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周刊》2022年9月10日
创作于1984年的《十五的月亮》,无疑是当年最幸运的文工团歌曲。发行不久,它就火箭晋级为国民中秋之歌,享誉无数,风头盖过苏东坡。
但这首根正苗红、顺风顺水的音乐怎么也不会想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位不知名的商业鬼才,把它灌进了一种廉价的芯片、批量嵌入了一种粗大香烛的底座之中。从此,在CCTV歌舞升平的文艺晚会以外,这支旋律开始被赋予了更加迷幻、神秘、魔性的意味。
“电子音乐香”,被定向推销给了为中秋节采买香烛的潮汕人。很快,虔诚的潮汕妈妈们开始相信,比起一支平庸的香,一支会唱歌的香,可以向月娘(太阴娘,即潮汕信俗中的月亮女神)致以更多的敬意。从此,潮汕大地上,就再没有过一个安静的中秋节。
每逢中秋,月上梢头,潮汕有多少户人家,就会有多少支音乐香彻夜播放这支颤颤巍巍的8bit旋律。它们此起彼伏,绕梁三日,沉入仲秋的浓浓夜色,刻进所有孩童的内耳、颅脑与DNA:
未来,无论身处何地,只要这支旋律响起,潮汕人的脑海中,都会立刻浮出故乡的皎皎月光、缭绕的香烟、游走的灯笼、手中的盐撒向噼里啪啦的火焰、吃不完的芋头和贡神的糕果……
手捧大金塔的儿童。摄影/哲勇
洗脑的旋律,固然是小商品工业与古老民俗的魔性攀合,却在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潮汕人对中秋节之重视。毕竟,在潮汕数量众多的神明之中,只有月娘,才有资格享用这样高级的数码供奉。
一个冷知识是:近年来,正因为登峰造极的烹饪技巧和丰饶的美食物产,越来越多走入大众视野的潮汕,也许拥有全中国最奇特、最有趣、传承最悠久、仪式最繁复的中秋传统。魔性的音乐香,不过是潮汕中秋的冰山一角。它所勾连着的、那个绚烂瑰丽的民俗世界,才能让我们真正大开眼界。
潮汕中秋
从一场大堵车开始
一场潮汕中秋最初的异动,往往体现为一场高速大堵车。
事实上,每逢中秋前夕,一次由珠三角向粤东地区的定向人口大迁徙,都会如期上演。一所广东大学里的潮汕同乡会最大的作用,就是在中秋和清明,为潮汕籍同学们提供包车回家的服务。
尽管在所有华人心中,中秋节都意味着团圆。但从实际的人口流动状况看,潮汕人中秋回家的热情,已经远远超出了平均水平。这种现象,要归结于潮汕人独特的原乡认同。
我们如今所说的潮汕,即古代潮州府所辖的范围,大体包括如今的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以及梅州的丰顺县。从地形图上不难看出,这一地区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域内大江纵横、丘陵遍布,仅在地理上,就很有些与世隔绝、自成一方天地的意味。
潮汕地区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内部丘陵遍布。制图/孙璐
而居住在潮汕地区的“潮汕人”,大多是宋元以后、从闽南“二次移民”而来的古老汉族之后代。他们世代耕耘在这个封闭而团结的“地理孤岛”。古代中央政权的轮转,君王的恩威,对这个遥远的“省尾国角”而言,往往只是过耳之风。这使得我们民族诸多悠远的文化记忆,在此地得到了完好保留。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故土强烈的留恋意识。
潮州古城全景。摄影/李灿荣
与此同时,千百年来倚靠微薄的土地、面朝广阔的海洋,潮汕人早已习惯了闯荡四海、立业八方,他们有的在泰国当了国王,有的香港做了首富,有的在深圳建立了互联网科技帝国……
但无论在外面立起了多大的家业,每逢中秋、清明这样的重大节日,潮汕人骨髓里强悍的恋乡基因,就会催促他们毅然把车开上拥堵不堪的高速、买光所有的高铁站票……这也就造成了,每个节庆日潮汕人的迁徙奇观。
潮汕人不但“种田如绣花”,他们的民居也十分密集严整,最大化利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摄影/李灿荣
而当在外打拼的潮汕人,被堵在高速上百无聊赖之时,潮汕本地的孩童们,则早已被动员起来,在村中游窜。他们的任务,就是去各处捡(偷)砖头,为今晚的烧塔仪式,做好准备。
烧塔,是一种流行于潮汕,以及江西部分地区的奇特中秋习俗。人们在中秋当天,用砖瓦垒砌起塔来,待到入夜,村中老小齐聚塔旁,将各种燃料扔进塔中,让它彻夜燃烧,颇有些月下篝火狂欢的意思。
人们普遍相信,烧塔与当年某种反对蒙元统治者的民间军事行动有关。这不难理解,在南宋帝国的溃败中,潮汕人表现得忠义有节,直到如今,本地的许多庙宇中仍然供奉着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抗元英雄。
但到如今,抗元的烈士们,早已成了佑护乡民平安顺遂的老爷;先民们举火起事的壮烈,也演化为一种惯性的风俗记忆,逐渐被附会以“驱除蚂蚁”的新意义(烧瓦塔的“瓦”字在潮汕话里和“蚁”同音)。但无论如何,敬祖宗、守传统的潮汕人,仍然一代代孜孜不倦地忠实复刻着先祖们的遗俗:
富裕些的地方,乡中的理事会,每年会组织人手,特别垒出一个高大漂亮的塔来,烧起来十分壮观;而在那些实力没那么雄厚的村子,砌塔的任务,则会落到村中孩童们的身上。毕竟,堆起一座塔需要用到很多的砖头,它们的来历,往往就成了当年村中儿童们心中暧昧不明的秘密。
中秋节点灯笼的潮汕儿童。摄影/哲勇
而当孩子们还在为去哪儿偷砖头绞尽脑汁的时候,潮汕的妈妈们,则早已忙的不可开交了。
一场节庆要办得尽心、热闹,上对得起祖宗神明,下哄得住一家老小,亲戚朋友面前又能脸上有光,说到底,靠的还不是一家主妇的筹划和经营。
正在筹备贡品的潮汕女性。摄影/零壹叁叁叁
鲜为人知的是,一向以勤劳和灵巧在南中国著称的潮汕女性,其实个个堪称本地民俗智慧的活体硬盘,她们的脑袋里,装载着历代祖先的叮嘱、延绵百年的技艺、本地每位老爷的节庆和相应规矩、各类祭祀活动的种种复杂仪轨……
而在中秋节这个格外重要的节日。潮汕妈妈除了要提前采买好必备的音乐香,(一定要确认它唱的是《十五的月亮》!曾出现过唱《好日子》的香在小卖部里滥竽充数的情况),还要准备各类繁琐的贡品和道具,以确保自己的家人们,能在当晚的敬拜中顺利讨得月娘的欢心。
潮汕供神风物大集锦。制图 / 阿香去香港买回来的香很香
尽管这上面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现代市场上买到,但绝大部分潮汕妈妈,仍会坚持在家中手工制作某些特定的拜神糕点。在新年、清明、某位祖先的纪念日这样的节庆中,她们通常会准备各式各样的“粿”。但在中秋节,妈妈们则会早早开始制作一种叫做月糕的美丽食物。
把糖熬煮至粘稠,然后冷却,和炒碎了的糯米粉放在一起揉捏,最后塞进一只漂亮的模具中冲压,倒在一张红纸上。一块完美的月糕,洁白如雪、清甜可口,配茶最合适。在潮汕人中秋赏月品类众多的糕饼之中,月糕算是颜值最高、口味最清爽的一种。更重要的是,它包藏着妈妈们的巧思和妙手,以及对月娘诚挚的念心。
洁白的月糕,赏心悦目,清甜可口。摄影/Megan
而除了采买、制作各类水果、糕点和菜品,在过去,每个潮汕妈妈,都会在中秋节前,提前用金纸折出一座专门用来祭拜月娘的大金塔来。尽管这种浮夸的工艺品会在祭祀结束后被丢进火中烧掉,但这不影响它形态的精巧、以及制作工艺之复杂。
感谢市场经济,如今,越来越多的潮汕妈妈,会选择去商店购买一座现成的大金塔,这极大的解放了她们的生产力,毕竟,中秋节还有太多的事情等着她们去忙活。
而在专业分工体系的运作下,这种本就十分浮夸的金塔,不但在工艺上变得越来越繁杂,还逐渐被堆上了糖果和果冻,演化成了颇受儿童欢迎的“糖果塔”、“果冻塔”……在这样语境下,我们也实在不难理解,为什么潮汕的中秋节庆市场,能生长出电子音乐香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魔幻道具。
一轮明月中天立
八邑百姓齐念心
一餐丰盛的晚饭过后,一家人会协力把八仙桌搬到门口。各色贡品被整齐排开,妈妈点燃香和蜡烛,同时,拨开那个魔性的音乐开关。日头西沉,夜色渐浓,一家老小,开始恭候月娘上升中天。
月上梢头,华灯初上。摄影/林拓
月亮总是出现在夜晚,她皎洁而温柔,唤醒人对阴柔力量的直观认识;她的盈亏,又与女性的身体周期密切同步。所以,几乎在所有古老的人类宗教概念中,月亮都被视为阴性能量的精粹,与女性的保护神。
而这种原始但极具说服力的自然崇拜,在潮汕地区保存得十分完好。这里至今流传着“男不圆月”的说法,也就是说,在中秋之夜,只有女性和儿童,才有资格向月娘叩拜。
八仙桌前的幼童。摄影/哲勇
所以,每当圆月升起,孩子们,会率先被要求把自己的书包、课本和文具,摆上供桌。焚香、烧纸、叩拜,孩子们或真心、或假意地祈求月娘保佑他们有个好成绩。当然,鉴于每一个潮汕小孩儿都会在这一天做同样的事儿,除非谁突然跑去外地上学,否则,很难在这场仪式中得到月娘的特别照顾。
潮汕中秋魔性道具大集锦。制图 / 阿香去香港买回来的香很香
至于女孩子和妈妈们,祈求的内容则更加丰富了。有人会在供桌上放存折和银行卡,有人则会放上最时新的化妆品,这既能让月娘感受一把现代化妆品的强大化学力量,也顺便婉转地传达自己想要变“雅”的祈请(潮汕话中“雅姿”用来形容女子之美)。在虔诚的祷告中,皎皎月光洒落她们的肩膀,月娘的温柔能量,正保佑她们诚挚的念心,得偿所愿。
严肃的祭祀仪式过后,就到了一家人呷茶赏月的时间。而在这场祭月贡品的消耗大作战中,常规的月饼,往往只配得到礼貌性的摆放权。因为,此时有太多好吃的糕饼,和它争夺宝贵的潮汕人之胃。
朥饼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朥”代表着猪油,这种饼的饼皮由猪油制作,因此酥润可口;而饼中的绿豆馅,据说要把绿豆装在大缸里埋在地下整整一年“去火气”,到第二年才能拿来搅碎制馅。如此考究的工艺,让这种外皮酥香、馅料爽口的小饼,成了潮汕中秋毫无争议的糕点人气王。
而由于几百年前反蒙抗元的旧事,一直萦绕在本地的中秋风俗记忆中,谐音似“胡头”的芋头,至今仍是潮汕中秋赏月必不可少的食物。当然,如今人们吃它,主要因为它在此时正当季,滑嫩香甜。除了蒸熟了直接吃,各家主妇各有烹饪芋头的巧技。有人会用糖炒反沙芋头,有人则会把芋头切成丝,和花生炸成一个个“芋酥”,十分香甜。
值得说明的是,对于中秋节里家中出现的各色食物,神明和儿童的偏好有时存在交集,有时则并不相同。
供桌上琳琅满目的贡品。摄影/潮汕阿龍
在前者的状况中,你必须问清楚妈妈,哪些糕点和水果是已经供过神、可以吃的。在供 神之前擅动擅吃食物,就是对神不敬,轻则挨骂,重则挨打!
而像杨桃以及某些在节日中的粿,或是为了好看牺牲了口味,或是在制作过程中严格遵守了祖训,家里没人对它真正感兴趣。但如果节日结束,它们仍没被吃完,妈妈同样会骂人。总之,用一位潮汕人的话说,“中秋节家里处处都是雷区!”。
当然,比起留在家中随时激怒母亲,中秋之夜的潮汕小孩儿,一般更喜欢满村游窜,他们成帮结队,提着灯笼去各家,看看别人家的供桌上又多了什么新鲜玩意。想必,这种机动性极强的攀比力量,也是电子音乐香迅速在潮汕流行的重要原因。
而最让孩子们感到兴奋的烧塔仪式,也在入夜后正式开始了。要让瓦塔持续燃烧一整晚并不容易,孩童们必须四处奔波寻找燃料,比较常规的是树枝、木板,但有些小孩儿,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书本拿去偷偷烧掉。
中秋节中,儿童总是最兴奋的。摄影/潮汕阿龍
火焰是神秘的力量,它提供热烈的氛围。远古人围坐在篝火边讲述狩猎和生存的故事,如今的潮汕人,则在祠堂旁无数先祖踏足过的空地上,围着熊熊的烈火,营造一个难得的、迷离的狂欢之夜。
小孩子会不断地向火里撒盐,那噼里啪啦的声音,和远处宏阔的海潮声混在一起,让这些世代精严恪守着祖先规矩、心中总是压着重担的人们,在暧昧、温暖的氛围中,得到某种释放。
火,在潮汕人的各类民俗仪式中,十分重要。(地方专业民俗表演,十分危险,请勿模仿!)摄影/卢文
临近午夜,随着各家开始燃放爆竹,摆在街旁的八仙桌,也开始被陆续抬进屋子。纸钱和一座座大金纸塔,被一股脑地丢进燃烧的塔中。明灭的火焰渐渐萎缩,人们各自走进自己的房间,一场忙碌的潮汕中秋,就这样进入了尾声。
只是,有些人家采买的音乐香是无法被关掉的。只好放着它在厨房里彻夜唱歌。在这若隐若现、逐渐走样的单曲循环中,潮汕的男女老少们陆续走入梦乡。月娘会保佑他们做一个甜美的梦,毕竟,在这个一切都在飞速前进的国度里,也只剩下老实的潮汕人,还对她存有出如此真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