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人们在“鹅湖书院”,是怎样评价“鹅湖之辩”?

日期: 2025-03-19
浏览次数: 6

来源:百度2023年1月16日

姚亚平

现在,人们评价“鹅湖之辩”,多半是在书籍里读,在纸面上说,却很少到实地去看。其实,从“四贤祠”到“文宗书院”,再到“鹅湖书院”这800多年的历史,鹅湖书院里那几万平方米的建筑群、那8块匾额和14块碑刻等文化遗产,就反映了人们对“鹅湖之辩”的态度和评价。

人们在“鹅湖书院”,是怎样评价“鹅湖之辩”?

江西铅山鹅湖书院

这些立在大地上的建筑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更真实、更直接地记录和反映了“鹅湖之辩”的历史影响,积淀着千百年来人们对“鹅湖之辩”“朱陆学说”“朱陆异同”等问题的看法与评论。

“鹅湖书院”是如何评价“鹅湖之辩”的呢?

下面从三个方面做一归纳,以期对鹅湖之辩和朱陆异同的认识和评价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其一,侧重于鹅湖之会那次事件的历史意义,侧重于她对鹅湖书院这块地方产生的文化影响。

时人和后人对这场“鹅湖之辩”都给予高度评价。时人朱亨道就说:“鹅湖讲道切诚,当今盛事。”历代统治者对“鹅湖之会”以及朱陆等四贤极其重视,十分关注鹅湖书院。有宋理宗、元仁宗、清康熙三位皇帝题写匾额,这三位皇帝的题额中,宋理宗的“文宗书院”、元“会元堂”是从其地位来说的。李淳只是铅山县令,但他在西礼门背面题额“圣域贤关”,在石牌坊题写的正面额匾“斯文宗主”和背额匾“继往开来”,都是确认此处的历史地位。

人们在“鹅湖书院”,是怎样评价“鹅湖之辩”?

鹅湖书院石牌坊上的“斯文宗主”额

从古代名人在鹅湖书院的题额、楹联里,也可看出文化界、思想界、学术界等社会界的思想认识。鹅湖书院讲堂的“自古乾坤惟此理,至今山水有余光”楹联,出自明代宰相、铅山人费宏的《鹅湖书院》:

一从无极分明后,荒经锄茅见讲堂。

自古乾坤惟此理,至今山水有余光。

庭空蔓草冯谁䕌,涧满香苹欲自将。

冠盖追寻恨迟暮,却愁猿鹤笑人忙。

费宏在鹅湖还有一首《次朱陆韵》:

仰止鹅湖敢弗钦,来游因悟圣贤心。

一源活水通寒谷,几片闲云度远岑。

能向天机求动静,肯于世路较升沉。

诚明两字难偏废,古训留传直至今。

鹅湖书院里的碑刻,还反映了人们注重鹅湖之辩对此地的影响、鹅湖书院在全国、在江西的比较。

1454年,大理寺少卿李奎在鹅湖书院修建完成后的碑文中说:“大江以西,古称文献之邦,书院之建不知有几?惟鹅湖之名与白鹿洞书院并称天下。”不但在历史第一次把这个书院称为“鹅湖书院”,而且把鹅湖书院放在“大江以西”这个“文献之邦”来与白鹿洞书院并提为天下书院。

人们在“鹅湖书院”,是怎样评价“鹅湖之辩”?

明·李奎《重建鹅湖书院之碑记》

1548年(明二十七年)国子监五经博士、进士吴世良来鹅湖书院巡视,拜谒“四贤祠”,立碑刻诗五首,高度评价鹅湖书院的历史地位,说“天下四大书院,嵩阳、岳麓、白麓洞、鹅湖书院”。

人们在“鹅湖书院”,是怎样评价“鹅湖之辩”?

明吴世良《鹅湖书院谒四贤祠碑》

1652年江西巡抚蔡士英在扩建鹅湖书院,并立碑将鹅湖与白鹿洞、象山、白鹭洲列为“江西四大书院”

当然也有感叹时间长河中的历史沧桑的。鹅湖书院东西碑亭甘京的两幅楹联:

一时持论多同异

千载斯文几废存

上联是说当年鹅湖之辩时的朱陆异同,下联则是感叹从鹅湖寺到鹅湖书院的屡毁屡建。另一幅对联是:

俎豆古今存圣学

辨香朝暮愧禅门

上联庆幸儒学精神通过人们的纪念与怀念、祭拜至今流传,下联感叹鹅湖寺则已不见踪影。

其二,陈述朱陆双方的不同,但重点更在于折中、调和。

800多年来,人们谈起“鹅湖之辩”,一直把焦点集中在朱陆双方的异同之上,那么,“鹅湖书院”是怎样评价“鹅湖之辩”的呢?

从“四贤祠”到“文宗书院”,再到“鹅湖书院”,人们都将朱陆同堂而祀,旨在调和、折中朱陆。陆氏后学、绍定间任职江东提举后又兼提刑的袁甫,曾作《四贤堂赞》以表追慕之情。

清初安焕说:以前的人总是说朱熹吕祖谦和陆氏兄弟,有所不同,(“顾昔人谓:晦翁倡明道学,上承伊洛,而东莱翼之。陆氏兄弟不自苟同,以求至是,故其微言遗旨,并传于世”)“学者以为震雷惊霆焉”,认为这不得了。其实,正是这种异同之间,古圣相传、灵光不掩(“则夫异同得失之际,古圣相传,唯此灵光不掩耳。”

人们在“鹅湖书院”,是怎样评价“鹅湖之辩”?

清·安焕:《重建鹅湖书院记》

李光地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有人说,五百年来都说朱陆之异同,现在将朱陆“同堂而祀”,这恐怕不太合适吧。“余曰不然。”李光地说,朱熹陆九渊他们两人自己都不会这么说。朱熹教育学生时讲到操守,都要推举陆九渊是一个不可及的榜样,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为之避席称善”。陆九渊对待朱熹,“则有泰山乔岳之叹”。所以,朱熹曾说:“南渡以来,理会切实工夫者”,就是我与陆九渊两人而已。所以,朱熹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虽微有异同,而实相成,非若水火冰炭之不可入。”朱陆之间,虽微有异同,实际上相辅相成,绝不是水火冰炭那么对立。

人们在“鹅湖书院”,是怎样评价“鹅湖之辩”?

清·李光地《重建鹅湖书院碑记》

鹅湖书院碑亭内还有块《陆公清赋复祀碑记》,“无甚相左,唯是尊德性、道问学两语,若不相下,后人遂以为壁垒,过矣。”说朱熹和陆九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后人只是抓着“尊德性、道问学”两句话,以为是森严壁垒,“过矣”。其实,朱熹“未尝离德性,平居践履学无弊也”,陆九渊也“未尝废学问也”

铅山县尹殷三卿题有一联:

千秋道脉溯尧舜,徽国文理随邹鲁。别派汇流归渤海,坦途层上到云岑;

斯文俎豆形如在,此地弦歌韵未沉。多士莫矜同异帜,日星终古朗于今。

人们在“鹅湖书院”,是怎样评价“鹅湖之辩”?

《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一套四枚

(2009年11月国家发行《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江苏泰州“安定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江西铅山“鹅湖书院”和海南儋州的“东坡书院”,面值均为1.2元)

在我们看来,陆九渊与朱熹的分歧,是理学内部两个不同派别的分歧。一个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一个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在本质上,二者都是把封建伦理纲常视为绝对永恒的存在,视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只是一个以为理是主观精神,一个以为理是客观精神,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清代章学诚说:“宋儒有朱陆,千古不可合之同异,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也。”章学诚不愧是大思想家、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看法就是不一样。在“千古”历史长河里,朱陆异同也是极具分量,不可合之同异,也不可无之同异。

其实朱陆辩论双方的目的性质是一致的。清代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得很直接:“二先生(朱熹、陆九渊)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有背于圣人。”其子黄百家也说:“二先生立教不同,然如诏入室者,虽东西异户,及至室中,则一也。”

再说,双方各有道理,相互补充。孔子开创的儒学,就是“学做人”的学问。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中庸》提出:“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尊德性”,加强修养,培养德行;二是“道问学”,学习知识,增进学问。德行是求立身之本,学问是寻处事之方。德行须贯彻到处事之中,处事必以德行为原则,二者本不可或缺。当然孔子教育学生,多就某事指点,对德行来源这样的理论问题,并未深入探究,到孟子“道性善”才有所触及。后来,中国儒家的各个思想家或学派则各有侧重。宋儒还是在如何做人、如何做完人和圣人上用力。在这一点上,朱陆没有分歧,分歧在于抵达的路径与获得的方法不同。朱熹重认知,认为知识是抵达道德的必由之路,更多的是一条“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同一本体的体现”的理路;陆九渊则偏意志,认为操行是持守道德的保证,更多地持守一种“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的简易法门。黄宗羲有言:“(陆九渊)先生之学,以‘尊德性’为宗,同时紫阳(朱熹)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做人成圣的路径不同,便造成了二人分歧。

对朱、陆二人的异同,后人的看法多有分歧。清人沈以宁有诗道:“岭抱山回绿树风,生贤祠宇仰宗工。登堂默认谈经处,接武神游讲座中。功在注疏千圣合,理归德性一源通。后人枉自分旗帜,朱陆于今岂异同。”千流入海,万物同源,人世上的事情一般是不能太计较泾渭的。

其三,立足现实,强调这场论辩对后世开创的良好学风和影响。

这次鹅湖之辩,是“理学”与“心学”第一次直接交锋,虽然没能弥合朱陆之间的思想分歧,但双方都讲清了各自的核心观点,也认识到双方的分歧所在,还促使双方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学说,思考并弥补自己的漏洞,明确自己的观点,为今后的深入讨论奠定了基础,也使双方和其他思想家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面思考中国儒学的基本问题,大大拓展了南宋儒学思考问题的理论空间。

无庸讳言,鹅湖之辩,辩出了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不同。黄宗羲在《宋元学案》说:陆九渊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大,而后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而朱熹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谓“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夫苟信心自是,而惟从事于覃思,是师心之用也”。

但是,陆九渊心学也讲道问学,朱熹的理学也讲尊德性。朱熹答平甫书说:“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陆九渊)所说尊德性,而某平日所闻,却是道问学上多。所以为彼学者,多持守可观,而看道理全不仔细。而熹自觉于义理上不乱说,却于紧要事上多不得力。今当反身用力,去短集长,庶不堕一边耳。”陆九渊闻之曰:“朱元晦欲去两短,合两长,然吾以为不可。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

朱熹曾批评陆九渊及其学生“然于道问学处欠了”。陆九渊反驳:“我不是反对‘道问学’(‘吾以为不可’),但‘尊德性’与‘道问学’的顺序要讲究,‘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他只是“尊德性”放在“道问学”之前,而绝不是反对“道问学”。

清代温朝荣题鹅湖书院讲堂一联:“学海有渊,静对湖山通脉络;贤关不远,隐从鹅岭想阶梯”。

鹅湖之辩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还在于她为以后的学术争鸣与学术会讲开了先河,更为以后的学术论辩和交流开创了相互尊重、各取所长、共享儒家传统的良好学风。清代江西巡抚白潢在鹅湖书院题有一联:

翚飞结宇,腾千丈之祥光;

镂刻填舍,永万年之盛世。

人们在“鹅湖书院”,是怎样评价“鹅湖之辩”?

邮票上的鹅湖书院以及朱熹陆九渊

(邮票上方为鹅湖之辩中朱熹与陆九渊的白描像、鹅湖书院的文字介绍;下方为鹅湖书院的青石牌坊)

朱熹、陆九渊、吕祖谦是当时南宋儒学的三个代表人物,“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他们各有侧重,心学重明心领悟,理学重读书积累。朱熹的观点是先广泛读书,而后集于一端;陆氏兄弟则强调先发明本心,再去泛览。朱熹认为陆九渊教人的办法太过简单,陆九渊则认为朱熹的教学方式就是支离,双方互不相让。吕祖谦表面上是要保持公正,促使双方统一思想。实质上却是希望陆能归于朱,但最终他的目的没有达成。“尤其是陆九渊,在这次聚会中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形式和积极主动的攻势,使其心学思想和心学立场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出人意料地受到了重视,无异于对心学做了一次良好宣传,心学得到了初步的验证和确认。这是陆九渊此行的最大收获。”

这场发生在江西铅山鹅湖山下的鹅湖之辩,关涉中国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上的大事件,真是思想大家的巅峰对决、中国历史的文化盛宴。

这座掩映在稻花村庄、山林翠木之间的鹅湖书院,承载着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国哲学的深邃与厚重,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优秀传统的精彩呈现。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