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日期: 2022-02-23
浏览次数: 5

来源:《今日头条》 2022-01-18

决定人命运的关键因素一定是出身吗?

哈佛大学曾就此问题做过一项历时25年的研究,研究者以哈佛大学的一群正值青春年少、智力、学历、面临的环境都相差无几的准毕业生为样本。

跟踪研究了他们25年的人生经历,发现造成这群人前途迥异的关键因素并非是出生。而是最初的人生目标。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研究者在他们即将离开校园时,对他们做了一次事关人生目标的调查,调查结果是:

  • 有明确长远目标的人,占3%

  • 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占10%

  • 有目标但模糊不清的人,占60%

  • 而有27%的人,没有目标

在经历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那3%从一开始就对人生有明确规划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成了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领头羊。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10%有短期目标的人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拥有相对不错的社会资源;60%有目标但不明确的人,最终都归于平凡,在流水线上做一个普通的螺丝。

而剩下的27%没有目标的人,生活状态都很差,且他们习惯于抱怨周围一切的人和事,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界,归罪社会不给其机会。

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仅就这一头衔就比很多真正出生不好的人无法企及,可为什么他们还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在社会竞争中逐渐滑向低层?

原因其实很简单直观,即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也无法设定有效的目标。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出生可以决定人的上半场,但人生下半场最终会走向何处是由个体自己决定的。上述研究中那27%的人,或许因为出身或者是拥有优越的起点,但对人生没有规划、不知道明天将要去何方还是把他们拉到了社会底层。

因此,决定人命运的其实是他自己的选择,每个成年人的现在都是他过去决策的结果总合。

任何社会都存在分配不均匀的状况,但几乎所有的社会环境都给予了阶级流动的空间,只要你目标明确、肯努力钻研,最终一定会到达自己真正想要到达的地方。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我很认同古龙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每个人站着的地方,本来都是平等的,只看你肯不肯往上爬。你若站在那里乘凉,看着别人爬得满头大汗,等别人爬上去之后,再说这世界不平等、不公平,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观察那些最终能够走到领域内前端的人,他们几乎从来不会抱怨环境的艰难困苦,不管外界环境如何,一旦他们认定了目标,他们心中所想的就只有一件事,即在现有条件下,我该如何做到我想做的事情。

即便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暂时没能实现目的,他们也不会抱怨或放弃,而是继续寻找出路,等待时机成熟。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造成人有无明确目标的根源在于,是否拥有强大的内驱力。“内驱力(Internal drive)”的概念最初由心理学家Jung提出。

是指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发驱动自己前进的力量。

内在自我驱动力量强的人,能够在追求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屏蔽外界的干扰,坚定地走在自我成就的道路上。而长期依靠外在驱动力的人,一旦面临环境改变,就会方寸大乱,人生逐渐停滞或倒退。

其实生命本身具有很强的向上欲望,每个生命体在初始中都有强烈的想要掌控生命的欲望。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只是有些人,例如那27%的哈佛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囿于错误的教导或压制,以至于他们失去了掌控人生的欲望。

这一现象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也颇为明显,中国的小孩从小就生活在被设计好的人生框架里,他们很难有机会自主做选择,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做决定的欲望。

这是基础教育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深入展开,我们重点来谈谈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该如何通过自我教育,刺激自己的内在驱动力,设定目标,让个体的价值能够获得更大程度地实现。

第一、不要给自己设限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不要将自己圈定在某个身份、标签里,更不要因为出身不好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出生只是你的下限,但上限在哪里只有你自己能够决定。你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人生会有不同的呈现,打开你的思维。

第二、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哈佛大学的实验中有60%目标模糊的人归于平凡,就此可以得出目标的重要性。

你必须清楚你想要什么,如果你连自己的需求都不清楚,那么所有的行动都将是无效的,同时传达出来的讯息也是混乱的。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明确目标传达讯息,唯有如此大脑才会在潜意识的暗示下将注意力投入在这一目标上、行动才会跟上、外在的辅助才有可能被你的目标吸引过来,进而进一步辅助你实现你的心中所想。

第三、科学设定目标

有一类人他们最初目标很宏大、听起来很牛逼,但最终还是落于平凡。

原因何在?

我认为是他们的目标没有这三个属性:结果可衡量、微观可控、不自嗨。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德鲁克说:“不能衡量的东西,就不能驾驭。”如果一个人的目标过于宏大,势必就无法着手实行。例如有人说“他要改变世界。”

这个目标固然伟大、崇高,可是如何实施呢?如果不能衡量不能实施,一切都是空谈。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基于现实,细化量化自己的目标,让其能够操控实施。

制定目标最忌讳的就是自嗨、口嗨,这类人在生活中很常见,那些喜欢吹牛皮的人即属于这种。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梦想一定要说出来,才吸引有力辅助条件,这也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哈佛大学一项耗时25年的研究显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是出身

即有些人在讲述自己的宏伟目标时,提前感受到了他人的崇拜,致使目标的吸引力减弱,他们自己努力向这个目标前进的动力就会减少。

这同样是一种不良的设定目标习惯,应当避免。人活着要有目标,否则只能是漫无目的的游荡,终将一事无成。

再回到文章开头,决定人命运的关键因素一定是出身吗?是规划,现在知道答案还不算晚,年纪不应该成为障碍物,只要你想做一定有办法实现。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11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8月27日“我实际上就像个孤儿……”每每说到自己的父亲李富春和母亲蔡畅,李特特总会这样说道。1924年4月,李特特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医院出生。在父母的请求下,外婆给这个刚出生的小外孙女取名“特特”,即蔡畅法文拼音的开头字母。自从李特特出生之后,外婆在她心中的分量,要远远超过她的父母。李特特的外婆葛健豪16岁结婚,婚后育有三男三女。虽然出生在封建家庭,但葛健豪的思想却并不封闭,受好姐妹秋瑾的影响,葛健豪开始对外面的大千世界有了好奇,尤其在秋瑾就义之后,葛健豪更是尽心尽力培养儿女,希望他们能成为像秋瑾一样的人。正是因为葛健豪敢于和封建思想作斗争,才让她的六个子女全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后来,年仅半百的葛健豪被湖南女子教员养习所录取,儿孙三代五人同时求学的故事,在长沙一度传为佳话。1919年,新民学会决定送一部分会员赴法勤工俭学,在儿子蔡和森的动员下,54岁的葛健豪和儿女一...
2024 - 11 - 06
来源:视频号为家里的两个娃建了一所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并且在这当了11年的一线教师
2024 - 11 - 06
来源:视频号清华教授周培源情定一张照片相爱61年背后故事心酸又浪漫
2024 - 11 - 06
来源:视频号这首歌曲是苏联电影《保尔.柯察金》里的插曲,该片是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而成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