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日头条网》 2022-04-08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洛阳城以北的邙山,聚集着自东周到明清历代无数王侯将相、才士名流的陵墓,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称。
粤东的桑浦山,位于揭阳、潮州、汕头三市市区交界处,夹在榕江和韩江之间,扼守交通要道,被誉为“潮汕第一名山”。桑浦山之于潮汕,恰如北邙山之于洛阳,这里自古被潮汕人视为风水宝地,分布着从唐代至清代的众多潮汕名人墓葬。清明时节,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与揭阳文史学者探寻了其中的代表性古墓,为您揭开揭阳“北邙山”的神秘面纱,解密不为人知的千年文脉故事。
2018年首播的古装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因其还原了宋代时期的服饰、家具、建筑、街景而受到好评。剧中,女主角的父亲、扬州通判盛紘曾表达过自己的仕途理想:“将来混个银青光禄大夫,能三品荣休那就很体面了。”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
在地处桑浦山南麓的揭阳空港区地都镇南陇村,恰恰就有一位宋代银青光禄大夫的墓葬。在揭阳知名文史学者陈作宏和彭妙艳的指引下,记者前往探访。
南陇村有一条自北向南流淌的山溪,潮汕人称山溪为“坑”,这条溪流被村民称为“大王坑”。驱车沿着大王坑向上游探寻,行驶至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丘时,一座小石桥出现在溪流之上。记者下车,走到石桥上向下查看,惊讶地发现这段河床并不是天然的,湍急的溪流下,竟然隐藏着一块块整齐铺嵌的石板。
“这座桥叫‘蒙亨桥’,原有桥名石刻,现已不见。小山丘叫‘蜈蚣山’,山上就坐落着宋银青光禄大夫林绍坚之墓。”陈作宏告诉记者。
潮汕宋墓典型代表
据陈作宏介绍,蜈蚣山虽然只是一座小山,却蕴藏着丰富文化遗迹:山的西南坡,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过十余件陶器;西坡曾发现“揭阳县同期(唐代)而陪葬器物较多(出土陶器11件)的一座土坑墓”;而最为珍贵的遗迹,就是山上的林绍坚墓,“蒙亨桥”正是通往墓葬的附属建筑之一。
走过蒙亨桥,登上开凿山岩而成的石阶,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前行,不多时,林绍坚墓骤然出现在眼帘。
林绍坚墓位于蜈蚣山东部,坐西向东,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左右,是夫妻合葬墓。据陈作宏介绍,墓原为宋嘉定元年(1208年)营造,明代重修后定型,具“马蹄三级三摆踢”闽粤传统墓式,由石板和贝壳灰混合砌成,规模之大为桑浦山所存几座宋墓之最,其完整性也较好,保存着丰富的宋明古墓建制历史信息。
墓碣体现出宋代“崇右”的观念,碑文右侧为“银青光禄大夫侍御林公”,左侧是“敕封敷安国夫人吕氏”。“宋”和“墓”两字分别在两行碑文正中最高和最低位置。
墓的两侧管柱上设置了一对貔貅,管柱上阴刻的挽联因年代久远已难以辨认。
此外,墓的南边还有敬奉“后土之神”的石牌位。
站在古墓前的空地上,清风徐来,举目眺望,远山叠翠,溪流潺潺,榕江下游平原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也让人不禁思索:林绍坚,究竟是何许人也?
广施善行的历史名人
林绍坚给今人留下的不仅是一座珍贵的宋墓,还有一笔广施善行的文化财富。
据彭妙艳介绍,林绍坚是旧揭阳县15名宋代进士之一,《潮州府志》《海阳县志》《揭阳县志》等史书都记载了这位文化名人的善举。
乾隆周硕勋本《潮州府志》之《人物志·侨寓》记云:林绍坚,字民望,福州人。绍兴甲戌进士,拜侍御史,历银青光禄大夫,移家潮之海阳。开禧元年,施田六千八百四十亩入开元寺。知军州事赵师懿奏闻,于本寺建祠崇祀之。
乾隆《揭阳县志》卷五《选举志》将林绍坚列为宋绍兴二十四年甲戌张孝祥榜进士,并附其履历。
雍正版《揭阳县志》于卷五《科举·荐辟》记载林绍坚简历及职位品秩。
光绪版《海阳县志》卷四十二《列传》则详述:林绍坚,字民望,原籍福州人,宋绍兴甲戌进士,拜侍御史,历官银青光禄大夫,移家来潮,筑室邑之凤栖。家雄于财,施与不吝。开禧元年,奉宋宁宗万寿龙牌入开元寺,岁时致祝,而以所致海阳及大埔等处六千八百四十亩施入寺中祝圣并赡僧。郡守赵师懿奏闻,奉旨敕本寺建祠祀之。
由史书记载可知,林绍坚来到潮汕后,于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在潮州开元寺设置供奉宋宁宗的万寿龙牌,并将海阳及大埔等地的6840亩田产捐给开元寺,作供奉皇帝牌位、赡养僧人之用,体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儒臣风范。
此后,潮汕地方官吏每年都在皇帝寿诞之时,前往开元寺礼拜祝圣,代代相继,直到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在东府巷新建万寿宫,祝圣展礼才移至万寿宫。开元寺由此财力大增,香火更盛,巩固了其作为潮汕第一名刹的地位,林绍坚公也因此享受入祠开元寺的待遇。
据相关资料,林绍坚于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三月初七去世,享年七十八岁;夫人吕氏生于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壬子,于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乙丑十一月初二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潮州开元寺大殿内东北有绍坚公神龛和夫人吕氏牌位,每逢林绍坚和夫人忌日,开元寺例祀设祭。
彭妙艳指出,在古代,佛寺承担着一部分慈善救济的社会功能,林绍坚为佛寺捐田的善心义举也得到了后代子孙的传承与发扬。周硕勋本《潮州府志》之《人物志·侨寓》记载:(林绍坚之)孙洪毅,建州学正,建少林寺,入寺田六百八十余亩;孙利用,元潮州路学正,重修开元寺;孙逊,元皇庆解元,至正壬午(即至正五年)割田二百五十余亩入芒岭苦竹院,为绍坚守墓之资;孙崇,万历贡生,分先世所施开元寺田九百余亩,入万寿宫为香火。
“从文献可知,作为揭阳古代历史名人,林绍坚的历史性成就与贡献,在于拨巨额土地给潮州开元寺作为寺田,以助赡养僧众,保养寺宇历史,并让这种善举由子孙薪火传承,延续几百年之久,对形成潮人热心积德行善的传统产生深刻影响。由此可见,林绍坚是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彭妙艳说。
林绍坚的后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南陇村还打听到了村民流传至今的一则谚语:
“千田万地舍给开元,子孙和尚食无碗‘奄’(潮汕话指米汤)。”意思是林绍坚给开元寺捐了千万亩田地,子孙遇到饥荒的时候却跟和尚讨不到一碗米汤喝。
这一村谚很可能就是潮汕谚语“钱银舍落庵,甲和尚讨无碗奄”的由来,意思是“捐钱给寺庙,却跟和尚讨不到一碗米汤喝。”谚语辛辣的讽刺意味凸显了潮汕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林绍坚墓既是揭阳历史名人墓,也是宋代典型古墓代表,两方面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因此,应该对相关文物予以妥善保护,以示对揭阳先贤和历史文化的尊重。”陈作宏说。
目前,林绍坚墓正在申请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