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亚洲周刊》2015年5月10日
文/江迅
中国发布国民阅读调查,发现数码化阅读率首超图书阅读率,碎片化阅读渐成趋势,远离了阅读之美;为鼓励书籍阅读,中国响应联合国组织设立的“世界读书日”,在七百多个城市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最近对微信上流行的“莫言名言警句”给出鉴定:他从未写过一句。在微信平台,有不少自说自话的养生术、职场成功学、官场生存术大行其道,这些古人认为的末流追求透过微信朋友圈传播,被当代人奉为主流。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社研究院发布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码化阅读率首次超过图书阅读率;有六成成年人都有透过手机阅读微信的习惯,成年人手机阅读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率为每天两次,每天看微信时长超过四十分钟。这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微信阅读被首次纳入调查。
地铁公交上、聚会饭桌上,“低头一族”已成为最特别的阅读风景:头也不抬,似乎忘掉了周遭世界,全情投入其中,手指变得比任何时候繁忙,也更劳累。时至今日,阅读正变得轻盈和丰盛,电脑、手机、电子书出现,微信、微博风行一时,手指一动,信息纷至沓来,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趋势,千年以来阅读书籍的习惯正在被颠覆。以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为例,纸质书借阅量每年在两万人次,而电子书阅读已超过一百万人次。
成年人手机阅读群体的微信阅读,每天看微信时长超过四十分钟。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的研究表明:浅阅读、轻阅读、飘阅读、泛阅读、碎片化阅读是主体,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慢书”,便越发显得可贵了。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文章中,主流是心灵鸡汤、八卦内容为主,不少更是瞎拼乱凑之作。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最初创意来自国际出版社商协会。一九七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必需品。
一九九五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四月二十三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资讯的形式。巧合的是,四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在世界文学领域颇具纪念意义,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赛凡提斯和加西拉索•德•拉•维加都是在这一天逝世的。二零零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读书日”框架下,发起“世界图书首都计划”,每年有一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图书首都”称号。
各省市区学生参加读书活动
三十一个省区市参加
目前在中国,已有七百多城市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三十一个省区市都有自己全民阅读活动安排。以江西省为例: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众多市民伴着书香渡过。在红谷滩绿地中央广场,一场“书香盛会”让人尽情畅游书海,在全民阅读的气氛中给生活“充电”。其中“书香赣鄱”全民阅读现场活动在绿地中央广场举行,三十三家单位将展销优质读物,室外展区设置专题展台、图片展示、现场趣味活动等。省内多家出版社在现场举办“名编辑荐书”、“万支玫瑰映红读书日”、“读历史学成语”等活动。此外,东湖区图书馆举办“书香阵阵,幸福生活”第五届读好书活动、“网络书香在东湖”电子图书免费借阅活动。南昌市爱国路小学园内开展了别开生面的“读书漂流”活动,同学们在读书交流会上交换喜欢的书籍。
当今时代步入“微时代”,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正面临解体,包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等,说到底,是阅读文化发生了巨变。对于时下读者来说,“一册在手”早已不是唯一的阅读方式,而“读屏时代”也在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人们透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可闪电般地同步获取最崭新的资讯,可以荧屏阅读、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而“微信”、“微博”正走俏。人们产生了忧虑:既然有如此直观和方便的电子资料和网络讯息,还有多少人会钟情与纸质阅读呢?
阅读的概念应有所改变,不是抱着一本书看才叫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也是阅读一部分,及汲取方法简便、迅速,并非正襟危坐“读红楼”、“品三国”才叫阅读。“中国阅读”的数量并没减少,若加上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现代人读书总量并不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少。当下国人阅读更多是跳跃化、碎片化、缩略化的阅读,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在压倒心灵阅读。
微信内容杂乱、不准确
微信微博
北京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研究团队经长期跟踪发现,微信内容以快精短为特点,呈现短视频、纯干货、附带背景音乐等不拘一格、多元化呈现方式的格局。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碎片化阅读依旧是主体,微信公众号中,七成是趣味性公众号,其中一成五为文化类。专家认为,微信作为典型阅读形态的出现,意味着社交化阅读已成为全新的阅读趋势。中国新闻出版社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认为:“微信阅读是碎片化、跳跃式的,而且不少都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从目前来看,完全依赖微信阅读获取知识绝对不可能。“新媒体指数”的研究也证实,微信现在的内容比较杂乱,还有伪科学的、造谣的。
对此,有学者呼吁:低头族,别忘记翻开一本书。在低头一族越来越盛行时,只是想提议:别忘记翻开一本美好的纸书,那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他们认为,微信阅读是跳跃式的、散乱式的阅读方式。而且,眼球运转速度加快是身体之累,阅读主题、阅读内容不断转换,令人思绪处于一种不安定状态,少了专注,多了浮躁,这是心理之累,匆忙阅读,看得快、忘得快,少了思考、少了消化,阅读之美变得遥远。相比之下,读一本美好的纸书,能体会独有的专注之美、沉静之美、大气之美。
上海文化人毛尖说:“互联网让我们的阅读变成一种带有公共性质的短跑行为。这种行为有利有弊。对于没有阅读习惯的人,这种公共短跑会是一种激励和鼓舞机制,但是,对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这种多少零碎化、标题化的阅读是对耐性的一种消耗。我读长篇的认真程度和耐心都下降了,也经常容易被‘标题党’和文不对题的图片误导,浪费很多点击。我现在基本不看微博。微信因为是朋友圈发的,都会看一眼。不过,有时候,零碎的一点时间,因为有微信,倒也被利用了起来。”可以说,关键所在不是阅读载体,而是能在浮躁喧嚣中保持真实从容的那颗心。
聂振宁连续九年提议设立“中国读书日”
四月二十三日是“世界读书日”,事实上,聂震宁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已连续九年提议设立中国读书日。最初,他建议将九月二十八日作为“中国读书日”,如今提倡全民阅读,身为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的聂震宁便将这个日子改叫做“中国全民读书日”。他说:“我或许会一直提议下去,不考虑什么时候才会被接受,‘提出’是我的责任,当然还要身体力行参与全民阅读推广活动”。
二零一四年底,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在厦门大学做演讲时说,现在已经堕落到了要全社会去推广“阅读”的现状,这是一种悲哀。谁见过国际上把哪个日子定为“吃饭日”吗?然而,事实上确实有这样一群人,在中国土地上竭力推广全民“读书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聂震宁坦言:“我不断提这个问题,第一,希望建立起‘全民读书日’;第二,全民阅读也好,读书活动也好,需要有一个载体,我用这个‘全民读书日’做载体,不断推动全民阅读”。
聂震宁说,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确定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为“世界读书日”,但许多国家仍立有本国特色的国家读书节、读书周。他建议,中国读书日可命名为国家“全民阅读日”,定在每年九月二十八日。一是该日子是孔子诞辰日,能体现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特色;二是每年九月正处于大中小学生新学年开始,适宜开展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