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2015年1月27日
《环球时报》27日发表题为“被鞭挞的京沪高铁,应成抽我们的鞭子”的文章,文章全文如下:
京沪高铁公司近日称,2014年全年京沪高铁运送旅客超过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7%,客票收入约300亿元,按营业税口径计算,有望实现利润12亿元。京沪高铁2011年6月30日开通,之后不到1个月赶上“7•23”动车事故,京沪高铁成了舆论泄愤的头号目标,不安全、高票价、低载客率等一系列罪名缠上当时世界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这条高铁。
曾有一段时间,京沪高铁每次晚点都能被晒到互联网上,招来口诛笔伐。“7•23”之后的舆论沸腾大概是这些年网上民粹主义的顶峰,那是一段值得我们做成书签每次翻页都触碰一下的岁月。
大工程都要经历公众各种意见的洗礼,舆论对高铁的鞭挞为中国社会彻底补上了这一课。如果说之前舆论对政府主导工程质疑和批评太少的话,那么各种市场化媒体在“7•23”之后猛踹京沪高铁,就似乎有了点矫枉过正的“正当性”。至少往好处想,这是说得通的。
然而纵有一千个理由,也不能不说,中国舆论对京沪高铁以及对国家的整个高铁计划还是太狠了些。我们当时的义愤填膺有点像是对待黄赌毒,或是对待帝国主义侵犯中国筑路权,而舆论批评的对象却是中国近年高新技术最具规模也最勇敢的创新之一。如果我们那时还不清楚高铁能开创多大成就的话,有一点至少是清楚的:中国高铁走在了世界前列。
事实证明,中国社会对重大创新工程的态度是极其严厉的。舆论当时把高铁有可能“多坏”以掘地三尺的态度想遍了。而高铁有可能“多好”没人愿意想,或者想了也不敢说出来。动车出事死了人,这很令人痛心。但这件事被做成了抽打高铁的鞭子,不是鞭策那种,而是往死里抽,鞭鞭是血。
今天中国的高铁总长已达1.6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营业里程的一半。它没被抽死,虽遍体鳞伤却活了过来,真是中华民族之幸。说世界羡慕中国这羡慕中国那,很多有自吹的成分,但连老美老欧的很多人都羡慕中国迅速形成如此先进的高铁网,却千真万确。
一个多世纪前中国建铁路就充满争议,后来建高铁再惹争议,难道我们能说这两次争议之间没任何联系吗?好好总结吧,中国总有一天要走到发明个美国佬德国佬连听都没听说过的东东那一步。不能不令人担心,我们到那时会被自己的想法吓怂。
看看世界航海史、航空史、航天史上曾有过的牺牲,它们今天的繁荣多少会令人唏嘘。希望“7•23”之后中国社会的怯意只是一时的脆弱。还是让我们多往好处想吧,那一拨批判潮毕竟也有正面意义,而且高铁不是从那些批判中最后走出来了吗?
怪就怪刘志军吧。如果不是出了他的腐败大案,舆论对高铁或许也不会那么狠。腐败是这个时代对一个人一票否决的事情,一个项目如果出了腐败,也容易遭到舆论“一票否决”的厄运。
“7•23”值得深刻反思,“7•23”之后随之而来的“舆论反思”同样值得反思。我们这样说,只是因为相信自己的祖国还要往前走得更远。几个世纪落后留给我们民族性格妄自菲薄的劣根,它必须从危机感、自我批判精神的正当品格中被识别出来,见一根拔一根,扔到太阳底下暴晒。只有这样,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才能越来越强大、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