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超凡领袖的挫败──重构文革之“理性”

日期: 2015-09-11
浏览次数: 1935

来源:”《信报》201597

文/沈旭辉(国际关系学者,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 

  近来无论是中东的伊斯兰国(IS)、中国内地意识形态思潮,还是香港社会群众动员与反动员,都被拿来跟数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比较。在一般人心目中,文革是负面名词,因为那代表亿万人集体投身政治的疯狂,过程相当非理性;而毛泽东作为发动文革的领袖,通过鼓动个人崇拜,成为一锤定音的人间神。

     其实,文革真正的恐怖并非在于其非理性,而恰恰相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全国人民相当理性地参与一个疯狂游戏,把人性阴暗面结构性地释放出来。要了解此现象,大家应阅读“新左派”学术领袖王绍光教授的着作《超凡领袖的挫败——文化大革命在武汉》。

     王绍光是笔者在美国读书时的大学老师,后来回到中国境内的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与崔之元、汪晖、甘阳并列为“新左派四大天王”,对如何强化国家行政能力、调和贫富悬殊等问题有独到见解,一直受不同意见学者广泛尊重。这本书是他的博士论文改写而成,通过“集体行为”这一视角入手,以他最熟悉的武汉为案例,把在武汉搜集到的私人信件、出版物、报纸及地区档案整理分析,通过“理性选择”的假定,来解释文革期间一般群众的行为,主要论点有3点:

      1)按照社会学者韦伯(Max Weber)对权威来源的分类,毛泽东显然是所谓“魅力型权威”,发动文革时声称要“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主观希望凭藉超凡感召力,指挥全国人民进行“革命运动”及“生产建设”。但是在文革期间,民众的政治运动现实,常常偏离毛泽东本人的计划与期望,他操控全局的能力其实被远远高估。

     2)广大群众在文革期间,对毛泽东确实抱有相当信念,但是他们在每一运动作出“参与”还是“退出”等决定的时候,最重要考量还是自身个人利益。换言之,个人利益得失的算计,决定了当时群众参与群众运动的程度及模式。文革前期得以迅速发展,便是因为给予了大量社会上年轻人及边缘分子得到利益的憧憬;后期群众尾大不掉,运动迟迟未能终结,亦与那部「利益机器」启动后不能轻易收回有关。

     3)文革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基于群众利益与毛泽东最高理念的差异,毛泽东都被迫努力修正群众运动路线,有时要扭左,有时要扭右。他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要靠动员军队接管全国,既严控群众组织,又严控被打倒的既得利益者,才勉强稳住局面到身故。换句话说,文革期间每个人的理性选择加在一起,导致这场运动完全超出发起者的掌控,毛泽东作为一名魅力型威权领袖,得到的却是彻底失败。

民众行事 利益为先

  王绍光对文革的分析不是学院派的“离地”文章,即使对今天全球形势,也是有现实意义。全书既以韦伯的理论为稻草人,自然首先挑战了韦伯的框架,特别是“魅力型威权领袖与群众的不理性紧密联系”这假说,而有关假说一度被西方广泛采用,作为解释文革期间中国人盲从毛泽东的理论基础。

  王绍光通过案例实证,发现群众运动中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其实有两个不同层面。一方面是“情感维度”,反映人们非理性的一面;另一面是“认知维度”,反映人们的理性思维,而两者是并存的。韦伯对群众运动的分析,相对忽略“认知维度”,亦即忽略群众无论在多么疯狂的口号下,也会按照理性的个人利益得失分析,来决定自身立身处世的行动。只要运动持续下去,群众便很容易通过同一口号把运动骑劫,口中说尊重最高领袖如何如何,实质上是利用种种“破旧立新”的制度空档,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有趣的是,主流西方学界虽习惯以宏观及结构来分析社会科学,但谈到中国,依然习惯以权力斗争、关系等角度来阅读问题。例如有关文革,著有《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三大卷的汉学权威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便几乎完全采用“权力斗争”的角度探索文革成因,毛泽东及其周围的中共主要领导人是被研究的主体,人民群众则被认为是非理性的、处于被研究的陪衬地位。与马若德由上至下的分析框架不同,王绍光对革命的分析是从毛泽东的互动,才共同构成了文革这一集体行为。

迎合群众 巩固权威

  习近平上台后,里里外外大大刀阔斧,尽管个人魅力不及毛泽东,但似乎也希望成为魅力型权威的代表。但正如王绍光对文革群众的观察,今天每个中国人也是理想个体,依然会按自身利益来解读领袖意志,所以“中国梦”会被不同解读,“大国责任”亦会被不同解读,单靠口号及民族主义治国,台上台下都知道绝不可能。因此,习近平显然较毛泽东更注意对群众感知的控制,也就是希望通过设计一个框架,让群众能尽量既呼应官方口号,也得到各自的利益,相信只要群众能在不同运动当中分别有所得着,政府及领导权威才会不断巩固。这种模式,更接近笔者之前谈及的“独裁者2.0”(见本报8月24日A22页《温馨提示:“独裁者2.0”已进化成型》)。

   了解此模式后,大家不妨再回顾不少朋友的一厢情愿,认为一时一刻的“左倾妄动路线”只属历史偶然,不久定会拨乱反正,这正是假定了有一个最高领袖能一锤定音的老毛病。可惜现实是残酷、也是理性的,每个管治模式的出现,假如要改弦易辙,精英倒也罢了,那些除了搞群众运动外别无所长的新贵又如何自处?又怎会受到一纸号令而消失?

  国际潮语词典

  韦伯对统治权威的分类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把统治权威分为3类:传统型权威、法理型权威及魅力型权威。传统型权威依靠社会传统维持统治正当性,例如封建制、宗族制等;法理兴权威的统治合法性,则建立在现代法律、理性与科层制基础之上;魅力型权威的统治,就基于被统治者者领袖之个人崇拜,毛泽东、希特拉等一般被归类为第三类,但这划分近年受到愈来愈多挑战。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12 - 16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11月27日“现在这年轻人爱穿越,我说你们好好穿越穿越中华民族的历史,你们也不至于最后变成历史虚无主义!月亮是人家的圆!”01 前后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现在我们有些人啊,把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对立起来。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我们的民族工业化,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建国开始的。我们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工业基础。咱就不说别的,大家稍微了解点历史,1到8机械工业部,八个机械工业部怎么分出来的?我们这有驻部的纪检组长你们知道吗?工信部的同志应该能说清楚吧?我们能把卫星送上天,把原子弹爆炸了。更可贵地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但是我的历史思考里有这条,我们后来改革开放的这些人是谁培养的?恰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我就听很多人说,甭管是工程师还是科学家,也包括我们的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他们都跟我说,没有共产党我根本上...
2024 - 12 - 16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11月24日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将“人生七十古来稀”挂在嘴边,将这句话当作长寿的代表。其实这句话是杜甫所写,也并非夸赞老人长寿,因为这句话还有前半句。杜甫是在何种境遇之下写就的此等名句,他又在表达什么?少年壮志相比更加深沉的杜甫来说,大家貌似更喜欢李白,并且也对李白的生平更加感兴趣。其实早年,杜甫也和李白一样,是个游历四方的游子。杜甫比李白小很多,他也一直以李白为偶像,并且两人还成为了忘年交。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祖上在西汉时期就开始为官作仕,传到唐朝的时候,依旧没有没落。虽然祖父只是一个小小县令,但他父亲却做到兖州司马。即便这只是一个五品闲职,但杜甫依旧以此为荣。而且他的母亲是博陵崔氏,这个家族曾经在唐朝出过十六个宰相,是闻名天下的大家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杜甫,自然对仕途十分看重。但偏偏他出生的时代,参加科举入仕是非常难的。如果李白是因为父母从商而不能参加科...
2024 - 12 - 16
原创 叶成十三 深思读书来源: 深思读书 2024年11月21日你是不是也经常盯着问题看?大家好,我是思思~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很忙,但总觉得离成功很远?因为他们忙着解决问题,却忘了追问:这些问题解决后,是否真的接近目标?教员强调:“一切行动都要围绕目标。”无论是制定战略,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目标明确是第一步。如果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徒劳。为什么盯紧目标,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何用目标导向思维,让你的人生更高效、更强大?01:目标模糊,是一切低效的根源《毛选》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理:一切行动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目标明确,策略才能精确;目标模糊,再多努力也可能是徒劳。为什么很多人陷入“解决问题”的误区?因为问题容易显现,而目标却隐藏在背后。比如,有些公司开会时不断纠结于如何节省预算,却忽略...
2024 - 12 - 13
来源:视频号这是1963年,一名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照片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