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无助的异类的亲戚——评王小强《文明冲突的背后》

日期: 2011-11-21
浏览次数: 921

作者:张承志   发表于:乌有之乡,2005.3.4

  30年前牺牲在美洲贫瘠山林的切·格瓦拉,由于被认为是唯一没有异化的革命者,也因其浪漫行径与英俊相貌,受到多方面的注目,甚至血统都被人们留意。他生前对此做过有趣的回答。一次是回答一位住在卡萨布兰卡的格瓦拉夫人,一次是写给自己的孩子。对那位与他同姓的夫人,他写了这样一段话:
  老实说,我完全不知道我的祖先曾经藏在哪个角落。他们早就一贫如洗地离开了原籍,来到了这里。我不认为你和我是近亲。但是有一个血统的记号:每逢世界上横行不义的时候,你若是愤慨得发抖,那么你就是我的亲戚。……
  在给孩子们的遗书中他又重复过这些话。那么这就不是随意闲谈,而是他刻意留下的思想。不知为什么,读着王小强新著《文明冲突的背后》一书,脑海里总是浮起这些话。当我想为这部书写点什么的时候,开了头便感到话已说尽。因为事情是那么明白,其实不用添足解释。
  检讨苏联东欧解体以来、由伊斯兰世界担当的抗击帝国主义扩张的现象,是一种警世的分析。同时,平等地面对长期被误解的、被漫画为一群乘驼之徒的穆斯林体系;分析出其中丰富的文明因素和社会主义倾向的工作,也许是当代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批判思潮中、进步知识分子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没有喧嚣,一个趋势正悄悄形成。一切不愿放弃初衷的人,包括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资本秩序全球化的批判者、被强大的帝国主义压迫年深日久的小国,都向着穆斯林世界转过脸来,带着惊喜、敬佩、和琢磨的神情。
  然而这样的思路,对于穆斯林反倒是新鲜的。他们或是底层众生奔波于生计,或是沉溺于自我夜郎自大,几乎丝毫没有意识到 — 自己还扮演着社会主义继承人和资本主义批判者的角色;在苏东阵营土崩瓦解之后,他们举着的褴褛绿旗,居然标志着反帝营垒的前线。
  王小强著作的第一个意义,是它能帮助穆斯林读者摆脱盲目,认识自己的位置。 
  历史同样可供启发。
  对史前古代的远溯,已经不能成为说服西方的道德劝诫了。没有人愿意听:是西亚的大小麦、是黄河的粟黍和长江的水稻、还有中美洲的玉米 — 这诸大文明的水源灌溉出了今天的富足。列强牢记的祇是彻底消灭东方的强盛基因,他们记着东方对西方的文化优势,记着东方曾经沿地中海与西方的争雄。
  中国的媚洋,正因其从未有过对西方的胜利。一度给西方以谈虎色变的教训和永远的心理压力、甚至在一个时代使西方在文化上亦步亦趋的,并非中国,而是另一个异类的世界 — 前有先知缔造的阿拉伯,后有奥斯曼土耳其。随着古代的落幕,西方列强便奉侵略与殖民的主义以行霸道。而就连穆斯林世界也未必意识到:由于他们的失败,东方被撕去了屏障,随后开始的殖民主义的世纪,至今仍未完结。
  事情演变至今,已是一场狼和羊的文明冲突。出于凶险的心理,赶尽杀绝正未有穷期。诸如反恐安全,不过是欲加之罪的笨拙托词。威胁的手段开始粉墨登场:逼迫下的一方“自肃”、威胁下的武器核查、都毫无耻意地成为日常茶饭。像野蛮和史前时代一样,今日的战争定义是掠夺财富。兼之媒体的帮凶,多数人的沉默,世界的新秩序建立起来了,祇是呈着一副凶相。
  王小强著作的第二个意义,是它捅破了新衣,直言道出了现实的本相。
  我想,穆斯林的读者会感激王小强的工作。因为对他们来说,天下大势其实一目了然,美国的司马昭之心早已路人皆知;但他们觉得世界在“看杀”穆斯林的苦难,在孤军苦战中他们伤感和易怒。是的,最恐怖的乃是正义的缄默,最可悲的是公众对不义横行的承认,最使人绝望的 — 是人对正义的放弃和不信任。王小强的这本书告诉他们不必那么悲观, 正义并没有死,它广泛存在于这无情世界,存在于穆斯林的内外。
  这种亲近感也会促进穆斯林的思考。因为这本书的很多细节,都值得穆斯林读者吟味。包括它独特的、未必完全赞同 — 鏖战于前沿的穆斯林全部观点的独立态度。强求他人接受自己的全部观点和话语,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应该成为一种禁忌。在渴望他人尊重的同时,必须实践对他人立场的尊重。以己之矛,攻己之盾,抗争新十字军、包括帮凶的媒体与智识阶级的斗争,一定也是一场荡涤自己的革命。
  如所有著作一样,王小强此书依然有一些瑕疵。叙述和引证,还存在若干失实和不妥;用语选择的调侃口吻,也以节制为佳。由于这是针对伊斯兰的发言,而伊斯兰信仰乃是第三世界穆斯林心中的、不能退却的最后底线,差之毫厘便易招致相悖的后果,所以字句都要斟酌慎重。
  前不久媒体在纪念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的逝世,我因此读了一些她的书摘发言,也作文议论了“左派的傲慢”。她尖锐地指出美国在阿布格莱布的虐俘是“施刑”,但她对阿富汗、伊拉克的轻率用语,同样也令尊敬她的读者瞠目。有时她毫不在意也抽向淋漓伤口一记鞭子,没有意识到那也是一种小小的施刑。
  所以,有了注视的视角也许还不够,或许我们今天该坚决一些地站到某一个位置上。如同当年插队当农民、后来回城后又常常沉思的一样 — 是某种与民众站得最近的位置。那是一种紧紧地贴近着民众、但却很难对人解释的感觉。不同于知识分子的流行方式,王小强在独自的路上获得了难得的视角。我虽然主观地盼他独木桥上再进一步 — 但成熟的他用不着我的劝诱。
  伊斯兰(Al-islām)一语的含义,即和平,不仅是这种信仰的名称也是它的目的。在21世纪出人意料地如此开幕以来,穆斯林一面吟味着自己的本来初衷,一面眺望着路上,想看见能与之将心比心的朋友。无疑他们已经深深感到了:积重难返的痼疾病灶,是今日灾难的一半原因。他们中愈来愈多的人达到了一点共同的认识:若想粉碎新的帝国主义和新十字军的围剿,首先要清除自身的缺点和污脏 — 这一内部的革命,也包括批判无视他者的僵化教条主义。如鲁迅的比喻:生逢乱世的、穆斯林的良知,必须“横站着身子”侧姿战斗。在这样的境遇下他们追求诤友之交,那种身旁有人严厉驳难但又推心置腹的幻想,是非常温暖的。如果在抗争的路上他们能获得多数人的同行,如果他们能获得救助也伸出援手,那么他们走上的,其实就是Tarigat Allah,“真主的道路”。
  长久以来,人们都以为E?萨依德是个穆斯林。因为他是殖民主义东方话语体系的克星、是巴勒斯坦人民主权的辩护者、是第三世界的理论旗手。而事实上萨依德虽出生在耶路撒冷,却并非出生在穆斯林家庭。不是血统的动机、是凛然的大义使他毕生为异类、包括为穆斯林世界呼吁与阐释。他是一个高尚的灵魂,既扫荡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更讨伐着横行的霸权主义。每当我独自咀嚼其中意味,都陷入强烈的激动。
  这样就还要回到格瓦拉。数十年过去了,祇能承认,还是格瓦拉的语言最传神。他说:他一族的血统记号,是每逢出现不义就愤慨得发抖 — 在某种意义上,格瓦拉的话是萨依德的先导。确实,民族和亲戚,就应该如此划分。我懂了格瓦拉的魅力为什么经久不衰,他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 留意着他人苦痛而生活的人。
  其实这是一件简单的事。祇是由于精英们都选择了不吃亏的阳关大路,所以实践它,需要罕见的学识和勇气。在河这边,人们早就放弃了幻想和等待,已经很难看见谁还在翘首盼望。这时路上出现了人影 — 也许我看花了眼,但这确是王小强新着给人的印象。对岸突然亮起一道焰火,沉默的人感到了喜悦。那个影子的背后会有更多的人跟上来么?人们彼此问着,心里又点燃了希望。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