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8.6.6
文/王峰
2018高考进行时
“拔尖计划”即将升级为2.0版本,增加10-20所大学,并增加天文学、地理学,以及文史哲等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开展10年来,如何吸引优秀人才选择基础学科,并保持投身学术的定力,不过多转向应用学科,成为考验拔尖计划2.0的重要问题。
975万考生将迎来高考,也将迎来人生道路的选择。
对其中的“尖子生”来说,是选择成为拿高薪的都市白领、引领商业创新的企业家、专业技能突出的工程师,还是一名科学家?
个人层面的选择题背后是国家、社会的必答题,产业繁荣、科技进步离不开基础科研的重大突破和人才供给。
2009年,为了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下称“拔尖计划”)。截至目前,20所知名大学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5个学科已经培养了4500名毕业生,97%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
“拔尖计划”即将升级为2.0版本,增加10-20所大学,并增加天文学、地理学,以及文史哲等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2018年自主招生考生和通过二次选拔的入学新生将有机会入选“拔尖计划”,成为未来的基础学科科研人才。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的“拔尖计划”数据显示,开展10年来,如何吸引优秀人才选择基础学科,并保持投身学术的定力,不过多转向应用学科,成为考验拔尖计划2.0的重要问题。
“拔尖计划”升级2.0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的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今年将全面实施“拔尖计划”2.0版。
“‘拔尖计划’2.0版和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去掉了‘试验’二字。这10年的试验计划可以叫做探路者,现在我们不用再试验了,我们开始有经验、有底气继续做2.0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今年4月表示。
公开报道称,目前“拔尖计划”共培养出4500名毕业生,支持本科生总数累计达8700名。前五届毕业生中,97%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有67%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0名的国际知名大学深造,10%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名的世界顶尖大学深造,初步实现了成才率、成大才率高的阶段性目标。
拔尖计划每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20所名校中招收1000名本科生,未来将扩大到1万人。
“拔尖计划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它将优秀学生聚集到了一起,学校也加强了师资配备,教学、管理、课程等也都独具特点。”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顾沛告诉记者。
“拔尖计划”目前已培养了2013届至2017届共5届毕业生,97%选择了读研。21世纪经济报道得到的前4届毕业生去向数据显示,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5所高校的读研率为100%,最少的是浙江大学,也有84. 81%。选择去国外高校读研的毕业生超过一半。
在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2016-2017年世界大学排名、QS2016-2017年世界大学排名三大排行榜中,平均有12.87%的毕业生进入这三个排行榜前10名的大学读研,平均有58.44%的毕业生进入了三个排行榜前100名的大学读研。
北京大学是所有高校中成绩最好的,前4届436名读研学生中,平均有40.75%的学生进入了上述3个排行榜前10名的大学,平均有92.05%的学生进入了上述3个排行榜前100名的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成绩紧随其后。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成绩较差,没有学生考入上述三个排行中任意一所排名前10名的大学。四川大学进入上述3个排行榜前10名大学读研的学生比例不足1%。
2018年的招生中,已经有高校透露了部分拔尖计划。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梁颖介绍,通过直接招生和入校后遴选,组建理科试验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人文科学试验班(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学生完全根据个人兴趣,在上述学科专业中选择修读,修满学分即可从该专业毕业。
南开大学5月底公布了《南开大学拔尖创新学生遴选简章》,针对“拔尖计划”设立伯苓班面向2018级本科生,化学伯苓班招收50人,数学、物理、生物、经济伯苓班各招收30人。
“拔尖计划”意义何在?
拔尖计划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如何保证优秀人才留在基础学科研究领域,而不是转向应用学科或就业?
21世纪经济报道得到的前4届毕业生数据显示,选择读研的学生中,96.66%的学生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这5个拔尖计划学科内选择了研究生专业。
但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李硕豪的调查显示,在首届拔尖计划的500名毕业生中,有196人偏离基础学科领域,占比39.2%。如果加上就业人数,毕业生偏离基础学科方向的比例更高。其中,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偏离率均在50%以上,西安交通大学更是高达80%。
李硕豪在2014年撰文发问:基础学科培养计划培养出的学生却有很大部分不做基础研究,那立此计划的意义何在?
清华大学2015届拔尖计划毕业生去向数据也显示,当年只有4人选择就业,全部来自5个学科中就业前景最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人都是会变化的,不能强求。也有些学生虽然有学习基础学科的愿望,但发现自己没有这个能力。”顾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但有业内人士介绍,也曾有少数大学对拔尖计划学生转系、转专业进行严苛约束,要求学生除非退出拔尖计划,否则不允许转向。
“由于以前舆论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大肆宣传,生物学科被描绘得特别高大上,一些高分学生可能出于虚荣填报了生物专业。但学到后来转行的太多了,最近几年生物学对高分考生的吸引力已明显减弱。”一名生物学教授告诉记者。
至于其中原因,在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的专业就业满意度调查中,北京大学所有专业中,生物学得分最低,清华大学的生物学也排在倒数。
一项2014年对16所大学生命科学拔尖计划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21%的拔尖计划学生表示,如果重新选择专业,倾向于不再选择生命科学。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中指出,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重要的自然和应用学科之一,美国60%的政府科研投入是在大生命学科,而美国民间投资最活跃的也是现代生物制药业。在美国科学院的2000多位院士中,有一半左右从事生命学科。
保证基础学科优秀人才供给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用计划的方式效果恐怕不会好,因为一旦被‘计划’之后,就会受到很多非学术因素的制约。比如判断‘计划’得到的成果是不是专业领域内急需的,其实是外在因素决定的。”
“拔尖计划”面临效率与公平如何平衡的拷问。
“有可能很多在基础学科有潜能、有基础的学生进入不了计划,因为他们不在开展计划的这些大学里,以至于能否进入计划,实际比拼的是大学的资源。”储朝晖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