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月色淡淡

日期: 2017-03-01
浏览次数: 1330

高尔泰

  在夹边沟,有过两次难忘的邂逅。

  一次是在领取邮包的时候。

  农场里每个月有一天,在场部分发邮包。谁有邮包,名字写在小黑板上,收件人收工回来看到,可以在晚饭后“学习”前的那段时间,去排队领取。人多,邮包要检查,所以等的时间长。学习会往往迟到,但不算犯规。

  那天我有邮包,和许多人一起,在场部办公室外的墙根,或蹲或坐,等着叫自己的名字。大家默默无言,有的打盹,有的在薄暗中缝补什么,有的三个五个一起,抽自制的烟卷。我呢,就这么坐着,干等。深秋的晚风掠过寸草不生的地面,尘沙和垃圾落寞地回舞。有时回风穿过人群,在身上留下灰土。

  我旁边坐着一个老头儿,大约五十来岁。戴着一顶皱巴巴的解放帽,帽沿塌下来耷拉在前额上。花白路子很脏。眼囊肥大空虚,松弛下垂,一副衰疲不堪的样子。他紧闭着嘴,反复看他的两双手。手上许多大大小小的裂口 ,如同象形文字。天黑下来以后,他同我搭讪起来,间我叫什么名字。说这个名字好像在哪里见过。问我是不是在《新建设》上发表过文章哪里见过。问我是不是在《新建设》上发表过文章 ,题目是《论美》?说那篇文章,观点鲜明,概念模糊,逻辑不严格,算不得科学论文,他只当艺术品看。选举了几个例子,记忆力之好,思维之敏捷,使我惊讶。

  我说你是搞美学的吗?他说不是不是,只不过是个爱好者。因为好奇,什么都感兴趣,杂七杂八都看。他的专业是语言学。他懂好几种语言,最喜欢的却是藏语。他说藏语的表达能力,一点儿也不比汉语差。用藏文翻译的梵文佛经,和迦利陀婆的著作,还有泰戈尔用英文写的诗,都比汉文翻译的更好。更达意也更传神。用藏文记载的各种西藏典籍,包括苯教的教义,那精深独到之处也不是不懂藏文的人能够真正理解的。我问他冰心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怎么样?他说可以,但损失还是很多。诗本不可以转述,何况是泰戈尔。

  他说泰戈尔写过一本书,也叫《论美》,问我看过没有?我说我不懂英文。他说要学,学外国语要趁早,年纪大了就难了。接着他向我介绍泰戈尔那本书,说得很详细,可惜我都记不得了。那时的我,这方面的兴趣已经衰退。粗糙刚硬的现实,打磨掉我一层柔嫩的皮肤,打磨掉我许多纤细精致的感觉的触须,把我也变成了粗糙与刚硬。我要的已经不是虚幻空铿的诗与美,而是足够的食物、休息和睡眠,是火与剑,野性的叫喊,掀天揭地的狂风暴雨。一切梦想家、议论家、感伤家、爱美家,包括过去的我自己,对于我来说都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了。在这没有绿色的土地上,在这无爱的人们中间,听一个无力的老人谈论那另一个世界的事情,我不觉得多么有趣。

  无心地听着,无心地望着他,黑暗中依稀觉得,他的语调,他的面影,有什么地方,参差像我的父亲。对面土屋墙上,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月光,淡得如果不是半墙阴影的衬托就看不出来,却映照得一排一排的土屋清冷荒寒,凄厉得慌,彷佛是被世界抛弃遗忘在那里的一些空房。空房与空房之间是无边的旷野,雾海一般隐约微茫。那人苍老、沙哑而又热烈的话语,听起来也像这月光,黯淡、虚幻,而又遥远。

  忽然办公室里叫我的名字,我一下子跳起来,向那里跑去。包裹是母亲寄来的寒衣,里面有一封信。等管教干部一一看过,已变成乱七八糟的一大堆。来不及整理,一股脑儿抱着就往回跑,都忘了向那位不知姓名的老汉打个招呼。第二天想起来,才意识到这是失礼,肯定伤了他的心。我只能希望,有机会能再次遇见他,向他道个歉,听他说说话。后来农场的形势越来越严酷,年轻人日益衰弱,老弱者纷纷死去,这个希望,也越来越渺茫了。

  还有一次难忘的邂逅,是在夏收的时候。

  干农业活,夏收是一个特别紧张的环节。为赶在麦子成熟以后脱粒以前把它抢收回来,农村里都要男女老少齐出动,披星戴月地干。我们分场四个大队都是基建队,但是到了夏收时节,全都要支援场本部的农业队。这是紧张的突击任务,要求连夜干。分场长在动员报告中说,外面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在大跃进,插红旗寸土不让,干革命分秒必争。很多人通夜不睡,连续作战几天几夜。你们要立功赎罪,难道可以比人民群众还少出力气吗?

  农场的麦地,同荒地也差不多。麦子稀疏矮小,许多地方根本就没长出来。长出来了的也有许多没抽穗。不管有穗没穗,我们的任务是把它一齐连根拔起,捆成捆儿背到路边,等候农业队的马车来拉走。没法子掌握进度,有时大片的地只要走个过场就行了,有时又得寸寸前进。有时在前进中会遇见别的基建队,并排干一阵,各又分开。没见过面,但又似曾相识。陌路相逢,也不甚觉得有趣。

  沙土很松软,拔起来不费劲,一抖,根上就没土了。但是晚上不睡觉,很困。长时间蹲着,腰、背、膝都很酸痛。受不了时,可以跪下,爬着干,比较省力,但是跟不上趟,爬一阵还得再起来,蹲着追赶一阵,难受得很。不过这中间可以偷吃生麦子。把揉下的麦粒在手掌心里一搓,吹去遂皮,往嘴里一丢,是一件快事。大家都饿,都偷,所以没人举报,都只装没看见。这样各个孤独的和对立着的个人之间,似乎又有了某种无形的联系,这也令人惬意。

  问题在于,人吃了生麦子,要拉稀。那几天普通拉稀,农场有不少右派医生,和我们一样劳动。有幸分配到医务所,可以看病派药的,只两个。夏收时,他们背着药箱在工地上跑来跑去,也通夜不睡,很困很累。地大,人多,顾此失彼,难得一见。见着了,就给几粒土霉素,很管用。

  那天半夜里,我们队和另一个队在高地上会合,转移前坐在地边休息。来了医生,大家蜂拥过去,他每人给四粒预先包好的土霉素。有人嫌少,过一会儿又再去要一次。医生记不清,照给。我也想这样,刚要站起来,坐在旁边的一个陌生人按住我的胳膊,说,土霉素吃多了不好。又说,我是医生,你要相信我。

  月光下看不清他的年龄,只觉得那头发浓密、嘴唇宽厚,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样子,像个书呆子。我依他没去,他似乎对我有了好感,又说,我不骗你。这话,也像书呆子说的,我觉得。

  他告诉我,所有霉素类的药物,都对人类有害,它们不但杀死外界侵人的细菌,也杀死我们自己身上的细菌,比方说大肠里面的葡萄球菌。他说要是没有葡萄球菌的帮助,我们就不能充分消化食物。实际上,作为消化器官不可缺乏的零件,葡萄球菌已经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了。他说这就像豆根一样。你看到过豆根上有许多瘤子吗? 那是根瘤菌造成的,但也是植物合成养料的器官。他说他相信,我们全身各个部分,都有像葡萄球菌和根瘤菌那样同我们共生的各种细菌。他说他猜想我们的身体,甚至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不过是一个各种微生物的共同体。我们的大脑活动,我们的思想感情,不过是许多微生物协同行动所产生的合力。

  他说他小时候,听说人的身体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水分,很吃惊很难过,因为那不是他的“我”。看到骷髅就害怕和恶心,听说自己身体里也有这个束西,简直不敢相信!后来上了医学院,进了研究所,才发现“我”就是那些东西的总和。究竟有没有我,确实是个问题。他说出去了,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弄明白。

  在深夜的荒原上,野沉沉,月茫茫,星汉垂地。我听到这些骇人的和忧虑的话语,我受到深深的震撼。但我无知,只能沉默。哨于一响,各走一方,从此没有再见。他提出的问题,长久地困扰着我。每想到这些问题,我就想到他。他姓「鄢J ,这个字我不认,以致牢记不忘,竟把他的名字给忘了,怎么想也想不起来。  

  「文革」后期,我在酒泉地区五七干校劳动,听说有一个夹边満的幸存者,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区当门诊大夫,「文革」中被打死了吗,就姓这个姓。我常想:那恐怕就是他了。

  三十九年以后,一九九五年那个多雪的冬天,我在美网曼彻斯特图书馆,看到一本评介近十年来科学成果的书。说人体细胞内部的腺粒体,实际上是一些早先进入我们的真核细胞并留在里面的原始细菌。它们和其他许多居住在我们体内的小生物一起,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并以其不同于我们的DNA和RNA自我复制。它们推动我们的细胞运作,供给我们氧化能,使我们能活动和思想。我们没有它们就不行。甚至我们自己的DNA也来自这共生体的编码。也就是说,连我们的基因也是由各方面信息指令的协同机制构成的…...这本书的作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生物学家Lewis Thomas教授感慨地说:原来我的细胞,竟然是一个比牙买加海湾还要复杂的生态系统。但愿它们为我工作,并感我之所感,想我之所想。

  把拳头放在书上,我,或者名之为我这个生态系统,靠着椅背呆想。我想这个世界,对于那个我曾在月夜旷野里遇见的医生来说,真是太不公平了。

一九九六年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