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多维》2018年10月4日
文/乔克
倏忽而过的这个夏天,热映的日本电影《小偷家族》收获了上佳的票房与口碑,电影含蓄的笔触,重新定义了血缘和亲情的联系,「纵使短暂的温暖,却是一生的羁绊」,片中细腻温柔的电影语言充满了人性力量,观众在欣赏这部佳片的同时也触摸到了日本大和民族固有的民族性格。
日本电影在亚洲电影中独树一帜,同为亚洲大国,处于发展上升期的中国和印度,近年来电影也各有精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和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中、印、日三个亚洲国家的票房大片,代表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所展现的民族性格差异。
透过票房与口碑,胶片背后绘制的亚洲三国脸谱实际上呈现了民族性格与票房大片之间怎样的互为映射关系?三国未来的电影走势又将呈现给世人怎样的变化?
彰显强烈矛盾性格的日本电影
其实何止《小偷家族》,日本电影几十年来,已经无数次击中人们的软肋,日本动画的代表人物手冢治虫、宫崎骏的代表作《阿童木》、《千与千寻》,上世纪90年代的一部电影《情书》,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的系列改编作品……无论是动画、悬疑、情色,日本电影体现的日本民族性格,既温情又克制、冷静,具有强烈矛盾性,而这背后则是日本民族严谨的匠人精神。
日本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造成了它有两个极端,兼有深刻的温情和精致的民族主义,即使是再美好的生活或事物也可以反映出其危险和不足,体现人性的险恶,这也正是日本民族危机意识重的本源。
被许多人视为解读日本文化第一书的《菊与刀》,从日本皇室标志的「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入手,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阐释和解说,分析指出了日本文化中「耻感文化」的一面。岛国民族的危机感、中华帝国旁的小国心态、战败国的屈辱历史、极端的道德自律和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生活工作节奏,以及作为上述情形的补偿代价——对感官享乐的极端宽容……林林总总集腋成裘,建构了日本民族的现代性格。
上述民族性格在电影中的投射,成就了战后日本电影的巨大声誉。日本国宝级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家庭伦理电影《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集中体现了现代化过程中日本人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心态;《感官新世界》、《失乐园》等情色电影则是现代社会高压与自律之下,日本文化对于感官享乐主义极端宽容的一种补偿与自我调节;以宫崎骏、新海诚为代表的日本动漫,则将日本国人的民族性格以更为极端的形式加以表现,极端的美化现实或者极端的揭露现实,不回避日本民族性格中的缺点与矛盾性。
情绪性民族主义膨胀的中国电影
与日本电影一以贯之的矛盾性和内敛冷静相比,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是全球第一大市场的中国电影市场,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总票房高达202.18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9.8%,并超越同期北美市场,首次登顶世界第一。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火热的背后,亦是当下民族性格的直接投射。
说到中国票房,近年来最现象级的电影作品莫过于2017年的《战狼2》和接踵而至的2018年的《红海行动》。
4小时破亿元票房,单日票房4.26亿人民币创华语电影纪录,最终票房56.8亿人民币,位列全球票厉榜第55名,成为首部跻身全球票房前一百名的中国电影、全球影史单一市场观影人次的冠军……多项破纪录的战绩让《战狼2》成为中国电影新纪元的开启者与希望所在。2018年,如法炮制的《红海行动》也以38亿人民币的不错票房成绩收官,对主旋律作品做出回报。
成功回避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重重关卡,民族主义膨胀的主旋律电影在畸形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得以异军突起,找到一条生存与变现的快速通道。「战狼2」效应必将指引未来的中国电影向着这一类型的商业大片前赴后继,《红海行动》在这点上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中国近年来日渐盛行的情绪性民族主义,成为此类电影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些电影背后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导致电影作为艺术的价值亦因之大打折扣,而电影背后的宣传教育功效得到无限放大。相对而言,《我不是药神》等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则显示出更多的人文关怀,但在审查严格的体制下,其边界极难把握。
这样的作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能够获得特别的关注,但剥离彼时历史时段,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部分电影宣传作品便是如此。在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后,这样的电影艺术价值或荡然无存。
敢于「自揭家丑」的印度电影
如果说,上述中国电影的票房现象体现的是一种民族主义极大膨胀的话,那么,同为亚洲发展中大国的印度电影则走出了另外一种与其迥然不同的电影发展之路。
继2017年的《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大获好评,2018年开年以来,《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厕所英雄》、《苏丹》、《护垫侠》等印度现实主义佳片接连登陆华语市场,引发了一场现象级的印度电影效应。
我们看到,中国负责电影审查的机构引进的印度电影几乎清一色是批判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巴霍巴利王2:终结》属于个案)。以今年6月登陆中国的《厕所英雄》为例,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探讨印度农村家庭普遍没有厕所,妇女必须在野外如厕的现象。
如此不登大雅之堂的题材,却被拿捏得恰到好处,笑点与泪点齐飞,批判与反省共举。女主角在一场印式浪漫后嫁给男主角,发现家中没有厕所,和男主角「闹离婚」,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印度的「厕所革命」。
而无论是《摔跤吧爸爸》、《神秘亘星》反映的男女平权,还是《起跑线》反映的社会教育问题,大陆引进的印度电影几乎无一不是带着种强烈的社会问题自我反省意识。这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是不是代表着印度电影的现状?很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困惑。
其实不然,印度作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出品国(仅2002年出产1200部电影之多,主要供应其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印度移民目的国),现实主义题材,尤其是批判和揭露社会矛盾的电影,只是以宝莱坞、托莱坞、考莱坞、莫莱坞和桑达坞五大电影生产基地歌舞电影为主的印度电影中的一小部分。
但难能可贵的是,印度社会对于这类敢于「自揭家丑」的社会题材电影的包容与接纳。虽然此类影片还未见「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应,但在海外收获良好的收益口碑,也为印度电影在国际上树立起一个宽容自由的国家形象。
胶片中映射的三国志
电影是现实的投射,中、日、印三国近年来的票房大片,无意间为我们勾勒出三个国家当下的民族心态与群像脸谱。
龙、象历来喻指中、印两国,而鹤则被视为最贴近日本传统形象的动物。龙、象、鹤,或说中、印、日三边关系,无论是放在亚洲还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都有着密切的渊源和相当的分量。龙、象、鹤三个亚洲大国的电影,正走在三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上。
深受「菊与刀」影响之下,日本之鹤会在温情与克制、冷静与叛逆的极点之间继续游走。历经战争的洗礼与反思,传统与现代的嬗变,日本的民族性格已经定型,作为现实投射的日本电影,既是亚洲电影工业的成熟代表,也是日本民族文化产业支柱之一,必将继续沾着现在的轨迹继续发展下去,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电影艺术的重要一支。
中国龙的民族主义退潮则几乎是种必然,因为现实总会告诉人们应该用怎么样的心态去接受自己的成长。正如《第一滴血》系列不会成为美国电影的十佳之选,《战狼2》、《红海行动》之类影片也不会成为最佳华语片的代表作。而在主旋律之外,中国电影市场也不乏关注社会议题,反思人性的佳作,如前面提到的《我不是药神》,近年来引发热议的《驴得水》、《无人区》、《天注定》等。甚至从对印度批判现实主义电影的引入,也可看到这种观众需求。
与此同时,印度电影中所折射出来的民族自省意识则可能不断强化,它代表了印度成长过程中的困扰。印度电影不断自我反问的特质,根源在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盘根错节的宗教问题、摇摆于东西之间的地缘属性、过于沉重的历史负担、积重难返的种姓制度……所有这一切都让印度不得不将视野放回国内,协调和反思因为上述问题彼此交错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寻找解决方法。这将是这头南亚大象即将面临的未来。
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 Ricciotto canudo )把电影艺术奉为「第七艺术」,崛起于战后的现代亚洲,中、日、印三国无疑是这个版块上当仁不让的主角属于亚洲的世纪,三国会用怎样的电影之梦织就现代发展之路?龙 象、鹤用各自的语言和表情正在给出迥然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