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大顺之年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参与丘逢甲纪录片拍摄散记

日期: 2023-12-19
浏览次数: 7

作者:林伦伦 2023/12/16

 广东省的《南方都市报》N视频要拍“岭南名士”系列的专题纪录片,找陈平原师兄帮助策划,平原兄又把我拉进去一起讨论。因为首批要拍摄的六位名士中有丘逢甲,平原兄便推荐做了这个节目的串解人之一。原因是丘逢甲曾经在韩山书院当过主讲,我曾在韩山师范学院任职过,算是晚辈校友了。当然,韩师编纂校史时,也阅读过丘逢甲的一部分相关文献资料。 

大顺之年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参与丘逢甲纪录片拍摄散记

      丘逢甲故居——培远堂(超哥 摄)

      另外,丘逢甲先生还曾经在我的家乡澄海的景韩书院、潮阳的东山书院当过主讲,还与几位志同道合者在汕头外马路共同创办了岭东同文学堂。这些地方我都比较熟悉,回家乡拍摄也比较方便。

      其实,我在汕头大学文学院工作的时候,还帮忙中山大学、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丘逢甲研究会在汕头大学举办过一届“丘逢甲国际学术研讨会”。所以,比较早就知道了爱国志士丘逢甲的事迹了。     

大顺之年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参与丘逢甲纪录片拍摄散记

      于是,岁在癸卯,暖冬之初,与南方都市报N视频的一群俊男靓女会于岭东名邑——蕉岭。我说蕉岭是名邑,是因为在这片重峦叠嶂的山区里,不但有丘逢甲,还有著名抗日将领谢晋元将军——那位指挥了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震惊中外的名将,还有囊括了国际上数学界各种大奖的著名数学家丘成桐院士。那位领导操办汕头大学那届“丘逢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丘逢甲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吴宏聪教授、平原兄和我的老师,也是出自蕉岭的名士。吴宏聪教授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留校任教至1946年5月。1946年9月后到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是深受师生爱戴的现代文学专业教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人辈出的地方,当然就是名邑了。

大顺之年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参与丘逢甲纪录片拍摄散记

      第一站,拍摄组一行去了丘逢甲故居。故居坐落在文福镇淡定村,是当年丘逢甲在台湾抗日失败、内渡大陆后(1896年秋)修建的。丘逢甲的祖爷爷那一代人就去了台湾了,到他已经是“台四代”了。当年他回到蕉岭时祖屋已经破败不堪,地理位置也比较偏僻。在乡亲的帮助下,丘逢甲重新择地修建起了一座客家风格的房子居住。 

大顺之年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参与丘逢甲纪录片拍摄散记

      丘逢甲故居内堂(林伦伦  摄)

       丘逢甲故居,别名“心泰平草庐”,又名“培远堂”,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房子挺多的,共有房屋55间;厅堂只有两间,通透敞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个堂、室均有晚清名士、名书法家题写的堂名。“培远堂” 的牌匾是温仲龢题写的,他也是客家名人,梅县松口镇大塘村人。他是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年)丙戌科的进士,精通经、史、音韵。光绪二十年(1903年)到潮州金山书院讲训诂学,后任潮州金山书院山长、潮州中学堂总教习,开创了岭东考据学的风气。百日维新失败后,他与丘逢甲一道到汕头创办了新式学堂一一岭东同文学堂。

大顺之年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参与丘逢甲纪录片拍摄散记

围屋两厢的会客室:一名“潜斋”,一名“蛰庵”,出自清末状元夏同龢之手。(林伦伦  摄)

      内堂匾额“心泰平草庐”则为清朝的广东巡抚许振袆所题写。北厢房“岭云海日楼”是藏书楼,是光绪六年进士、番禺籍的翰林吴道镕所题。南厢房的“念台精舍” 是丘逢甲的书房,匾额则为潮州知府李士彬所书。“花好月圆人寿之室” 题额是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夏启瑜手书;“听大海潮音之室”题额则是兵备道沈守廉所题。围屋两厢的会客室:一名“潜斋”,是以丘逢甲之父丘龙章的名号命名的;一名“蛰庵”,是以丘逢甲的别名命名的。其署额及对联“松寿千岁,桂馨一山”、“龙卧南阳,马来西极”均出自清末状元夏同龢之手。从这些牌匾、对联的题写人也可知丘逢甲与当时的名士们交往之密、过从之多。真正的“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了。

      在这样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气息弥漫的风水宝地拍摄节目,真的是沾光了!

大顺之年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参与丘逢甲纪录片拍摄散记

   拍摄组的小伙伴们在丘逢甲故居后院合影留念(超哥 摄)   

       拍摄丘逢甲的专题纪录片,编导希望我们能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丘逢甲:爱国志士、先进教育家和优秀诗人。

     1895年,当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宝岛给日本的时候,丘逢甲决心“拒倭守土”, “倾家财以为兵饷”,组织和率领数万人的抗日护台义军,横刀跃马与日寇浴血奋战,并宣言:“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大顺之年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参与丘逢甲纪录片拍摄散记

       竖立于韩师西校区“韩山书院”前面的丘逢甲塑像。(作者:天津潮籍著名雕塑家庄征)

       抗日失败内渡大陆之后,1896的5月,台湾割让一周年之际,丘逢甲心中仍然十分痛苦,写下了悲怆的《春愁》诗: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我们从此诗的原稿中看到,“惊心”原作“思量”,意思是想起了往事,但 “思量”不足以表达其悲怆的心情,遂划去改为“惊心”。一年了,但这件丧权辱国的国耻,还是每每使他悲伤不已、潸然落泪。热爱宝岛台湾的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    

大顺之年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参与丘逢甲纪录片拍摄散记

      丘逢甲《春愁》石碑(林伦伦  摄于丘逢甲故居前院)

      也正是这首诗所表达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我在韩师工作时,韩师的优秀校友管乔中先生慷慨捐资为韩山书院的前主讲丘逢甲先生树立了一尊雕像,雕像突出了丘逢甲先生脸部忧国忧民的悲愤表情,并选用了这首诗的手稿置于雕像之侧,以彰显其家国情怀。

大顺之年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参与丘逢甲纪录片拍摄散记

       而当我们转场到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也即岭东同文学堂的原址来拍摄的时候,更多的是从精神上重走丘逢甲走的教育救国之路,理解和认识丘逢甲的教育理念。丘逢甲短暂的一生(48岁逝世),都在搞教育,并且“一以贯之”,没有回过头。这一点,对于研究生毕业后就开始了教育生涯的我,印象尤其深刻,视为学习之楷模。     

       丘逢甲少有异秉、天资聪颖,14 岁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名,被丁日昌誉为“东宁才子”。1889年,26岁的丘逢甲赴京参加会试得中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他完全可以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读书人的平坦大道,但他却选择了辞归台湾任教。他认为:“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 于是他决定以己之长、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在台中、台南和嘉义等地的书院任教。

大顺之年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参与丘逢甲纪录片拍摄散记

   时任福建巡抚的丁日昌赠送给丘逢甲的印章(林伦伦 摄于丘逢甲故居)

      内渡大陆之后,丘逢甲在老家镇平县(即今蕉岭县)先后创办了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及创兆学校。在此同时,他还委派门人弟子到外地创办新学。1906 年,他把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转为镇平县官立中学堂。同时,他又到澄海景韩书院、潮阳东山书院和潮州韩山书院任教。1901年,他和温仲龢等数位志同道合的同仁,来到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以欧西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维新鼓励士气,开了粤东民办学校的先河。他要求青年人学以致用、不要死读书,希望他们“树捍卫国家民族之勋业耳”,鼓励青年人出洋留学、深入实际研究西方的富强之道。由于举办新学、革新教育,吸引了岭东各地许多有志青年和大批仁人志士,如姚雨平、林修明、邹鲁等均受教于丘氏门下,盛极一时。可以说,岭东同文学堂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新式学堂之滥觞,在晚清之时,是非常先进的。

大顺之年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参与丘逢甲纪录片拍摄散记

      丘逢甲还是一位著名的高产诗人,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一生创作诗词近万首。他的诗歌充满着家国情怀,心系宝岛台湾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又关怀民生艰难,言语风格浅显易懂,有论者认为其诗风直追杜甫。除了上文谈到的《春愁》诗之外,他还有《十四夜月》诗后四句云:“势已群星避,光先四海同。山河终一统,留影大瀛东。” 也是满怀着对祖国统一的期望。 

大顺之年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参与丘逢甲纪录片拍摄散记

      丘逢甲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在潮州时,他写下了《潮州春思》六首,其六云:

      曲院春风啜茗天,

      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瀹新鹪咀,

     来试湖山处女泉。

     他与潮州的文友们品茶作诗,还是十分讲究“工夫”的。用的是橄榄核儿烧的炭、手工制作的小砂壶(现在叫“砂䂪”),茶是凤凰山鹪咀岽上的新茶,还有西湖的处女泉。我拜读过秦牧先生的美文《敝乡茶事甲天下》,从茶壶到泉水,潮人考究之故事十分精彩。从丘逢甲先生的诗中,也可见其渊源有自。

大顺之年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参与丘逢甲纪录片拍摄散记

  摄制组与汕头市金平区教育局和外马路三小的领导在岭东同文学堂院内合影留念(超哥 摄) 

        从蕉岭的丘逢甲故居,到汕头的岭东同文学堂,五天的拍摄时间我等于上了一堂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爱国主义和教育强国的研学课,获益匪浅。与南方都市报N视屏拍摄组的“哥”们“姐”们(除了我被尊称为“老师”之外,摄制组其他人男称“哥”、女称“姐”,一视同仁。),我也跟着大家青春了好几天,“猴开心”啦!我今年66岁,六六大顺,就称“大顺之年”吧。活到老,学到老,不亦乐乎!

大顺之年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研学课——参与丘逢甲纪录片拍摄散记

在岭东同文学堂拍摄间隙小憩之时,摄影超哥给我拍了张靓照,吾心欢喜,忍不住晒出来臭美。^_^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09 - 10
‌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在1946年宪法法案前,在1923年宪法法案废除后的宪法规定主要包括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时期约法》。‌‌[1]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宪法草案,于1918年8月由国会通过。这部宪法草案规定了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政权组织、人民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标志着中国开始向现代化国家转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时期约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时期约法》于1931年5月1日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这部法律旨在加强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规定在训政时期,国民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并设立了五院制政府结构。这部法律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控制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阶段。[1]中华民国宪法
2024 - 09 - 10
来源:凤凰新闻2024年9月3日关于中国现代诸作家文/李泽厚我是顽固的挺鲁派,从初中到今日,始终如此。我最近特别高兴读到一些极不相同的人如吴冠中、周汝昌、徐梵澄、顾随等都从不同方面认同鲁迅而不认同周作人、胡适。这些人都是认真的艺术家和学问家,并非左翼作家和激进派,却都崇尚鲁迅,鲁迅不仅思想好、人品好,文章也最好。我崇尚鲁迅,觉得他远超其他作家,包括超过张爱玲、沈从文等,当然也是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无法可比的。鲁迅具有他人所没有的巨大的思想深度,又用自己创造的独特文体,把思想化作情感迸射出来,确实非同凡响。把张爱玲说成比鲁迅更高,实在可笑。艺术鉴赏涉及审美对象诸多因素的把握和综合性的“判断”,不能只看文字技巧。张爱玲学《红楼梦》的细致功夫的确不错,但其境界、精神、美学含量等等,与鲁迅相去太远了。要论文字,陀思妥耶夫斯基恐怕不如屠格涅夫,但他的思想力度所推动的整体文学艺术水平却远非屠格涅...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哲学教会我的10件事(上)什么是哲学 ?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