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辛弃疾最深情的一首词,开篇即是千古名句

日期: 2022-08-08
浏览次数: 6

来源:《凤凰新闻》2022年8月7日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攻打南宋。

中原百姓不堪金人压榨,自发加入起义军,与朝廷军队共御外敌。

次年,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不得已向北撤退。

正当形势一片大好之际,一支起义军的首领耿京却被部下出卖,惨遭杀害,失去了主帅的起义军溃散颓然,士气大减。

而叛徒张安国却踏着主帅的鲜血,向金人投诚。

这时,一个籍籍无名的青年,却做出了惊人之举。

他率领五十余位骑兵,直入驻扎着几万金军的敌营,将张安国生擒,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这个青年就是辛弃疾,这一年,他二十二岁。

经此一役,辛弃疾名声大噪,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监判,从此开启了政治生涯。

辛弃疾最深情的一首词,开篇即是千古名句

这要放在小说里,辛弃疾妥妥拿的是少年将军的剧本。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惜,生活不是剧本,他也没有主角光环。

他的性格太过刚直,注定无法在官场中虚与委蛇,而懦弱求和的南宋朝廷,也磨灭了他的斗志。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弹劾而被贬官,开始了闲居带湖的生活。

宦海沉浮二十载,梦想也被雨打风吹去。

闲居期间,他写下了不少经典词作,而其中最触动人心的,便是这首《鹧鸪天》:

《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鹧鸪天”为词牌名,而“代人赋”则是说,这首词并不是他为自己写的,而是有人请他代作。

这个人,是一位为情所伤的女子。

辛弃疾最深情的一首词,开篇即是千古名句

那是一个春日的傍晚,晚霞染红了半边苍穹,落日余晖中,寒鸦归巢。

万籁俱寂间,愁思也一点点从心头滋生。

垂眸时,却瞥见池塘柳树下刚冒出来的嫩芽,织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

不可名状的温柔,混合着愁思,弥漫在暮色中。

如果不是眼下正遭遇着离愁别恨的折磨,谁又愿意相信,这世上真的有人因为伤心而一夜白头呢?

肝肠寸断,泪流难收,怀着相思之情,再一次登上小重楼。

千山万水阻隔了视线,又怎么能望到远方?

可明知如此,还是忍不住收回凝望的视线。

山的尽头,是她在等的人。

年少初读这首词,只觉得好温柔。

一个望穿天涯的女子,一场如诗如画的日落。

辛弃疾那双拉弓提枪的手,也能将思妇情怀写得如此温柔缠绵,铁汉的外表之下,也有一颗柔情的心。

初读之时,这首词的关键词,不外乎爱情与相思。

而今再读,却总觉得没那么简单。

辛弃疾最深情的一首词,开篇即是千古名句

想读懂一个人的文字,要先去读懂这个人。

辛弃疾虽为豪放派的领军人物,却也写过不少婉约词,常借女子之口,抒写离愁别恨。

而在他心中,最大的“恨”,莫过于壮志未酬。

词中所写: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恨”这个字,是很值得单拎出来细细品味的。

古今词意有别,“恨”在古诗文中的意思是——遗憾。

宦海沉浮二十载,他想要的,曾近在咫尺,但咫尺也是天涯。

空有满腔抱负,一身武艺,但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

黑暗腐朽的南宋朝廷,浑浊复杂的官场,唯利是图的统治者,如同一座座高山,横亘在他与理想之间。

难以跨越,也不甘愿放弃。

所以他日日眺望,像在等一个永远不会归来的人。

温柔的暮色下,是密密麻麻无声的遗憾。

也许他心里很清楚,即将年过半百的自己,也许真的无法再实现年少时的理想。

但是放弃,他做不到。

于是愁与恨,就在心底扎了根。

辛弃疾最深情的一首词,开篇即是千古名句

也许,每个人都曾是辛弃疾。

年少的我们,走在阳光下,大声谈论着理想,憧憬着未来。

那个时候的世界很简单,只要努力,就会得到。

但一路走来,褪去青涩懵懂,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摸爬滚打,为了生活汲汲营营。

买车,买房,结婚,生子。

理想这个词,我们已经无暇提起。

正如北岛在《波兰来客》中写道: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然后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慢慢地,白了头。

听起来像是一个压抑的悲剧。

如果人生是这样,那么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要从辛弃疾的身上找。

辛弃疾最深情的一首词,开篇即是千古名句

闲居带湖二十余年后,辛弃疾再次被主战派启用,委以重任,获赐金带。

那时候的他已经六十四岁了。

那双爬满了皱纹的手,再也拉不满一张雕弓,耍不动一把长枪。

那个生擒敌寇的英雄,早已迟暮。

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再次踏上征程,尽管前路很遥远,但走一步,便近一步。

近一步,遗憾便少一分。

这一次,命运也没有眷顾他。

他依旧被谏官弹劾,官职一降再降,与二十年前是如此相似。

而一直到生命的终点,他的理想也始终没有实现。

六十八岁的辛弃疾病逝在江西铅山,临终前他还一直高喊着:“杀贼!杀贼!”

那个策马提枪的少年,一直活在他心里。

一直明媚,耀眼,不被世俗侵染。

辛弃疾最深情的一首词,开篇即是千古名句

理想的意义,并不在于一定要去实现它。

它是一盏灯。

当我们行走在阳光下,如织的人潮里,常常会把它遗忘。

当我们行走在黑暗中,四下无人处,它就发出微光,为我们照亮前路。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普通人。

也许用尽全力去追逐的理想,却只能一次次落空。

但那些为了理想奋斗过的日子,会永远刻在心中。

那是我们曾用力活过的证据。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7月11日1948年末和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落幕,蒋家王朝也进入了倒计时。对此,常公虽然嘴上还是一如既往的硬,但身体却很诚实,私底下却早已做好了退守台湾的准备。尤其是为了将来台湾的可持续发展,他除了加紧对黄金、文物、实业等物质资料的偷运之外,还对文化学者、经济学家、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进行了所谓的“抢救”计划,如胡适、梅贻琦、陈光甫、张公权、刘鸿生、卢作孚等人,均在其重点“抢救”之列。而这其中,民生实业公司董事长卢作孚则又成为极为重要又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的手中有国民党去台必不可少的工具:船。01“船王”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实业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四川合川县人,出生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作为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代人,卢作孚很早就接触革命学说,于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从事过反清保路运动。从1913年开始,在黄炎培、李大钊等人的引导下,卢作孚...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10月26日12 诸神黄昏1935年后的蒋介石,放眼全国,已经没有对手!江浙财团已几乎被吃干榨净!他们已不再是老蒋的“座上宾",而只是老蒋战争、独裁的“提款机”。有用则用之,不用则弃之!是不是像极了“夜壶”?为了战争,老蒋无所不用其极,采取种种压迫、掠夺政策:如采用绑架、逮捕等恐怖手段对江浙财团敲诈勒索;采取高压手段强行派购公债;指使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派打手捣毁并强行改组上海总商会;通过强行加入官股并撤换银行主持人,控制、吞并江浙财团的主要银行中国、交通、四明、中国通商、中国实业、新华信托等银行;通过强行加派官股、人事任免等方式,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掌握在南京国民政府手中。而且,以此为手段,蒋介石几乎将大部分江浙财团的商办银行和私营银行都控制在手中。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江浙财团在矿业、铁路、电力、纺织等各个行业的工厂企业,几乎都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吞...
2025 - 04 - 21
来源:百度 2025年2月6日中银大厦谈及中银大厦,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座由杰出建筑师贝聿铭精心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它坐落于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远眺维多利亚港的壮丽景色。作为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银行的国际形象,更承载着香港金融中心的繁荣与活力。中银大厦的建筑历程与特色中银大厦,这座由贝聿铭倾心设计的香港标志性建筑,自1985年4月动工以来,便吸引了无数目光。经过五年的精心打造,它于1990年5月正式启用,以315米的高度矗立在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成为当时全香港的至高点,同时也是全球第五高的建筑。其独特的水晶棱柱体造型,不仅展现了建筑的美感,更寓意着中国银行的事业“节节高升”。而与隔壁汇丰银行之间的一场风水大战,更是为这座大厦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使其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香港中银大厦这座曾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建筑,在三十...
2025 - 04 - 19
来源:视频号中国远征军童子军最小的9岁最大的15岁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