够在追求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屏蔽外界的干扰,坚定地走在自我成就的道路上。而长期依靠外在驱动力的人,一旦面临环境改变,就会方寸大乱,人生逐渐停滞或倒退。

其实生命本身具有很强的向上欲望,每个生命体在初始中都有强烈的想要掌控生命的欲望。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只是有些人,例如那27%的哈佛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囿于错误的教导或压制,以至于他们失去了掌控人生的欲望。

这一现象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也颇为明显,中国的小孩从小就生活在被设计好的人生框架里,他们很难有机会自主做选择,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做决定的欲望。

这是基础教育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深入展开,我们重点来谈谈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该如何通过自我教育,刺激自己的内在驱动力,设定目标,让个体的价值能够获得更大程度地实现。

第一、不要给自己设限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不要将自己圈定在某个身份、标签里,更不要因为出身不好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出生只是你的下限,但上限在哪里只有你自己能够决定。你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人生会有不同的呈现,打开你的思维。

第二、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哈佛大学的实验中有60%目标模糊的人归于平凡,就此可以得出目标的重要性。

你必须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连自己的需求都不清楚,那么所有的行动都将是无效的,同时传达出来的讯息也是混乱的。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明确目标传达讯息,唯有如此大脑才会在潜意识的暗示下将注意力投入在这一目标上、行动才会跟上、外在的辅助才有可能被你的目标吸引过来,进而进一步辅助你实现你的心中所想。

第三、科学设定目标

有一类人他们最初目标很宏大、听起来很牛逼,但最终还是落于平凡。

原因何在?

我认为是他们的目标没有这三个属性:结果可衡量、微观可控、不自嗨。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德鲁克说:“不能衡量的东西,就不能驾驭。”如果一个人的目标过于宏大,势必就无法着手实行。例如有人说“他要改变世界。”

这个目标固然伟大、崇高,可是如何实施呢?如果不能衡量不能实施,一切都是空谈。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基于现实,细化量化自己的目标,让其能够操控实施。

制定目标最忌讳的就是自嗨、口嗨,这类人在生活中很常见,那些喜欢吹牛皮的人即属于这种。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梦想一定要说出来,才吸引有力辅助条件,这也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即有些人在讲述自己的宏伟目标时,提前感受到了他人的崇拜,致使目标的吸引力减弱,他们自己努力向这个目标前进的动力就会减少。

这同样是一种不良的设定目标习惯,应当避免。人活着要有目标,否则只能是漫无目的的游荡,终将一事无成。

再回到文章开头,决定人命运的关键因素一定是出身吗?是规划,现在知道答案还不算晚,年纪不应该成为障碍物,只要你想做一定有办法实现。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7月11日1948年末和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落幕,蒋家王朝也进入了倒计时。对此,常公虽然嘴上还是一如既往的硬,但身体却很诚实,私底下却早已做好了退守台湾的准备。尤其是为了将来台湾的可持续发展,他除了加紧对黄金、文物、实业等物质资料的偷运之外,还对文化学者、经济学家、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进行了所谓的“抢救”计划,如胡适、梅贻琦、陈光甫、张公权、刘鸿生、卢作孚等人,均在其重点“抢救”之列。而这其中,民生实业公司董事长卢作孚则又成为极为重要又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的手中有国民党去台必不可少的工具:船。01“船王”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实业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四川合川县人,出生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作为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代人,卢作孚很早就接触革命学说,于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从事过反清保路运动。从1913年开始,在黄炎培、李大钊等人的引导下,卢作孚...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10月26日12 诸神黄昏1935年后的蒋介石,放眼全国,已经没有对手!江浙财团已几乎被吃干榨净!他们已不再是老蒋的“座上宾",而只是老蒋战争、独裁的“提款机”。有用则用之,不用则弃之!是不是像极了“夜壶”?为了战争,老蒋无所不用其极,采取种种压迫、掠夺政策:如采用绑架、逮捕等恐怖手段对江浙财团敲诈勒索;采取高压手段强行派购公债;指使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派打手捣毁并强行改组上海总商会;通过强行加入官股并撤换银行主持人,控制、吞并江浙财团的主要银行中国、交通、四明、中国通商、中国实业、新华信托等银行;通过强行加派官股、人事任免等方式,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掌握在南京国民政府手中。而且,以此为手段,蒋介石几乎将大部分江浙财团的商办银行和私营银行都控制在手中。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江浙财团在矿业、铁路、电力、纺织等各个行业的工厂企业,几乎都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吞...
2025 - 04 - 21
来源:百度 2025年2月6日中银大厦谈及中银大厦,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座由杰出建筑师贝聿铭精心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它坐落于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远眺维多利亚港的壮丽景色。作为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银行的国际形象,更承载着香港金融中心的繁荣与活力。中银大厦的建筑历程与特色中银大厦,这座由贝聿铭倾心设计的香港标志性建筑,自1985年4月动工以来,便吸引了无数目光。经过五年的精心打造,它于1990年5月正式启用,以315米的高度矗立在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成为当时全香港的至高点,同时也是全球第五高的建筑。其独特的水晶棱柱体造型,不仅展现了建筑的美感,更寓意着中国银行的事业“节节高升”。而与隔壁汇丰银行之间的一场风水大战,更是为这座大厦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使其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香港中银大厦这座曾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建筑,在三十...
2025 - 04 - 19
来源:视频号中国远征军童子军最小的9岁最大的15岁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