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自《明报》
今年38岁的江西农民张立勇,家境贫寒,高中便辍学到广东打工,他艰苦、寂寞,但一直渴望读书和上大学。为了梦想,他当年辞去“高薪”工作,毅然跑到千里外的北京清华大学当厨师,挣取原本工作五分之一的酬劳,苦学英文4年半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以“一个普通农民”自居的他,为了帮助更多像他一样出身的农民子弟重拾自信,自费到各地贫困村落发表演讲,希望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鼓励和感染更多的,哪怕是陌生的人。
为弟妹可读书 辍学打工
张立勇接受本报电话访问时回忆说,童年他最害怕两件事:一是每逢开学时父母满村去筹借学费;另一件是春天因为一下雨屋顶就不停漏水,父母忙着接雨水的艰难身影。父亲唯一的财产就是一间老屋,为免父母负债累累,同时为了让弟妹继续学业,身为家中长子,年仅17岁的张立勇辍学南下广东打工。“父母死活不同意,说再穷也供我(读书)”。说到激动处,他哽咽再三,“我答应他们环境好了一定再去读书!”
当时是1992年,由于没有高学历,张只能由擦鞋做起,他曾用擦鞋的余闲看书,却被老板指骂读书没用而被辞退。但不久让张立勇更痛心的是,其弟弟妹妹也因为家贫而辍学出外打工,“是我心中永远的遗憾!”此后的4年,他拼命工作挣钱,几乎年中无休。做过保安、建筑工人、玩具厂工人,从未放弃读书梦。
清华见同龄人感自卑
1996年,张立勇经别人介绍,辞去月薪1000元左右的包装部经理工作,只身到清华大学一家饭堂做厨师,当时他的人工仅200元。“初到清华我特自卑”,他感慨:“同样的21岁,我每天骑车的方向是食堂,要去捡煤块、生火、切菜、做饭、洗碗,而清华学生的方向却是知识殿堂”。食堂的师傅更要求他骑车要慢,“这儿的教授都是国家财富、学生都是国家精英,你不一样!撞上赔不起!”
当时他住在清华一个约40平方呎的小屋,冬冷夏热,“很想去教室,但既害怕也自卑”,于是就在路灯下看书,也在教室外看但不敢进去。偶尔在学生放假时去教室也要特意梳洗,“去教室有种神圣感觉”。
躲碗柜念书 托福630分
此外,他严格律己:6点起床,背英文30分钟,7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学习英文至深夜一两点,睡上几小时又要继续工作,周而复始。当时清华每餐给厨师15分钟吃饭时间,他只吃7分钟,剩下来的8分钟躲在碗柜后背英文。4年半下来,共1600个8分钟,他背完了清华本科英文教材中所有重要课文和单词,在托福试(TOEFL)考取了630分的高分(满分677),完成了北大国贸专业文凭及南昌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
今年是张立勇正式到城市生活的第21年,他不想再浪费、不想再错过,他希望利用接下来的时间去帮助更多像他这样的农民孩子,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一丝希望。
自费穷乡演讲 9年义务助人
本报记者前日联络到张立勇时,他正在广西桂林荔浦中学演讲,直至深夜10点才抵达北京,接着还要继续准备昨日的演讲和公益组织的日常工作。
如今的他已经小有名气,出书、参加电视节目,更获得多个奖项,电话采访中他保持着谦逊,一直强调,自己只是个农民。“这么多年在城市的生活,让我理解困难时对帮助的渴望,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灾区17天的救援经历,也让我充分感受到帮助人的快乐!提到他9年来一直坚持义务解答来自各地青少年及农民工的生活疑问、人生困扰,更自掏荷包,几乎走遍全国贫困村县演讲,他也不以为意。
为公益弃当美研究生
他说,大城市的孩子,青年人自小就见识过优秀人物,受到他们的激动,而在偏远山区的孩子却难有此机会。早在2004年他已经自建工作室,协助青少年做心理、生活咨询,2008年以后,他放弃了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邀请、政府部委的工作邀请,利用稿费、奖金及资助,自费做公益。
“抱歉”是采访中他说得最多的词语。张立勇现在工作很忙,一周裹甚至要跑多个地方演讲,坚持了9年的义务咨询工作有时也因时间有限而无法回复,“我有5个QQ号码,人都加满了,每次上线都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信息一起来,来不及回复真抱歉”。
“不应将中英文对立”
针对内地一些地方以保护民族语言中文为由,计划降低英文科成绩将来在高考计分中的比重,未来想去美国读书、想去感受先进教育环境的张立勇说,“英文没什么不好,不应该放在民族文化保护的对立面,它是一门科学”。但出国最令他难割舍的还是那些和他一样的农民子弟、外来打工者等年轻人,在他看来做公益和学习一样,艰难但是要坚持。
张立勇小檔
年龄:38岁
简历:
1975年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
1992年辍学到广东打工
1996至2004年到北京清华大学食堂当厨师
2001年参加托福试取得630分(满分677)
2004年取得北京大学成人自考国际贸易专业文凭入学资格
2006至08年参与京奥筹备工作
2009年至今专职公益活动,自费全国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