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哀莫大于心死”的下一句,才是经典,写清了人活着的意义

日期: 2023-04-14
浏览次数: 3

来源:文学书坊 2023/2/7

“哀莫大于心死”的下一句,才是经典,写清了人活着的意义

我未生时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苏格拉底著名的“三问”,让千百年来的哲人们伤神伤脑,至今也没人说得清楚。

对普通人而言,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便是生存的最大意义。

生死不过是一条界线,迎来送往,万物生生不息。

关于“死亡”,我听过一个最温暖的答案:一个小女孩在外婆去世时问妈妈,人为什么会死?妈妈带她去了游乐场坐滑梯,然后告诉她说,人生就像排队坐滑梯,滑到底了就要挪开,为后面的小朋友让路,然后重新开始。

生命是一个过程,有盛开就会有凋零,昙花美在一瞬间,刹那芳华;知了要在地下深眠六年,只为几个小时的振翅蝉鸣。

而这个过程的精彩程度,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了。

要怎么活?做什么样的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没有对错,只要我们对结果不曾后悔。

就像一个剑客,死在剑下反而是他们最好的归宿,病逝于床才是最大的耻辱。

我们也是如此,人生一世,有自己的追求才会活得更有意义,如古人所言: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李清照在赵明诚弃守江宁后,行船路过乌江时写: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时她的内心对赵明诚是极度失望的,爱的信仰在那一刻坍塌。

人最可怜的地方,就是活得茫然、麻木,没有可用一生坚持的目标,精神的虚空让肉体和灵魂剥离。

《庄子 · 外篇 · 田子方》有一句经典:哀莫大于心死。

可解释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精神上的麻木和愚钝。

但实际上,“哀莫大于心死”还有下一句:而人死亦次之。

就是说,肉体的死亡比起精神上的匮乏更加可怕。

所以,快乐、充实的人生并非拥有多少财富,物欲总是叫人不踏实,但精神上的富足却可以让人感到平静。

如同苏东坡在他的诗中所写: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会活得很潦草,他不知道为什么而奋斗,也不清楚通过奋斗能得到什么。

桐华在《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中,开篇就写:多年以后,我得到了自己想拥有的一切,也失去了不能失去的所有。

人活着,要留有“初心”,不媚俗不媚世,方可守住纯粹和天真。

否则,必将被世俗裹挟,在时代洪流中迷失自己。

那么,就算活到耄耋之年,也是空过一生。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7月11日1948年末和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落幕,蒋家王朝也进入了倒计时。对此,常公虽然嘴上还是一如既往的硬,但身体却很诚实,私底下却早已做好了退守台湾的准备。尤其是为了将来台湾的可持续发展,他除了加紧对黄金、文物、实业等物质资料的偷运之外,还对文化学者、经济学家、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进行了所谓的“抢救”计划,如胡适、梅贻琦、陈光甫、张公权、刘鸿生、卢作孚等人,均在其重点“抢救”之列。而这其中,民生实业公司董事长卢作孚则又成为极为重要又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的手中有国民党去台必不可少的工具:船。01“船王”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实业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四川合川县人,出生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作为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代人,卢作孚很早就接触革命学说,于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从事过反清保路运动。从1913年开始,在黄炎培、李大钊等人的引导下,卢作孚...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10月26日12 诸神黄昏1935年后的蒋介石,放眼全国,已经没有对手!江浙财团已几乎被吃干榨净!他们已不再是老蒋的“座上宾",而只是老蒋战争、独裁的“提款机”。有用则用之,不用则弃之!是不是像极了“夜壶”?为了战争,老蒋无所不用其极,采取种种压迫、掠夺政策:如采用绑架、逮捕等恐怖手段对江浙财团敲诈勒索;采取高压手段强行派购公债;指使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派打手捣毁并强行改组上海总商会;通过强行加入官股并撤换银行主持人,控制、吞并江浙财团的主要银行中国、交通、四明、中国通商、中国实业、新华信托等银行;通过强行加派官股、人事任免等方式,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掌握在南京国民政府手中。而且,以此为手段,蒋介石几乎将大部分江浙财团的商办银行和私营银行都控制在手中。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江浙财团在矿业、铁路、电力、纺织等各个行业的工厂企业,几乎都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吞...
2025 - 04 - 21
来源:百度 2025年2月6日中银大厦谈及中银大厦,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座由杰出建筑师贝聿铭精心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它坐落于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远眺维多利亚港的壮丽景色。作为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银行的国际形象,更承载着香港金融中心的繁荣与活力。中银大厦的建筑历程与特色中银大厦,这座由贝聿铭倾心设计的香港标志性建筑,自1985年4月动工以来,便吸引了无数目光。经过五年的精心打造,它于1990年5月正式启用,以315米的高度矗立在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成为当时全香港的至高点,同时也是全球第五高的建筑。其独特的水晶棱柱体造型,不仅展现了建筑的美感,更寓意着中国银行的事业“节节高升”。而与隔壁汇丰银行之间的一场风水大战,更是为这座大厦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使其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香港中银大厦这座曾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建筑,在三十...
2025 - 04 - 19
来源:视频号中国远征军童子军最小的9岁最大的15岁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