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托克维尔带来的啟示——《旧制度与大革命》引发阅读热

日期: 2013-01-05
浏览次数: 1679

托克维尔带来的啟示

文:潘啟雯 文章转自香港文汇2012年12月31日

  抚今追昔,官员一句话往往救活一本书。人有人的命运,书亦然。2008年《沉思录》能「一夜成名」,全因温家宝总理接受外媒采访时无意提到自己常读的哲学书就是《沉思录》—「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该书目前26个中文译本,其中18个译本是2008年一年内推出的,涉及14家出版社、20名译者。其后引发「阅读热」令人惊讶。

  无独有偶,2012年11月30日,时任中纪委书记的王岐山主持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结束后,王岐山向与会专家推荐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2012年8月版),并说:「我们现在很多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由此,本书在内地正在掀起另一股不大不小的「阅读热潮」。

  改革者必须直面制度创新

  逝去人的思想,总影响活着的人。150多年前去世的法国思想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1805~1859年),影响中国人的头脑也已经有20多年了。《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托克维尔写于法国处在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和巩固第二帝国的时代,书中浸透着对法国命运、革命、自由和民主的深沉思考和对拿破仑三世专制政权的强烈仇恨,其闪烁智慧光芒的观点依然值得学习政治学的人和改革者深思。

  中国人常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可是,发展也可能诱发革命,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所说的「两个悖论」:其一,经济的繁荣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经济的繁荣,刺激了民众发财致富的欲望,也刺激了政府收税、投资建设的欲望,两种欲望有共识的地方,也有矛盾的地方。当民众发财致富的欲望被政府刺激得不可抑制,而又被政府的各种错误政策、执法阻碍实现的时候,革命的到来就不难理解了。其二,在民众感受苛政最轻的地方却率先爆发了革命。在极端压抑的制度下,民众革命的欲望和能力也被压抑住了,久而久之,民众对压迫不再敏感,长久的忍耐成了他们的习惯。一旦这种压力减弱,民众对周围的压迫变得敏感起来,各种欲望被调动起来,革命的欲望常常随之而来了。

  因而,托克维尔说:「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干涉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因此在这些制度的桎梏实际上不太重的地方,它反而显得更无法忍受。」「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为此,托克维尔特别提醒社会变革的主导者,必须革新出一种能够替代革命的社会变革方式。历史的转折点上,当权者和民众都应该做出正确的选择;历史使人明智,现实问题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寻找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有反思就会有进步——托克维尔的这种视角,恰恰是改革者的视角。

  而中国改革,官员和学界的作用必然在整个社会群体中更为突出,是最需要读懂这本书的两个群体。「不改革死路一条」,虽然这已经是包括决策者在内的中国官方共识,而认识到这一点其实还远远不够。《旧制度与大革命》警示制度创新的重要作用时,虽然没有给出更具体的建议,但书中得出了促进社会真正进步的制度创新不是革命能达到的结论,这正说明改革者必须直面制度创新。

  摧毁旧制度不能靠大革命

  托克维尔出生在贵族家庭,早年热衷政治活动,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曾出任外交部长。作为「最后的贵族」阶层的成员,作者有别于普通社会学者,可以说《旧制度与大革命》的阐述正是一个既得利益者对社会变革的冷静观察。

  托克维尔不为贵族制度的消逝唱挽歌,也并不指望法国能够重建贵族制度以获取自由,同样也不认同人民主权理论。托克维尔关注的是:在一个不可避免地走向平等和民主的时代中,自由在革命后的集权国家如何重建?或者说,自由如何在民主政治和民主化过程中成为可能?这是托克维尔研究法国大革命的根本,也是现代政治的核心论题。如同「将巴士底狱片片拆毁,并不能使囚徒变成自由人」,摧毁旧制度不能靠大革命,追求民主,则只能沿着追求自由的路径才能得到;若放弃自由去追求民主,则只能导致大革命式的奴役和暴政;当民主妨碍自由的时候,民主应该服从自由,把自由置于社会平等之上。这或许是托克维尔为全人类总结的政治教训,这也正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价值日久而弥新之所在。

  「革命」中的种种缺陷

  「革命」也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主题:1911年「辛亥革命」、1927年「大革命」、1966年「文化大革命」等等不过其荧荧大者。中国人经历了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巨大革命。「革命」成了不可亵渎的神圣观念,「反革命」成了不可饶恕的最大罪恶。而王岐山所推荐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正是细数了「革命」的种种缺陷:一直以来,「革命」被人视为打倒腐败政府的有效手段,可最终往往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最终效果只是「换了皇帝,并未有任何改善」。

  无论是法国大革命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历次革命运动,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问题在于,如果一场革命没有一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普世的价值观作为支撑,那么在人们奋起合力打破旧制度之后,这种革命带来的未必是历史的进步,反而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灾难。因为,就像马克思讲过的,泼脏水是对的,但把澡盆里的婴儿一起倒掉,就过犹不及了。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