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小有亭台亦耐看——网师园

日期: 2017-03-01
浏览次数: 498

陈从周  

  小有亭台亦耐看,并不容易做到,从艺术角度来讲,就是要以少胜多,要含蓄,要有不尽之意,要能得体,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试以苏州网师园来谈谈,它是造园家推誉的小园典范。

  网师园初建于宋代,原为南宋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重建,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又重建修,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园占地不广,但是人处其境,会感到称心悦目,婉转多姿,可坐可留,足堪盘桓竟夕,确实有其迷人之处,能达到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高度境界。

  中国园林往往与住宅相连,是住宅建筑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住宅多受封建社会的宗法思想影响,布局较为严谨,而园林部分却多范山模水,以自然景色出现,可调剂生活,增进舒适的情味。网师园的园林和住宅都不算大,皆以精巧见称,主宅亦只有会客饮宴用的大厅和起居的内厅。主宅旁则以楼屋为过渡,与西部的园林形成若接若分的处理,手法巧妙。

  从桥厅西首入园,可看到门上刻有网师小筑四字,网师是托于渔隐的意思,因此,园的中心是一个大池。进园有曲廊接四面厅,厅名小山丛桂轩,轩前隔以花墙,山幽桂馥,香藏不散。轩东有变道,可直贯南北,径莫妙于曲,莫便于直,因为是便道所以是用直道,供当时仆人作传达递送之用的。蹈和馆琴室位轩西,小院回廊,迂徐曲折。欲扬先抑,未歌先敛,此处造园也用此技法,故小山丛桂轩的北面用黄石山围隔,称云岗。随廊越陂,有亭可留,名月到风来亭,视野开阔,明波若镜,渔矶高下,画桥迤逦,俱呈一池之中,其间高下虚实,云水变换,骋怀游目,咫尺千里。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招个月儿来,画栋频摇动,芙蕖尽倒开。亭名正写此妙境。云岗以西,小阁临流,名濯缨,与看松读画轩隔水相呼。轩是园的主厅,其前古若虬,老根盘结于苔石间,仿佛一幅画面。轩旁有廊一曲,与竹外一枝轩接连,东廊名射鸭,是一半亭,与池西之月到风来亭相映,凭阑得静观之趣。俯视池水,弥漫无尽,聚而支分,去来无踪,盖得力于溪口、湾头、石矶的巧妙安排,以假象逗人。桥与步石环池而筑,其用意在不分割水面,看去增加支流深远之意。至于驳岸有级,出水流矶,增人浮水之感。而亭、台、廊、榭无不面水,使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园不在大,泉不在广。唐杜甫诗所谓名园依绿水,正好为此园写照。池周山石,看去平易近人,蕴藉多姿,它的蓝本出自虎丘白莲池。

  网师园西部殿春簃本来是栽植芍药花的,因为一春花事,芍药开在最后,所以名为殿春。小轩三间,复带书房,竹、石、梅、蕉隐于窗后,每当微阳淡淡地照着,宛如一幅浅色的画图。苏州的园林,此园的构思最佳。因为园小,建筑物处处凌虚,空间扩大,字的妙用,随处得之。轩前面东为假山,与其西曲相对。西南的角上有一小水池,名为涵碧,清澈醒人,与中部大池有脉可通,存水贵有源之意。泉上筑亭,名冷泉,南面略置峰石,为殿春簃的对景。

  余地用形成水陆的对比。前者以石点水,后者以水点石。在总体上是利用建筑与山石的对比,相互更换,使人看去觉得变化多端。

  万顷之园难在紧凑,数亩之园难在宽绰。紧凑则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则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奴役风月,左右游人,极尽构思之巧。网师园无旱船、大桥,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停停当当,像个小园格局,这在造园学上称为得体

  至于树木栽植,小园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齐空透。此为以疏救塞,因为园小往往务多的缘故。小园布景有中空而边实,有中实而边空,前者如网师园,后者环秀山庄略似之。总之,在有限面积要有较大空间,这些空间要有变化,所以利用建筑、花墙、山石等分隔,以形成多种层次,而曲水弯环,又在布局上多不尽如人意。造园之妙,盖在于此。

刊于《中国名园》

商务印书馆(香港)一九九O年版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