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学习时报: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文化自觉”

日期: 2014-12-03
浏览次数: 1417

来源:《大公网》2014年8月11日

  事实上,自“冷战”结束后,“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西方思潮不断泛起。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类已不可逆转地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今天的全球化已不仅是经济的、政治的全球化,更是文化的全球化。理论界经常使用的“文化全球化”,尽管在理解上存在分歧,但一般而言,主要是用来描述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彼此融合的过程。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当代中国必须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对这一重要问题,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着重从学术学理上加以分析。

        从经济全球化到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首先表现为由“资本逻辑”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但是,全球化并不仅仅发生并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扩展并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人类的文化发展进程和人类文明格局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生产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显而易见,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带动并实际地推进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世界正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村”。

  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众所周知,“文化自觉”是由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并阐发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用以表达生活在特定历史文化圈子的人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知道其文化的“来龙去脉”。在此,我们借用这一概念主要表达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文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化的中心和焦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汤姆林森曾敏锐地指出:“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文化是民族之魂,人民的精神家园,任何国家、社会,没有文化是建设、发展不起来的。在这方面,曾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韩国顺势提出的“文化立国”发展战略,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不是也不应该成为一种色彩、一个色调,文化全球化不等于文化的单一化、同质化。实际上,正如罗伯森提请我们注意的那样,“全球资本主义既促进文化同质性,又促进文化的异质性,而且既受到文化同质性的制约,又受到文化异质性制约”。可见,文化全球化理应是一个同质性与异质性、全球性与地方性(民族性)这些相反相成的元素良性循环、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作为学习大国,应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发达国家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另一方面,文化已成为政治和意识形态相互交锋的舞台,文化竞争、文化渗透、文化依附问题也日益突出。正如马克思所言,在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进程中,由资本主义率先开启的全球扩张必将造成这样一种“所谓文明制度”。“正像它(资产阶级)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显然,在这一全球化进程中,东方与西方在文化发展中是极不平衡的。于是,在东方与西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中,最终在近现代形成了“强——弱”“中心——外围”这样一种基本的文化发展格局。时至今日,“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也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渐加速,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交融更加深入、文化交锋更加激烈。无疑,文化领域的对话、沟通、合作在国际交往中已经显现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由于文化发展中现实的不平衡性、不对等性,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在所难免,这也已成为民族文化交往中的世界性难题。

        从“武器的批判”到“批判的武器”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必须看到,我们正处在一个从“武器的批判”走向“非武器的批判”或“批判的武器”的新时代。马克思深刻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权力的转移》中,托夫勒更加明确地宣告:“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制作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在这里,托夫勒明确使用了“文化征服”这一概念。的确,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强势文化正是通过语言、信息、网络等媒介对外推行或输出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关于这一点,美国政府毫不隐讳地宣称:“美国应该确保……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

  今天,如果说大规模的“武器的批判”已暂告一段落,那么,我们正面临的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热战”,“批判的武器”才刚刚出场、方兴未艾。谈起战争,人们头脑中首先浮现出的就是血肉飞溅、炮火连绵、硝烟四起的场景,令人毛骨悚然。但总体上看,较之于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军事“冷战”和“武器的批判”,文化“热战”“批判的武器”的形式和内容都更加多样化且更具隐蔽性,它并不单单体现在文化领域和文化活动之中,而且贯穿于经济、政治、科技、教育、贸易等一切可能涉外领域和活动之中。用曾负责美国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魏德曼的话说,就是文化渗透,这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从根本上而言,“武器的批判”属于“硬”批判,“批判的武器”则属于“软”批判。但须知,较之前者,文化侵蚀“比军事侵略狠毒得多”(瞿秋白语)。打个比方,如果说“武器的批判”是充满血腥、炮火的“明战”,那么,“批判的武器”则是没有硝烟的“暗战”,这是一场争取人们心灵和头脑的“斗争”,旨在从根本上动摇对手的信念、击碎自信、分化共识、消磨斗志、离间情感,从根基处瓦解精神支柱、扰乱人心所向,摧毁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

  事实上,自“冷战”结束后,“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西方思潮不断泛起。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这不是反应过度,也并非危言耸听。单从美国对华的“三步走”和“十条诫令”中,就可以窥斑知豹。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应该保持警觉、警惕和理性的分析、判断。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之路径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可以说是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且大有深意。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当代中国应当而且必须积极作为,切实增强“文化自觉”。

  首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重大战略不动摇。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文化生活和文化影响力的根子和基础首在经济,抵御文化渗透首先必须筑牢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应当看到,经济实力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是掌握文化话语权、领导权的最有力的支撑,是无声的话语权。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强势文化之所以“强”且拥有话语权,是以其背后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为支撑的,弱势文化之所以“弱”,也与其落后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直接相关。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发展依然是硬道理,是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掌握话语权的法宝。

  其次,倡导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文化从来都是在对话、交流、碰撞、融合中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罗素曾十分中肯地指出:“在往昔,不同文化的接触是人类进步的路标。希腊曾经向埃及学习,罗马曾经向希腊学习,阿拉伯也曾经向罗马帝国学习,中世纪的欧洲曾经向阿拉伯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曾经向拜占庭学习。在那些情形之下,常常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我们深知,文化交锋中有融合、文化竞争中有合作;同时,文化对话、交流中也有文化渗透甚至文化侵蚀。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人为阻断文化间自由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的通道。须知,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非此即彼”“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可取的。当代中国应该成为各种文化之间自由平等对话与交流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倡导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就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因为多样性的存在而使得文化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由此可见,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是值得大力倡导的。由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发展大道,必须积极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学会学习并欣赏异质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最后,在传统文化的自觉中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发展中的问题还要靠文化本身的发展来解决。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提升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套用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的话来说,一个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民族和社会,就犹如一个装潢得富丽堂皇的庙堂缺少一个至圣的神一样,是没有精神和灵魂的。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文化之髓,犹如名山之“仙”、灵水之“龙”一样,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杜维明先生曾指出:“如果你对传统是粗暴的,你对西方所引进的价值也只会是肤浅的。假如你对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对它的阴暗面进行了长期的批判,同时对它的智慧进行一种开发、一种沉积,那么你对西方价值就有更深刻的比较,对西方价值所带来的阴暗面也可以有更彻底的了解。”实际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就必须克服“历史归零”(没有历史记忆)和“历史碎片”(用局部历史消解整体历史)的历史观,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正如汤因比所言:“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是今天世界的绝对要求。”的确,积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世界历史性意义,必将大大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应该持有这样的文化自觉,也应该坚定这样的文化自信。(执笔人:王虎学)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12 - 16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11月27日“现在这年轻人爱穿越,我说你们好好穿越穿越中华民族的历史,你们也不至于最后变成历史虚无主义!月亮是人家的圆!”01 前后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现在我们有些人啊,把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对立起来。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我们的民族工业化,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建国开始的。我们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工业基础。咱就不说别的,大家稍微了解点历史,1到8机械工业部,八个机械工业部怎么分出来的?我们这有驻部的纪检组长你们知道吗?工信部的同志应该能说清楚吧?我们能把卫星送上天,把原子弹爆炸了。更可贵地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但是我的历史思考里有这条,我们后来改革开放的这些人是谁培养的?恰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我就听很多人说,甭管是工程师还是科学家,也包括我们的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他们都跟我说,没有共产党我根本上...
2024 - 12 - 16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11月24日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将“人生七十古来稀”挂在嘴边,将这句话当作长寿的代表。其实这句话是杜甫所写,也并非夸赞老人长寿,因为这句话还有前半句。杜甫是在何种境遇之下写就的此等名句,他又在表达什么?少年壮志相比更加深沉的杜甫来说,大家貌似更喜欢李白,并且也对李白的生平更加感兴趣。其实早年,杜甫也和李白一样,是个游历四方的游子。杜甫比李白小很多,他也一直以李白为偶像,并且两人还成为了忘年交。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祖上在西汉时期就开始为官作仕,传到唐朝的时候,依旧没有没落。虽然祖父只是一个小小县令,但他父亲却做到兖州司马。即便这只是一个五品闲职,但杜甫依旧以此为荣。而且他的母亲是博陵崔氏,这个家族曾经在唐朝出过十六个宰相,是闻名天下的大家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杜甫,自然对仕途十分看重。但偏偏他出生的时代,参加科举入仕是非常难的。如果李白是因为父母从商而不能参加科...
2024 - 12 - 16
原创 叶成十三 深思读书来源: 深思读书 2024年11月21日你是不是也经常盯着问题看?大家好,我是思思~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很忙,但总觉得离成功很远?因为他们忙着解决问题,却忘了追问:这些问题解决后,是否真的接近目标?教员强调:“一切行动都要围绕目标。”无论是制定战略,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目标明确是第一步。如果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徒劳。为什么盯紧目标,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何用目标导向思维,让你的人生更高效、更强大?01:目标模糊,是一切低效的根源《毛选》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理:一切行动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目标明确,策略才能精确;目标模糊,再多努力也可能是徒劳。为什么很多人陷入“解决问题”的误区?因为问题容易显现,而目标却隐藏在背后。比如,有些公司开会时不断纠结于如何节省预算,却忽略...
2024 - 12 - 13
来源:视频号这是1963年,一名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照片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