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他就是阿宁伯!

日期: 2016-10-18
浏览次数: 2058

来源:《梅州日报》2016年7月14日 

文/杨瑞春

  1992年,笔者刚到梅州日报社工作。其时,报社编委办副主任黄静远长期借用梅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上市、股票配送、融资等工作,经常奔跑在梅州和北京之间。远叔不时会回报社,给大伙讲一些有关北京、中国证监会、梅雁公司发展情况等。我当时在报社编委办工作,有幸聆听了他讲的许多故事。一次,他带回一叠照片,指着其中一张照片中的人说,这是叶帅的儿子叶选宁,在部队工作,为人低调,很关心家乡梅州……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叶选宁的名字。

  15年后的 2007年初夏,整个梅州就像沸腾的前夜。当年51213日,梅州举办纪念叶剑英元帅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暨叶剑英纪念园、东山教育基地剪彩等系列活动。就在一切紧张而有序进行,我们的报道方案早已送有关部门审阅后,临近活动前三天,市委临时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通报活动最新情况:此次活动将有共和国元勋后裔近两百人相会梅州!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叶挺、胡耀邦、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袖的后代……时任报社总编辑陈国章同志列席常委会后回到报社,立即进行了紧急部署,因为骨干记者早已安排到一线采访,便指定由我带一批新记者专门采访这些将帅后裔。

  这使我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将会在这一盛大活动中,采访神秘的将帅后裔,见证历史的重要时刻。忧的是,压力重,任务艰巨。因为按惯例,这些将帅后裔将会被会务组层层“保护”,不一定能完成采访任务……

  但陈总编说,一定不能错失时机,要力争采访有代表性的人物。

  这时离活动举行只有两天时间了。我从陈总处借来“市委密件”——里面是初定来梅将帅后裔名单,所谓初定,就是一切仍在不断变化中。我在名单中挑选了30多位拟采访对象,然后组建采访队伍,除曾秋玲外,其余为新记者:刘龙胜、刘世锦、罗娟娟、吴优。同时,找人为采访牵线搭桥。我先后找了会务组总协调、雁南飞接待处总负责人、梅县县委方面等,看他们能否为我们采访提供便利……但所有方面都认为,嘉宾身份非常特殊,事先不安排任何采访,也不能告知准确名单、陪同人员和住宿房号等信息。

  采访动员大会结束后,我和那五位记者留下来,研究如何做好采访。首先是把圈出的名单分给他们,要他们在网上搜集这些拟采访对象的资料,为采访做好准备。通过商议,最后确定了采访手段:买下若干签名册,见了嘉宾就上前索要签名,只要签到心目中的采访对象,立马紧咬不放,穷追不舍……

  511日上午约1130,我从梅县机场方面获悉,下午130左右,北京嘉宾乘坐的飞机在梅县机场降落。采访小组的同志很快集结到了机场。不一会,时任市委书记刘日知等陪着一位老人到了机场。这位长者看上去70岁左右,慈眉善目,圆脸,略胖,穿着蓝色对襟棉褂,站在书记市长中间。他是谁呢?显然非一般人物。但他的装扮又低调得像乡村叔公,而且,我从未在什么新闻上见过这副面孔。我想,大约是雁洋上来的叶氏亲近的叔公头什么的。大家也在嘀咕,他是谁呢?

  不一会,飞机平稳地降在梅县机场的跑道上。很快,开来一辆又一辆中巴。市委书记、市长,还有那位“叔公”就站在舷梯下,迎接北京来的贵宾。机舱打开的瞬间,那位叔公上前一步,摆好姿势,扎着马步,向飞机上做了个弯腰大挥左手的动作,他慈眉善目地笑着,较快走出机舱的嘉宾,就站在舷梯上向他敬军礼,小跑到地上后还与他亲切拥抱……我非常纳闷,他是谁呢?如果是“雁洋叔公”,会与北京嘉宾这么熟悉吗?

  按我们的计划,嘉宾上车后,跟着中巴去雁南飞。其时,我头脑中有点茫然。飞机上一下下来这么多人,只有较有特点的邓林被我们确认出来了,其他根本认不出来,但她已径直上了中巴……

  赶快去雁南飞!趁车队尚未出发,我们抢先往雁南飞奔去。一路取道S223线,非常通畅。等到了雁南飞,才发觉后面的车队迟迟未到。坏了!我们跑得太快了,莫非中了“调虎离山”之计?正在进退两难之际,又发现雁南飞居然还有不少游客在稀稀拉拉地东游西荡。似乎形势不对。正想下车询问一下,突见对面开来一辆白色轿车,车上竟有人叫我名字。嘿!是在叶帅纪念园工作的老同学王新亮(现任叶剑英纪念园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我连忙问他,北京嘉宾是否按计划住雁南飞,书记市长身边那位长者是谁?他压低嗓门说,“当然是这里,他就是阿宁伯呀!”然后车就开走了……

  阿宁伯,叶帅二子叶选宁。从采访小组上网查阅的资料得知,小时候,在将帅后裔们中,他的外号叫“头头”;“文革”后期,叶帅和老一辈革命家之间往来由他联络,选宁先生右手在“文革”期间受损,左手书法极其了得,但他作风低调,当时网上没搜到照片……

  在雁南飞大堂,我们一边捕捉采访对象,一边等候阿宁伯等叶氏亲属。大约在晚宴开始前一小时,许多嘉宾稍事休息后从房间里出来,在雁南飞围龙大酒店长长的走廊上,他们相互拥抱、亲切问候,甚至热泪盈眶。他们是儿时的伙伴,但因工作和生活等原因,久未谋面。我们很快发现了阿宁伯,他身边围了很多人,来来去去的客人都与他拥抱、合影。其间有个镜头:阿宁伯对一位嘉宾说,来了梅县哩,就要学讲几句客家话。然后,就教客人说“梅县”、“雁洋”。后经我们“签名核实”,发现那位嘉宾叫陈知建,陈赓大将之子。

  瞅准一个机会,我走上前去,“阿宁伯,我们是家乡梅州日报的记者,我们采访一下您,好吗?”“我就不要采访了,今天来了那么多客人,你们都可以采访啊!”他的客家话说得非常标准,和蔼可亲。“那您能为我们题几个字吗?”我递上早已准备好的嘉宾签名簿。“老啦,不会写字啰!”正说着,省委朱小丹副书记走过来了……

  晚宴开始前半个小时,我们来到宴会厅,发现宴会台上每个位置都有台牌。其中,主台上的名字让我们大为振奋!周秉德、刘源、彭钢、胡德平、杨绍明、邓林、任远征、聂力……总之,原中共中央五大书记、十大元帅后裔代表都在这张台上。

  在嘉宾们陆续就座后,晚宴开始前,我们穿梭在餐桌之间进行了采访,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