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丘逢甲创办岭东同文学堂的经过及其影响

日期: 2015-07-30
浏览次数: 1158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1卷第4期

苏文记1,刘晓莉2

 (1、汕头大学法学院;2、汕头大学图书馆。广东 汕头515063)

 

 

     摘  要:岭东同文学堂是由当时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爱国志士丘逢甲,在汕头创办的一所著名的民办学校。它所推行的新学虽存在一些局限性,但从学堂创办的动机、教习的聘用。到对学生的要求乃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学堂的创办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度除,并领导了时代潮流,在转移风气、启发民智、传播西方先进文化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开创了潮学的先声,并培养了一大批时代人才。

     关键词:岭东同文学堂;丘逢甲;近代;潮汕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7.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25(2005)04-0079-004

 

  潮汕自古享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早在唐朝元和十四年(819年)便有韩愈刺潮,传播中原文化。汕头开埠推动了近代潮汕社会的开放性和前沿性,潮汕教育文化事业得时代风气之先。近代华侨办学、教会办学、知名人士办学又在潮汕地区掀起了一个办学的高潮。此时期知名人士办学,最著名的要数丘逢甲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了。

     丘逢甲(1864—1912)又名仓海,字仙根,号仲阏。 生于台湾省苗栗县铜锣湾。祖籍粤东嘉应州镇平(今梅州蕉岭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是清末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爱国志士,他一生忧国忧民,为台湾及岭东等地作出巨大的贡献。

 

一 创办岭东同文学堂的时代背景

     19世纪初,统治了近两百年的清王朝出现了经济萧条、军事疲惫、官吏昏庸腐败、民风不思进取的局面。外国势力趁机以大炮轰开天朝大国的大门,经过第一二次鸭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文明古国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惨痛蹂躏。在此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不忍看到自己的家园从此沉沦的有志之士,纷纷奋起探究振兴民族的道路。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台湾给日本,悲愤己极的台湾人民拒绝接受清廷的命令,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台湾巡抚唐景菘为总统,抵抗日本占领台湾。当时考中进士后无意仕途而在台湾讲学的丘逢甲倾尽家资,在台南一带组织义军,英勇抵抗占台日军。但因清廷严令沿海宫员不得接济台湾义师,故使义军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终因寡不敌众而告失败。丘逢甲也不得不离台内渡避难,居住于祖籍广东镇平县文福乡淡定村。

      戊戌维新运动向旧的科举制度发起了猛烈冲击,提出“废科举、兴新学”的主张,一时成为时代潮流,丘逢甲内渡后也坚决抨击八股文和科举制度,拥护变法维新。他认为,“欲开民智张民权,非主张精神教育不为功”1,并致力兴办教育事业。1897年,他应聘为韩山书院院长,1898年至1899年冬,又主讲于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并于潮州镇平同乡会馆创办新式的学校―同文学堂;当时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之子,教育救国论者、大埔人何寿彭,嘉应翰林温仲和均在学堂任职,因而影晌极大。随着报名入学人数的迅速增多,镇平会馆的场地越来越显得狭窄,为扩大规模和影响,丘逢甲主张将同文堂迁往粤东门户——汕头。何寿朋、温仲和等纷纷表示赞同,并一致同意将学堂改名为岭东同文学堂。

 

 

二 创办岭东同文学堂的准备工作

    1899年,丘逢甲撰写了《创设岭东同文学堂缘起》2,系统地阐述该学堂的办学宗旨和具体办法。该文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开发智力对富国强民的重大意义。“国何以强,其民之智强之也;国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自从孔教(“有用之学”)不得其传之后,中国人乃“群然为无用之学”,而“西人已以学强其国,于是侵凌远东东方之国,首中国,次日本。日本志士,相与奋发,不三十年亦遂以学强其国”。以事实说明兴学与强国的关系。接着,文章分析了中国的现状,指出了中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百执事,不识天下“大洲”及“经世之条”,“语以贫弱,则曰有天运”。而没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心理。因此,无怪乎外国人会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也无怪乎外国人敢那样肆无忌惮地侵割中国的领土,残酷地蹂躏我中国同胞了。

     文章接着列举了法、英、俄等外国侵略者凶残地侵略我大好河山的大量事实,充分地说明中国已到了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于是,作者发出了“试问一旦不测,祸在国家乎?抑在民间乎?试问此时,八股、试帖、大卷白摺之书,其犹用之乎?训诂词章之士,其犹重乎?”的质问,并指出如今己是“后顾茫茫,危机岌岌”,如果“及今不振刷精神,破釜沉舟,力图自立”,则“待火己著身之时,虽悔而无追矣”,发出了自救的紧急呼声。

       在这里,丘逢甲道出了创设岭东同文学堂的原因:“我潮同志等患中国之弱由于民之不学也,因思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爱立庠序,呼同类特创设岭东学堂,举我邦人士与海内有志之徒而陶淑之。”3他提出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纲,西学为目”的指导思想,这与当时维新派的观点相一致。他认为中学即学孔子,西学先“借径东文”,这是该学堂的宗旨。文章结尾还规定了学堂开办的章程。《创设岭东同文学堂缘起》通篇文笔犀利,材料丰富,痛陈时弊,唤起民族觉醒,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和重振国威的强烈愿望,是他一生作品中的杰作。它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教育思想。与当时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思想家的思想相比毫不逊色,可称得上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教育文献之一,并为岭东同文学堂的正式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1900年春,丘逢甲被粤东当局派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调查侨民情况。丘逢甲抓住这次好机会,向当地华侨筹募资金,共募得十万余元4,为岭东同文学堂的正式成立提供了经费。同时,在海外调查期间,他还继续与当时在香港筹划“武装勤王”的康有为、唐才常等保皇会人士保持联系5,使他更坚定欲强国须兴教育的信念,而兴办同文学堂的决心也愈炽。

三 岭东同文学堂的正式成立

      海外调查归国后,丘逢甲惊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唐才常起义失败被杀,兴中会志士在惠州起义失败等消息,遂加紧创校的活动。1901年春,他联合温仲和、何寿朋、温丹铭等在汕头正式创办岭东同文学堂,“由温仲和、姚梓芳招生开讲,并延何寿朋、温丹铭分掌教务,刘家驹任数理,罗仙俦为教员”6。关于岭东同文学堂的校址问题,丘逢甲早己上书两广总督陶模。请求在汕头拨一公地作为同文学堂校址,惠潮嘉道台根据陶模批示,将原同济医院的旧址作为学堂的新址。1901年冬天,同济医院迁往新址(今金凤坛原址),旧址便全部让给同文学堂(在今外马路第三小学校址)。1902年经清廷获准立案,被命名为“奏办岭东同文学堂”。

     学堂获准立案后,惠潮嘉道台丁宝铨,拨出澄海南畔洲的沙地地租年二千二百元作为学堂的常年经费,但远不够学堂的正常支出,故只得向地方人士和海外华侨募捐。开办章程中就规定“有好义之士,慨愿捐资,及送有用田书籍入本学堂者,本学堂均乐接受”7。澄海富商高绳之、陈雨亭等均捐有巨款,海外华侨不论贫富也踊跃捐献。学堂在海内外人士的竭诚帮助下,得以顺利开办。学堂由丘逢甲自任学堂监督,惠潮嘉道道台亲任总办、总办之下,设两个副办,负责教学工作和处理日常事务,由道台在潮属和嘉属科场中名份较高的人里面物色充任。因潮嘉语言不通,讲课听课,都有困难,故两副办潮、嘉属各一人。先后担任副办的有温仲和、陈步銮、廖云涛等人。

     学堂的生源,根据《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开办章程》规定,“(与潮)同道之嘉应、惠州与邻境之漳州、汀州各属,不分域”,均可入学堂学习,“以广造就”。“即各省、府、厅、州、县有志之士,均可查照章程,入堂肄业。”7但在学的多为潮、嘉两地的学生,而其中以潮人居多。学堂“以广开风气起见,修金格外从廉,计学生一人每年收修金三十元,伙食三十元,共计六十元”7,不过学堂为保证学生质量,规定“来学生徒,以志趣远大为上,如性情浮滑,立心卑贱者,概不收纳。入堂后如不遵守教规,酗酒、嗜烟、告诫不听,即行辞退”。以此确保学生的质量。“学生先仅十四五人”7,后逐渐增加。

     学堂将学生分为两班,“其愿由普通学以至专门高等者以三十为断。其止习东文以为读译本书之用者,则不限年岁”。“而学生之外,另设一班,曰讲习班,凡未为学生而愿与本学堂切磋者,均可先行挂号,时到堂中研习一切”7,以期达到广为造就的目的。

  学堂对教师的任用,采用聘用制。开办章程规定:“拟聘中国品学兼优之士一人,为中文教习。日本品学兼优之士二人,为东文(即日文)教习,共教习三人。西文教习,俟后再定。”7因此学堂一开始就聘日本人熊泽纯之助等为东文教习,此后这一课程一直为日本人担任,这是潮属各地唯一讲授日文的学校。学堂又先后聘用大埔人温丹铭、澄海人杨鲁,以及刘家驹、罗仙俦等中学西学的知名人士,为中文教习。

  学堂的教学内容,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方面,首先,“宜读诸子语类”如“朱子语类己卒业,胸中先有主宰”;其次,学经学。宜取“《汉书.艺文志》,两汉《儒林传》,隋唐《经籍志》,经典释文叙录及《宗元学案》”,使学生“知其源流”。再次,须读史书。“先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参以通鉴、三通等。“舆地…宜看《水经注》、《天下郡国利病书》6等。再其次,须学算学。西学方面,丘逢甲认为“西学有用之书,东人(日本人)皆已译之,能读东文即不啻能读西文也”7。故学堂以东文代替西文。基于上述思想,同文学堂开办了经学、史学、国文、东文,还办了格致(即格物致用)、化学、生理卫生、算学等新学课程。

     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岭东同文学堂注意学生体质的锻炼,特开设了“兵式体操”课程,并向惠潮嘉道道台泰炳争取来了枪枝弹药作为学生练习射击之用,这在当时来说是别开生面的。1907年1月8口,同文学堂在汕头海关前举行运动会,内容虽仅有短程赛跑、兵式体操、叠罗汉等几个项目,但这次运动会是潮汕首创的第一个,使潮汕人从此知道有运动这么一回事。此外,同文学堂后来还增设了地理、英文、图画等课程,这些课程大大扩展了学生们的视野。

      岭东同文学堂成立后,根据丘逢甲的《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开办章程》及中文教习温仲和所订的同文学堂章程的规定着手进行各项活动,这些举措旨在使就学者获得有用之学,不为科举所累,成为时代新人。

四 岭东同文学堂的影响

  岭东同文学堂是潮汕地区第一所民办官助学校。学堂创办之后,虽经历了无数的风波灾祸,如经费不时缺失、政局不定、屡受骚扰等,但学堂的创办人都以深厚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担负起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重任,并将这种思想付诸行动,因而,学堂在岭东产生巨大的影响,开创了潮汕近代新学的先声。

     首先,它促进了科举和八股的废除,并在转移风气、启发民智、传播西方先进文化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1898年9月,康、梁等人发动的戊戌维新变法失败,“清廷方复科举旧制,使民精于八股”9。而丘逢甲甘冒风险创办岭东同文学堂,认为“以书院制,新知识灌输有所未尽”。其所撰写的《创设岭东同文学堂缘起》一文,痛陈以八股文取士断不能解国忧,明确地强调废除科举制度之必要性。

  岭东同文学堂的新学虽存在缺点和局限,但是从学堂创办的动机、教习的聘用,到对学生的要求乃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加之学堂中“洋汉各教习皆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8,而且,入学堂学习的学生出路也较好(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之前,同文学生可由学堂送去考举人;废科举后,学堂毕业生由提学使司主持毕业考试,及格的分最优、优等、中等三级,分别奖给拔贡、优贡、岁贡等头衔,有这种头衔的人,可进入京师大学堂或广州优级师范就读,毕业后即相当于科举制度废止之前的进士、翰林这一类的人了,因而,同文的毕业生,同样被认为有功名,也就同样可以收取学田租了。学习成绩优秀的,还可以到日本留学),所以,有志青年纷纷前来报考,几年间,这所学堂便闻名岭东,一时间出现“趋之若鹜”的喜人景象10

  从岭东同文学堂的教学内容来看,《章程》明确告诫学者,“毋为科举所累”,“务期造就同志有用之学”。而且痛陈中国千百年的封建传统教育,徒使青少年美好青春埋头于故纸堆里及其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同文学堂开设的新学课程有“格致(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算学”等,尤重算学,认为“算学所用最广,天文、地理、历律、兵法、制器一切测量之法,绘图之法,莫不根于算学”6。毋庸置疑,这些新课程对长期以来只偏重文科的中国社会,颇能使人耳日为之一新,有振聋发聩之效。

     学堂还特别注意教学的方法,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做到博学和心明。只有博学才能做到深刻地领会教学的内容,只有心明才能把内容讲清楚。要求学生学习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要善于自学,写读书心得;要多疑善问。“诸生遇有各门疑义,准其问于师长,……有问者自书一纸呈上,听候批答”6,而且还要学思结合。

     而聘请外籍和归国留学生为教师,以传授西方文化,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启蒙和发展。

     尽管岭东同文学堂人士对西学本质的认识还很不足,受封建主义思想影响很深,但他们希望从中国的古代圣贤的言论里为西学的合理性找出根据,并使之适合中国实际,这在客观上为转移风气、推行新法、启发民智、传播西方先进文化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岭东同文学堂的师生们不但倡导新思想,且直接参与和领导了革命斗争,在岭东领导了时代的潮流。丘逢甲对同文学堂学生中搞革命活动和发表革命言论,都给予默许,甚至还看作“此乃赋人民思想言论之自由权”11。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岭东同文学堂“要求学以为国备”,特开设“兵式体操课程”,聘请日本东亚同文会退伍军官为教习。丘氏还以自己的身份和特殊关系,向当时的惠潮嘉道台“泰炳”申请领取枪弹,作为学生上课练习射击之用。学生每次操练,他皆在旁加以督课。

     在这种新思想的引导下,同文学堂的师生参与了一些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活动,其中较出名的要算1904年惩戒法籍海关人员当街侮辱妇女和1905年的抵美运动。

    1905年6月,《岭东日报》报道了美国政府迫害华工的消息,报社还为此发表社论。此事激起了岭东同文学堂师生的极大愤慨,他们带头发起反对美国迫害华工和抵制美货运动。当月18日,全体师生集会,由中文教习温丹铭作了关于抵制华工条约的演说。他提出抵制美货的“不得不行,必然可行,定能有成,无碍于国,于我有利”等五项意见,主张推动各界抵制美货;并提出四项具体行动,广泛演说劝人不办不买美货,切实调查美货销存情况,通函各地一致行动,讲求目前措施及善后之方。全场热烈赞同他所提出的意见。会后同文师生便相约互相督促不买美货,并编印《华工惨状记略》及《美货情况调查表》各数千份,函送各地绅、商、学各界,要求一致行动。

     从同文学堂学生在上述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和精神,说明这些在新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萃萃学子,己开始与老师一起,走出教室,面向社会,与国家共患难,同分忧,而不再是整天只会埋头伏案,满脑子“之乎者也”的书呆子了。 

      再次,岭东同文学堂培养一大批时代人才。不少学生成为后来辛亥革命、讨袁、北伐的中坚力量。12 1907年4月11日,革命党人许雪秋率领700多人在饶平黄岗起义,参加起义的李恩唐、李次温等人都是岭东同文学堂的学生。1905年以第一名考入岭东同文学堂的姚雨平,也是黄岗起义的领导人之一,辛亥革命后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解放后任粤省府参事室主任。岭东同文学堂学生出身的大埔人邹鲁,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职至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后弃政从教,创办大埔县乐群中学、嘉应师范学校,1932一1935年任中山大学校长,并将中山大学建成国际名牌大学。而且,学堂培养的学生有不少后来成为了科学家,其中较著名的有澄海县澄城镇城北人黄际遇,他14岁考中秀才,后肄业于岭东同文学堂。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中山大学教务长、河南大学校长、青岛大学理学院院长等职,是著名的数学家,还兼长文学、书法。14

     到1908年,政府及社会人士,鉴于内地商业之盛,潮梅地区的人出外经营者日益增多,感觉到有将学堂改办为商业学校的必要,而且,旧式商人多墨守陈规,不能与外人竞争。于是学堂遂改名为中等商业学堂。此后,又几经易名搬迁,为岭东培养了一大批商业人才。

  综上所述,岭东同文学堂是与著名的维新派人物康有为于1891年在广州开办的万木草堂以及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于1897年在长沙开办的时务学堂同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她的创办,开创了岭东新学的先声,并为岭东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其影响之深远,足以与以上两大学堂相媲美。

 

参考文献:

【1】丘复.仓海先生墓志铭【A】,岭云海日楼诗抄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何国华,丘逢甲的教育思想和实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l):57.

【2】丘逢甲.开创岭东同文学堂缘起(未名稿)【J】,学术研究,1984,(5):89—91.

【3】丘逢甲.丘逢甲文集【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

【4】何国华.丘逢甲的教育思想和实践【J】,华师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 (1):58.

【5】 徐博东,黄志萍.丘逢甲传【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7.

【6】 饶宗熙.潮州志.教育志【M】,汕头:汕头艺文印书局.1949.

【7】 徐博东.重印丘逢甲《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序》(考)【J】.汕头大学学报,1987,(1):59

【8】岭东同文学堂公启.同文学堂五月份元隆值月征信录【N】.岭东日报,1902-06-22.

【9】丘复.仓海先生墓志铭【A】,岭山海日楼诗抄【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丘铸昌.丘逢甲生平大事年表【J】,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4,(4):102.

【11】何国华.丘逢甲的教育思想【J】,岭南文史.2001.(1):47.

【12】中国历史学年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黄照.本校过去的光荣和未来的希望【A】.省商(第七期)【C】.省立岭东商业学校学术自治会出版,1931.

【14】澄海县志编纂委员会.澄海人物志【M】.1988.

 

 

 

(责任编辑:翁奕波)

 

 

 

 Into the inference of some facts and legal issues in marriage and family relations,including the inference of legal effectiveness and inference of the facts and legal nature determination methods.

Key words:prove; inference; marriage and family relation; facts; lefal effectiveness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of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Village and Town

HOU Bao-jiang

(Law School,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63)

Abstract:The village and towns are the basic organic units of administration in the rural area of China.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village began to appear in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and came to mature in Qin and Han Chinese period.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town started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the modern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town appeared in the latter stage of Qing Dynasty.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s of the villages and towns developed and transformed constantly with the transform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history and the times.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rural reform to merge the villages and towns in the next period. In general,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in the township will vary with regions.

Key words: village and town;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villag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town;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village and town.

 

Library Spirit of the Compounded Times

WAN Lu-shan

Abstrac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library spirit shows that the library spirit can divide into “general spirit and “special spirit,”and the later is the focal point of the library circle, “the special spirit” of the library in compounded times should be to seek knowledge and love learning, offer education and service, help each other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Key words: compounded times; library spirts; library managing

 

Investig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Shantou University Students

CHEN Xiao-ho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63)

Abstract: To learn about the general education of Shantou University, 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on some students in Shantou University is made. The survey tells us that the students ask to streng then GE although they are not quite clear about what it is. They hope that the can select interesting and easy GE courses freely. They expect GE courses to have different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from 

Key words:Shantou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general education(GE); survey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aoshan Culture in Modern Times and its Historical IIIuminations

CHEN You-yi , ZHANG Yan-jin

(Shantou Teachers’College, Shantou, Guangdong   515041)

Abstract: Propelled violently by the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in Chaoshan society in modern times, Chaoshan culture underwent the shift from ancient agriculture to modem business culture, and provided enormous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modern economic and in modern times offer us profound hist

Key words: Chaoshan culture; agriculture; business culture; transformation; historical illumination

 

Lingdongtongwen School Initiated by Qiu Fengjia: its Establishment and Influence

1SU Wen-ji, 2LIU Xiao-li

(1 Law School,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63)

(2 Library of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63)

Abstract: Lingdongtongwen School was a well-know private school run in Shantou by the then distinguished educator,poet, and patriot Qiu Fengjia. Although it had some limitationgs in pushing new learning, it never the less assumed thoroughly new appearance in terms of its purpose, the teaching faculty, its requirements of the students, its teaching contents and its teaching methodolog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school not noly helped abolis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but also took the lead in epochal currents. It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changing living style, inspiring people with intelligence, and spreading advanced western culture. It launched the Chao researche, and cultivated a great number of famous talents.

Key words: Lingdongtongwen school; Qiu Fengjia; modern Chaoshan education

 

The Cultural Intention of Chaozhou Academy

Huang Jin yu

(Chorography Institute of Shantou, Shantou, Guangdong 515036)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ozhou Academy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s development is determined b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igures in Chaozhou and its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Chaozhou Academy has the atmosphere of mountain forest,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free will in academic pursuit. The setup of Chaozhou Academy and its environment planning are influenced by Fengshui theories, showing their wishes to seek good fortune.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is academy shows that Chaozhou people use etiquette to symbolize hierarchy and they take balance and harmony as sense of beauty.

Key words: Chaozhou; academy; culture implication.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09 - 19
来源:视频号“心之所系在云大”——云南大学老一辈教师系列访谈 今日关注:杨振昆教授
2024 - 09 - 18
来源:凤凰新闻2024年9月15日她1966年8月刚被毛主席接见,1969年便被发配农场劳动,她16岁参与革命,建国后行政级别12级,70岁高龄时却窝在一处不足6㎡的小屋中,没用生活费没有医疗费,所有的工作单位拒绝接纳,捡烂菜叶子充饥。她就是曾经红卫兵的五大领袖之一,1983年被判刑,活到2019年,享年98岁。她的兄长是河南的早期共产党员1921年4月5日,聂元梓出生于河南,父亲是当地的名医,也是当地的富绅,所以她的家境较为不错,而且她的父兄长是聂真,是河南早期的共产党员,曾倾尽家财建了滑县的工农革命政权,还曾担任红军29师38旅的政委。因为受到乃兄的影响,因为受到彼时革命思潮的冲击,在1937年,16岁的聂元梓便有了入党的冲动,跑到太原去参加军训班,后来在1938年成功入党,在1939年被送往延安学习。在延安时期,聂元梓邂逅了人生的第一段姻缘,跟当时中央党校的干事吴弘毅结婚了,两个人步...
2024 - 09 - 18
来源:凤凰新闻2024年5月3日1970年9月,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陈独秀58岁的女儿身绑5只油筒,毅然决然地跳入了大海......陈独秀的女儿名叫陈子美,是他和第二任夫人高君曼所生。陈独秀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平日里很少与子女交流,可陈子美却是个例外。陈独秀在北大任职期间,还算空闲,那便是陈子美最快乐的童年时光。陈子美知道父亲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书房,这让她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一天,陈独秀正在书房里忙碌,陈子美便从半掩的门缝里溜了进去,她终于见到了父亲的天地是什么样子。正当她看得专注时,却被陈独秀发现了,于是她挺直了腰杆,准备迎接父亲的训斥。陈独秀可她没想到,父亲不但没有训斥她,还给了她一个温柔的眼神,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继续他的工作。陈子美的内心突然被暖流浸润,她直直走过去,伸出手向父亲讨要点心和糖果吃。陈独秀随手拉开抽屉,将一些果糖放在了桌子上。两个人都没有说话,陈独秀仍然...
2024 - 09 - 10
‌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在1946年宪法法案前,在1923年宪法法案废除后的宪法规定主要包括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时期约法》。‌‌[1]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宪法草案,于1918年8月由国会通过。这部宪法草案规定了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政权组织、人民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标志着中国开始向现代化国家转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时期约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时期约法》于1931年5月1日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这部法律旨在加强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规定在训政时期,国民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并设立了五院制政府结构。这部法律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控制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阶段。[1]中华民国宪法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