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亚洲周刊》2018年9月30日
文/江迅
香港天籁敦煌乐团在莫高窟的九层楼首演,乐团发起人纪文凤梦想听到洞窟壁画的音乐,筹划多时将敦煌音乐重现人间。
甘肃省敦煌,「千佛洞」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大佛殿,依山而建,俯临窟体,与岩体巧妙融为一体。九月十五日夜,「天籁敦煌.净土梵音」音乐会在九层楼前广场举行。来自香港的天籁敦煌乐团为数百名观众带来《敦煌新语》、《水月澄鸣》、《天籁》等古乐表演,采用中亚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运用节奏多变的手法及拍击技法,或描绘西域地方风土人情,或展现净土世界的欢喜灵动,极富丝路特色,传递不凡的敦煌韵味。
天籁敦煌乐团由新世界集团慈善基金资助,发起人纪文凤是个敦煌迷,一直梦想可以听到洞窟内壁画的音乐。她接受亚洲周刊采访时说:「我八年内去了十一次敦煌,敦煌给我的感觉像是香港的前世今生。这种感觉很强烈,所以我每次去敦煌都想为它做一点事情。」
在她筹划下,二零一一年中银慈善基金赞助香港大学百周年,启动「敦煌文化及保育研习系列」,包括四场讲座及安排香港学生实地考察;在老师李美贤的推动下,她赞助了莫高窟第三号千手千眼观音洞窟及榆林二十五窟的数码化工程;作为「香港敦煌之友」一分子,协会成立八年,一直筹募款项,支持敦煌石窟壁画的数码化工程,提供奖学金给中国大陆和台港学生,为敦煌研究培育人才。今年,她更担任课程总监,策划由香港民政事务局资助的香港青年广场主办「香港青年敦煌暑期实习计划」;香港商务印书馆推出《立体看敦煌》,纪文凤是两个编著者之一,努力不懈,与读者分享敦煌的魅力。
敦煌莫高窟经历了由北凉至元朝十个朝代,在千年历史洪流中,留下了四百九十二个主要洞窟,其中与音乐题材有关的洞窟超过二百四十个,绘有乐器四千五百件,除了飞天乐伎、不鼓自鸣乐器等,壁画内有不同大小类型乐团五百多组,弹琴作乐,敬佛礼赞,演奏出天上人间的音乐。遗憾的是,古代只有文字记载,没有录音。听得到的敦煌音乐已经失传,幸好有敦煌壁画及藏经洞内的文献和曲谱,留下不少唐代乐器的原貌,如琵琶、笙、古筝等都是唐代音乐使用的乐器,对后世研究中国音乐史价值无穷。
一场偶遇,成就了天籁敦煌乐团的诞生。纪文凰说:「去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遇上香港演艺学院的几个中乐团学生,我希望他们有创新的音乐,闲聊时就问道,你们去过敦煌吗,能不能一起做一个敦煌文化的音乐。两周后,茹健朗和陈韵妍两个学生就来找我,写了一个详尽的提案。后来又偶然与敦煌研究员赵声良副院长谈起此事,他告诉我敦煌藏经阁发现有不少敦煌旧曲谱和文献,敦煌研究院也仿照很多古乐器,专家学者做了很多学术研究,但尚未做过音乐。现在大家一提起丝绸之路,大家想起的就是日本喜多郎的音乐,而一带一路也要实现民心相通,加入在国际上宣传敦煌的时候,能有个乐团去演绎敦煌音乐,就更能增加心灵上的共鸣。」
就这样因缘际会,俗世发愿将敦煌仙乐带回人间。二零一七年十月中,纪文凰组织了十多名青年中乐音乐学生,到敦煌考察莫高窟一周,目睹难得开放、以反弹琵琶著名的一一二洞窟,大家感到十分震撼,齐心想为敦煌做音乐。纪文凰说:「我们的定位就是一个实验乐团,只做敦煌音乐,不做歌不做舞,参考藏经阁里二十五首古谱及文献,和饶宗颐翻译的《琵琶行》等,从中寻找灵感,古谱入音,古乐新诠,透过音乐弘扬敦煌文化。」
纪文凰的初心只是想做一个乐团,以创新意念演绎敦煌古韵梵音,希望活化和重现敦煌壁画的音乐场景,使之视听兼备,走进学校,面向公众,借此普及敦煌文化和中乐。二零一八年五月,纪文凰在饶宗颐文化馆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天籁敦煌,净土梵音」展览,介绍敦煌的音乐和乐器,更安排两场乐团演出,场场爆满而加场。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当时出席了开幕式,香港民政事务局长刘江华更即时推荐他们出席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
将中国传统乐器发扬光大
纪文凰说:「我另一个心愿就是提高中乐在香港的地位,让古筝、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发扬光大。乐团里两个年轻的作曲家、朱启扬和甘圣希,整个乐队的平均年龄二十二岁,其中四个还是学生。加上两个做行政工作的和我本人,一共十三人。最近还邀请了郑新文教授作为我们的理事。」她透露,敦煌研究员院长王旭东和荣誉院长樊锦时邀请他们当驻院乐团。天籁敦煌乐团从香港出发,实现「民心相通」,走向国际。九月十九日,天籁敦煌乐团代表香港亮相第三届丝绸之路文博会,在敦煌大剧院正式演出「天籁敦煌,净土梵音」音乐会。九月二十二日、二十九日,乐队也会回到香港,在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馆「数字敦煌,天上人间的故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