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老人与书——2013年读过的几本书

日期: 2014-01-26
浏览次数: 1603

 文章转载自2014年1月24日《21世纪经济报》05版  记者: 王为松

  一年下来,读书也不能算少,但年末一盘点,问题就来了,我的阅读面并不宽,读来读去,其实就集中在这么几家出版社的圈子里。是阅读的惯性,还是惰性,或者就是看不见更多的好书,还一直拿钱钟书先生的那句“这世界上竟有这么多我不要看的书”做堂皇的借口。每次职业习惯地浏览新书排行榜,一眼扫去,有时一大半的书名也没有听说,更懒得去翻,因为想看的书也已经看不过来了。

  现在越来越喜欢看一些老人或有关老人的书,当然不是只知谈论一己之痛痒,也不是专论风月与养生。我总以为,能够出版成书,那就必须与网络上到处可见的随感随写的文字不同,应该多一点家国之忧、时代之思,至少是自己在某一领域耕耘有年的思考,这其实已是出版的下限了。老者的优势就在于,以其人生智慧引发后来者更为深切的启悟与追问。譬如,吴琦幸记录整理的《王元化晚年谈话录》(上海人民出版社),对我来说,这书有点特殊,元化先生既是学者又是出版界的前辈,在他晚年,我有幸与他接近,听他谈学问,谈人生,也谈时代风云中个人的处境,真是受教良多,也曾动念编录一部他的晚年谈话录,所以此书我前后认真看了三遍,好在篇幅短,很快看完。但沈建中编撰的《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则只是随手挑了几个年份选读,看看施先生在时代的大洪流中的所思所为,这些已经够我们回味与琢磨了。

  这两本都是关于老人的书,老人家自己写的书则别有风味,譬如《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上海译文出版社),书信总归是私人间的沟通方式,写的人大多不会想到要发表。这些“甚可回忆”的往来通信,如果不是俞平伯等人的悉心保存,任其遗失,那才真是“未免可惜了”。

  还有一位老人家,到了八十多岁,写起小说来一出手就是上百万字,这也才写到童年。黄永玉先生这次出版的《朱雀城》(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无愁河的流浪汉子》的第一部。黄永玉先生的艺术生命何以如此勃勃生机?我倒想起沈从文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永远地、永远地拥抱自己的工作不放”。

  说到文字的篇幅,台湾的两位当代作家是善写高手,张大春《少年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读完380页,才只是四卷本《大唐李白》的第一卷。一个富二代的公子哥,在人们仰慕着诗人的年代里,喝酒读书作诗,笑入胡姬酒肆中,银鞍白马度春风。他在为子孙后代铸造李姓的身份。另一位作家唐诺,写了一部50万字的“文化大散文”。阿城说,不要急着读完,体会它的生长过程。《尽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王鼎钧说,大人物属于历史,小人物属于文学。对于现在年轻的孩子来说,历史的真相也许就存在于小说中。今年读完的喜欢的小说有两部,一部是大家谈论比较多的金宇澄的《繁花》(上海文艺出版社),一部是叶兆言的小中篇《一号命令》(江苏文艺出版社)。《繁花》读着读着,就想到恩格斯说的,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一号命令》则是写巨大的镜子里弥散着的浓雾一般的巨大悲伤。

  作为作家的作家,我确实喜欢毛姆,而且你读毛姆的时候,脑子里不会不想到钱钟书,看他们如何挖苦自己笔下的那些作家或者教授。今年读过两本毛姆,都非常值得推荐。一是《总结——毛姆写作生活回忆》,一是《寻欢作乐》(译林出版社)。毛姆的妙处在于,你看他的小说,总能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某个熟悉的朋友。

  最后说两本与我职业有关的书,《启蒙与出版——苏格兰作家和18世纪英国、爱尔兰、美国的出版商》(复旦大学出版社)。有人说,在18世纪出版《百科全书》,可能是法国大革命之前整个出版史上挣钱最多的生意了。其实出版就应该像塞缪尔·约翰逊所说的,是“向世间推广一本书”。在文明的进程中,出版人始终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但是,当人们在撰写文化史和思想史的时候,又往往很容易忘掉出版人的作用与影响。巢峰先生的《辞书记失——一百四十三个是与非》(上海辞书出版社)就是提醒我们,出版人是不应该被忘记和忽略的。有一次,我听他说,东临碣石有遗篇,碣石早就没有了,遗篇还在,这就是出版的功用。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