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日期: 2022-08-19
浏览次数: 2

来源:《凤凰新闻》2022年8月17日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在B站,迪斯科女王Amanda Lear的古早金曲《唐人街的女王》(Queen of Chinatown),竟被刷出了几十万的浏览量,“魔性”的节奏、奇诡的画面让网友们欲罢不能,陷入循环播放中。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这不是一首简单的“神曲”,它讲述了“唐人街女王”的传奇一生。

“唐人街女王”是何许人也?

曲中称她是“来自上海的娃娃脸女孩”,“从不微笑也从不哭泣”, “如今统治唐人街的黑社会”,“运行唐人街所有的鸦片窝点”……

短短几句歌词,让一位美色、头脑、野心、手腕兼备的异域女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虚实真假间的“中国玛丽”

在今美国亚利桑纳州墓碑镇,流传着这位唐人街女王的故事,她叱咤唐人街黑白两界的传奇人生,成为该镇的“旅游名片”之一。

美国历史学家崔维克的《墓碑镇的中国龙》一书,记录了这位“中国玛丽”(玛丽是当时美国人对中国女性的通称)的奇闻轶事。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根据崔维克书中所述,从1879─1931年间,镇上约有500多位华人定居墓碑镇。

在晚清江河日下、战乱频仍的境况下,他们大多怀揣着不再受穷受苦的迷梦被诱拐成为赴美华工。

南太平洋铁路完工之后,银矿开采完毕,很多华人沿着铁路线分散迁离,当年的中国人都群居集聚在爱伦街和第三街上,有人开洗衣店、杂货铺、餐饮业和旅馆来维持家计,也有人进入白人家庭做佣工。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在太平洋铁路施工工地上的华工

“中国玛丽”和丈夫来到墓碑镇后,一起经营一家叫做“Can-Can Resterent”的餐馆。

因为成本不高、又有着稳定的华人受众,开餐馆是当时第一代华人的常见选择。然而,“中国玛丽”的其他经历就显得令人费解了。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Can-Can Resterent餐馆

《墓碑镇的中国龙》一书中记载,这位“中国玛丽”习惯精心打扮,穿着绫罗绸缎,戴满奇珠异宝。

经营餐馆以外,她还帮华工牵线搭桥介绍工作,和旧金山的六大公司(Six Companies)交往密切;

她更是整个墓碑镇唐人街的主宰者,兼营鸦片馆、红灯区、赌场,出售从中国运来的货品,可谓产业丰厚,风光无限,人人敬畏有加。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网上流传的“中国玛丽”照片

这些传闻固然令人大开眼界、浮想联翩,可其中似乎有不少不合情理之处。

首先,作为经营一家餐饮夫妻店的中年女性,身穿长衫如何能方便行走在柴米油盐间?

“中国玛丽”丰腴、端庄的流传照片在她去世后多年被挂到当地宣传网站上。是留下了确切资料?还是为了旅游宣传找的“中国传统脸”?似乎得打一个问号。

相比之下,在洛杉矶亚太博物馆里中国画家Hung Liu的“中国玛丽”画像恐怕更符合这类女性为生计操劳的实情。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职业介绍人、鸦片女王、唐人街掌权人……这些传闻就更难让人信服了。

“中国玛丽”是怎样跨越重洋来到美国呢?

《唐人街的女王》一曲给了一个绝佳的暗示——“来自上海”。

第一代来美华工都是搏一个生存希望的穷苦人,那时候大量被诱拐的华工从上海港口起航,在密闭拥挤的轮船车厢里捱过数月才能抵美,“shanghaied”一词正是“利诱、欺骗、诱拐”的意思。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被诱拐的华人劳工

“中国玛丽”既然是被诱拐过来,她的家世条件就不会太好,考虑到当时中国平民女性文盲率之高,她在美国辗转于社会底层、日夜劳碌操持餐馆的可能性是最高的。

不难猜测,如果不识字、不通英文,如何和美国人沟通派遣劳工事宜?更不用说经营整条唐人街所需要的智识手腕,又哪里是一个底层妇女所能企及的呢?

由此可以推断,“中国玛丽”确有其人,但很有可能是一个被放大的“英雄”。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虚构的故事何以流传甚广?

英雄传奇向来是美国文化中的流行素材。围绕“中国玛丽”的虚拟英雄故事又是借助了怎样的传播“东风”呢?这个故事的首个“爆点”大概在于“中国玛丽”的葬礼。

1906年的冬天,“中国玛丽”过世,墓碑镇的白人们见证了一个充满东方色彩的盛大葬礼。

大宴宾客、披麻戴孝、诵经守灵、贡品丰厚、冥币飘飞,虽说不过是中国人的传统葬礼形式,却足以让不谙实情的左邻右舍嗔目结舌,误以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图片来源:凤凰网视频《足迹》

有一位在墓碑镇出生的小市民Gladys Kendall的母亲参加了“中国玛丽”的葬礼,Kendall太太把葬礼所看到、亲临仪式中的所见所闻都很详细地记载下来,又转述给她的儿子听,这些纪录再由Gladys Kendall提供给崔维克。

崔维克根据Kendall太太所记载的全部经过,另外到处收集资料,这就是《墓碑镇的中国龙》一书的由来。

很显然,崔维克在收集资料时处处以“想象中的东方魔力”为指针,拼接了大量虚虚实实的素材,包装出了一个极具传播性的异域女英雄形象。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1936年,黄柳霜、阿基姆·坦米罗夫主演的美国电影《唐人街女王》

“操纵华人街”的“中国玛丽”,充分满足了美国人的东方想象和英雄情结:

一位奇装异服的中国佳人,才貌双全,侠骨柔情,熟稔地游走在风云诡谲的政商两界;生前光彩照人,死后哀荣无限。

对于真实的中国女性命运,他们不了解,也不想关注。

正因为沉浸在这个东方传奇中,“中国玛丽”故事里的不合情理之处无人在意,离奇的传闻越传越广,以至于成为“墓碑镇”旅游中的一景。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中国玛丽”的墓碑:“阿龙太太,中国玛丽,生于中国,卒于墓碑镇,1906年12月6日,享年67岁。”

这个墓碑寥寥数语,毫无特别之处,只有配上包装出来的奇闻逸事,才能赚足游客们的眼球。

在看似娇柔的中国女性背后,蕴藏着一个运筹帷幄的小宇宙,在这个小宇宙里她是生杀予夺的女王。

柔与刚,情与义,黑与白,两厢对照,正是“中国玛丽”故事在小说、歌曲、影视剧中得以广泛传播的“流量密码”。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中国玛丽”的真正魅力

“中国玛丽”无疑是一位很有魅力的中国女性,她身上的故事应该也并不是百分百的杜撰,从她参与范围甚广的葬礼(不少白人参与,还上了当地报纸头条)可以推测得知,她在墓碑镇的人缘相当不错。

崔维克的书中写道,许多有病痛、没饭吃的人上门求助,“中国玛丽”从不会拒之门外,一一打点解难,全心全力济穷救贫。

曾经有一位白人牛仔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失去一条腿,“中国玛丽”不但请人送医,还负担所有的医院开销费用,一直到白人牛仔完全康复为止。

作为一个交友广泛的餐馆老板娘,这些关于她扶危济困、无私助人的传闻估计也并非无稽之谈。

从这个角度看,她不势利、不自私,她的古道热肠超越了种族偏见,也超越了她智识上的限制,称呼一声“侠女”也并不为过。

“中国玛丽”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她一手遮天的权势,而在于她身居底层的善意;不在于她盆满钵盈的财富,而在于她日积月累的坚韧;不在于她身后热闹风光的葬礼,而在于她有一位不弃嫌她无子、与她相守、尽最大努力给她一份哀荣的丈夫。

这不是作为“唐人街女王”的“中国玛丽”,这是成千上万晚清来美的普通中国女性美德的最大公约数。

她生前籍籍无名,死后被炒作爆火。是是非非,留给后人评说。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新的中国故事,正在讲述中

胡适曾在他的《胡适留学日记》中曾写道,100年前他留学美国时,非常努力地融入美国社会。

因为那年那月,中国留学生屈指可数,所以他不得不更多地和外国人打交道。

100年前身世优渥的胡适先生都需要艰难地融入美国社会,方能顺利求学;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中国玛丽”和丈夫要在美国小镇成功生存下来,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

他们幸运地逃过了赴美邮轮半数的死亡率,却逃不过做胼手胝足的命运“开荒人”。

他们身上留存着中国人最古老的美德——忍辱负重、吃苦耐劳、与人为善,却留不下属于自己的真实故事,最终存活于美国人猎奇的目光和幻想的传闻中。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在美华人劳工

所幸,随着一代又一代华人在美国社会扎根、深耕,他们渐渐跃出社会底层,开始在政界、商界、文化娱乐界展示出自己的真正风采,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

如今,不会再有中国姑娘被指认一个“玛丽”的代号了,即使“东方主义”的凝视目光仍在,还是有越来越多美国人愿意去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国人不再是供人“意淫”和想象的对象了。

“中国玛丽”的传奇,不过是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一个“美丽的误会”。

新的中国故事,仍在讲述中。

被传颂了100多年的华人奇女子 竟是美国人虚构的?

刘玉玲

当华裔女星刘玉玲在热门美剧《致命女人》中的“Ah,youth”(即“年轻真好”)在互联网上“破圈式”传播时,当她入围奥斯卡金像奖会员时,当她不惜得罪电影公司为亚裔演员争取和欧美演员“同工同酬”时,我们惊喜地发现:

不再被包装、被幻想、被伪饰,这是华人女性发出的真实声音!

文/商陆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7月11日1948年末和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落幕,蒋家王朝也进入了倒计时。对此,常公虽然嘴上还是一如既往的硬,但身体却很诚实,私底下却早已做好了退守台湾的准备。尤其是为了将来台湾的可持续发展,他除了加紧对黄金、文物、实业等物质资料的偷运之外,还对文化学者、经济学家、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进行了所谓的“抢救”计划,如胡适、梅贻琦、陈光甫、张公权、刘鸿生、卢作孚等人,均在其重点“抢救”之列。而这其中,民生实业公司董事长卢作孚则又成为极为重要又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的手中有国民党去台必不可少的工具:船。01“船王”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实业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四川合川县人,出生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作为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代人,卢作孚很早就接触革命学说,于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从事过反清保路运动。从1913年开始,在黄炎培、李大钊等人的引导下,卢作孚...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10月26日12 诸神黄昏1935年后的蒋介石,放眼全国,已经没有对手!江浙财团已几乎被吃干榨净!他们已不再是老蒋的“座上宾",而只是老蒋战争、独裁的“提款机”。有用则用之,不用则弃之!是不是像极了“夜壶”?为了战争,老蒋无所不用其极,采取种种压迫、掠夺政策:如采用绑架、逮捕等恐怖手段对江浙财团敲诈勒索;采取高压手段强行派购公债;指使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派打手捣毁并强行改组上海总商会;通过强行加入官股并撤换银行主持人,控制、吞并江浙财团的主要银行中国、交通、四明、中国通商、中国实业、新华信托等银行;通过强行加派官股、人事任免等方式,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掌握在南京国民政府手中。而且,以此为手段,蒋介石几乎将大部分江浙财团的商办银行和私营银行都控制在手中。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江浙财团在矿业、铁路、电力、纺织等各个行业的工厂企业,几乎都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吞...
2025 - 04 - 21
来源:百度 2025年2月6日中银大厦谈及中银大厦,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座由杰出建筑师贝聿铭精心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它坐落于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远眺维多利亚港的壮丽景色。作为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银行的国际形象,更承载着香港金融中心的繁荣与活力。中银大厦的建筑历程与特色中银大厦,这座由贝聿铭倾心设计的香港标志性建筑,自1985年4月动工以来,便吸引了无数目光。经过五年的精心打造,它于1990年5月正式启用,以315米的高度矗立在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成为当时全香港的至高点,同时也是全球第五高的建筑。其独特的水晶棱柱体造型,不仅展现了建筑的美感,更寓意着中国银行的事业“节节高升”。而与隔壁汇丰银行之间的一场风水大战,更是为这座大厦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使其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香港中银大厦这座曾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建筑,在三十...
2025 - 04 - 19
来源:视频号中国远征军童子军最小的9岁最大的15岁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