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看鉴历史》2023/3/9
前言: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六月,广东韶州府知府衙门,又重新搬回到了位于韶州府学宫西侧的旧址。宣德年间的时候,原来的韶州府治被改成了淮王府,住在里面的是仁宗皇帝第七子淮王朱瞻墺。当然知府大老爷在住进去之前,必须要对衙门进行一番改造,比如把面阔七间的正堂改成五间,因为那是亲王府承运殿的规格。
丁酉,复淮王府为韶州府治。初建淮王府,即韶州府治为之。至是改迁淮王府于饶州,故命韶州府复旧治。—《明英宗实录卷十八》
明代王府承运殿
身为淮王却来到广东就藩,这个事情怎么看怎么诡异,事实上朱瞻墺确实也只在韶州待了七年。那么这位淮王殿下,乃至淮王家族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又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从广东到江西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宣宗朱瞻基驾崩之后,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新天子年纪小,对于分封在外的几位叔父自然要以拉拢为主。
淮王朱瞻墺趁机给大侄子上奏,称自己在岭南之地实在是饱受湿热瘴疠之苦,希望朝廷能给自己换一个封国。对此小皇帝表示七叔受苦了,我已经在江西给你找好了新的封国,正在修建王府,今天冬天就能搬家。
甲寅,致书淮王瞻墺曰: “比闻叔居韶州常有瘴疠,深切予怀。今择江西饶州府,地气和平,可建王国。已敕有司经营,且具护送人船以俟。叔可于今冬择日往居之,庶副予亲亲之意。”—《明英宗实录卷八》
少年明英宗剧照
这里我们提一句,皇帝在写给宗室的家信之中,很多时候都自称“予”。称“朕”比较严肃,一般用在敕书之中。
书归正传,当年冬天淮王从韶州启程,肩挑马驮翻过大庾岭后,才能坐船来到自己新的封国:江西饶州府(今江西鄱阳县)。亲王迁国事关重大,千头万绪的事情很多,我们不妨来看看英宗为这位七叔都做了哪些安排。
其一、淮王府由府治改建而成,饶州府自行在城中以空闲地别为府治。经现代考古发掘,淮王府遗址位于饶州府文庙东侧。据某百科,王府面积只有八千平方米,笔者深表怀疑。按理说后面加一个零都不够,比如淮王的六哥荆王朱瞻堈在蕲州的王府面积就高达十三万平方米。
其二、以三皇庙锦衣巷隙地,作为淮王府仪卫司用地,并用来安置本府官军旗校。
鄱阳楼
其三、以余干县强山地四百二十亩供王府采薪之用。明代饶州府下辖七县,府治鄱阳县位于鄱阳湖以东,余干县则位于东南岸。这里的强山,据考证又名长山,位于鄱阳湖畔,与九江府都昌县相接。
不过由于王府官员和军校人数众多,短时间内大规模迁至他处,必然会和当地居民产生矛盾。淮王府教授郑良等人“与民争住房屋”,甚至动用暴力将老百姓赶走。而本府承奉又让军余张斌等人,私自招引外县逃民三十余家种田。针对以上种种乱象,英宗特地写了一道敕书对淮王官员进行警告。我们要注意,皇帝在这里的自称就变成了“朕”,说明他对这件事的态度非常严肃。
朕念王为国家至亲,姑容尔等之罪。尔等自今宜上体朝廷亲亲之心,改过迁善,无累王之令德。凡府中内外官员及军校之等所行违法,并须启王究治。如其恃顽不悛,具实奏闻。—《明英宗实录卷十七》
一切安顿完毕之后,淮王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和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两次请求入京朝觐,都被皇帝以“道途遥远”的理由予以回绝。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四月的时候,淮王再次上奏,称自己的兖冕、皮弁服、舄(注:重木底鞋,古代最尊贵的鞋)都是永乐年间获赐,如今一来有些“短窄”,二来“渐有损坏”,请朝廷重新给赐。英宗在五月回复叔父,称所用材料都已备足,王府收到之后可以自行制造。毕竟衣服合不合身,鞋合不合脚,还要当面量体裁衣不是。
赴京奔丧
不过就在当年十月,淮王心心念念赴京朝觐的心愿意外得到了满足。当时太皇太后,也就是朱瞻墺的嫡母张氏病危,临终之前思念亲王,故而英宗遣中官以敕符召在外诸王赴京。
虽然敕符离京不久太皇太后便已经崩逝,但她老人家还是以遗诰的方式让诸王继续赴京。不过根据嫡庶长幼的原则,淮王要等太皇太后亲儿子襄王朱瞻墡回国之后,他才能启程。于是乎直到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二月十一日,朱瞻墺才抵达北京,英宗随即让文武百官于次日在奉天门东廊朝谒淮王。
奉天门就是北京故宫太和门,是明初皇帝接见大臣议事的地方,即所谓的“御门听政”之所。亲王接受百官朝拜,自然要下天子一等,所以要避到奉天门边上的廊下。
奉天门
千里迢迢从饶州府赶到北京城,自然不是来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确切地说,淮王本次赴京,一共办了四件事。
其一、解决了诸子的名分问题。三月初九日,朝廷册封淮王嫡长子朱祁铨为淮世子,庶长子朱祁镔为鄱阳王,第三子朱祁钺为永丰王。世子没有岁禄,两位郡王则按照《皇明祖训》首封郡王的标准:岁禄各二千石,米、钞中半兼支。
其二、讨来了饶州府近城长港一叚作为王府捕鱼之用,同时除豁了食用鱼课。长港即鄱江,又称饶河。这里的“一叚”,就是一大片土地的形容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淮王府背靠鄱阳湖,自然要在这上面做些文章。
其三、见到了生母李贤妃。作为生育了郑王朱瞻埈、淮王朱瞻墺和真定公主的李贤妃,可不是一位简单的人物。仁宗驾崩后共有五位妃嫔殉葬,连生了三个儿子的郭贵妃都未能幸免于难,同样有两个儿子的李贤妃却活得好好的,可见其心机和手段。笔者甚至估计正统初年淮王能够迁国江西,指不定也是李贤妃在太皇太后耳边说好话的缘故。
其四、见到了六哥荆王朱瞻堈。荆王抵达北京的时间是二月十九日,比弟弟淮王晚了八天。兄弟二人青年分别,到中年才得以相见,迄今已经十三年之久。三月十八日,淮王和荆王一起启程返回各自封国。这一次将近一月的相聚时间,无论对淮王还是荆王,应该都是极其难忘的经历。
淮藩家族事
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十月,淮王以回国已经三载的理由,请求再次朝觐。对于英宗来说,上次让叔父们来京,已经属于额外开恩,这恩数自然可一不可再二,理所当然予以回绝。
明英宗剧照
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十一月十二日,淮王朱瞻墺去世,享年三十七岁。英宗为叔父辍视朝三日,赐谥曰靖。朱瞻墺葬于韩山南麓(位于鄱阳县北六十里),皇帝一面命有司为淮靖王造坟,一面又免去其坟地税粮米麦二十五石有奇。
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正月,朝廷遣永康侯徐安为正使,尚宝司丞淩寿为副使,持节册封十四岁的淮世子朱祁铨为淮王。
嗣封淮王是淮靖王嫡长子,生于宣德十年。而在广东的时候,朱瞻墺还有一个生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的庶长子,即鄱阳王朱祁镔。不过淮王府并没有发生嫡庶之争,甚至朱祁镔在朱祁铨袭封为淮王的当年十一月便不幸去世,年仅十八岁。英宗为这位堂弟辍视朝一日,赐谥曰怀僖。怀僖王无嗣,鄱阳王一爵因此除封。
嗣封淮王袭封之后,向朝廷上奏称鄱阳县中无处购买丝绵、绫罗、叚匹、酒麯、小麦、药料等物,请求由王府派人去相关产地采购。朱祁铨很会拍皇帝马屁,他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向堂兄求取《五伦书》,这里就有着不少小心思。《五伦书》是淮王伯父宣宗朱瞻基生前所编写的道德教育读物,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的时候由英宗亲自作序刊行。眼见得朱祁铨如此乖巧,朱祁镇自然大笔一挥赠书一套,还在回信中亲切地称呼淮王为“贤弟”。
丙子,书复淮王祁铨曰: “尔奏请颁新编《五伦书》,今特以一部奉去观览,以遂贤弟好古乐善之心。”—《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九》
明宣宗剧照
结语:在民间故事中,有一则“淮王抢亲”的传说。称朱瞻墺在京师荒淫无度,怨声载道,结果被皇帝和大臣设计骗来饶州府,故而又有“皇叔来鄱阳”的说法。
民间传说,自然是荒诞不经的。淮王先到韶州,再到饶州,无论是史书还是实证甚多。比如鄱阳周氏的先祖周宽,在《周氏族谱》中记载为曾以王府仪卫正武德将军的身份,跟随淮王先到韶州,再到饶州。此后子孙荫袭此职,一直便生活在鄱阳县。
此外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朱瞻墺在世之时几乎没有负面新闻,算得上是宗室亲王中的一股清流。后世却整出一个“淮王抢亲”对其进行编排,也不清楚是不是清代搞出来的污名化运动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