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清代最“癫狂”的一首《沁园春》,初读痛快淋漓,再读满目沧桑

日期: 2022-07-27
浏览次数: 5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2-01-07

提及《沁园春》这个词牌名,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我最先想到的,是毛泽东的那首《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磅礴大气,气势恢宏。

也正是毛泽东的这首词,让我一想到《沁园春》这个词牌名,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一个词,就是:大气。

清代最“癫狂”的一首《沁园春》,初读痛快淋漓,再读满目沧桑

但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这首《沁园春·恨》,却无疑打破了这种固有印象。

它不是大气的,不是恢弘的,不是磅礴的,而是癫狂的,极致的,惊世骇俗的,直抒心血的,骂天骂地的,毁灭一切的,是来自灵魂最深处的,一声声长叹与呐喊。

它的作者,正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

郑板桥20岁为秀才,40岁中举人,一直到44岁才进士及第。

这首词,便是他在中举之前落魄时的作品。

全词如下: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

鹦哥煮熟,佐我杯羹。

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

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

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

疏窗细雨,夜夜孤灯。

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

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清代最“癫狂”的一首《沁园春》,初读痛快淋漓,再读满目沧桑

词作一开头,三个排比句就如平地峰峦,突兀而来;又如大河决口,滚滚波涛,喷涌而出。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花是无知无识的,月是无聊无赖的,酒是无德无灵的。

人们常说什么,花能解语,对月能抒怀,饮酒能消愁。

可为什么,此时此刻,他们却丝毫消解不了我内心的痛苦。

内心积郁的痛苦与愤恨,让他终于忍不住要做出惊世骇俗的举动:

“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

他要把繁盛艳丽的桃树砍断破坏风景,他要把消遣逗乐的鹦鹉宰杀当下酒菜,他要把砚台焚掉,把琴砸乱,把所有的文章书画全部焚烧,把世间的一切虚名浮利统统毁掉。

清代最“癫狂”的一首《沁园春》,初读痛快淋漓,再读满目沧桑

鲁迅曾说:所谓悲剧,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人眼前。

那么此刻,诗人就是在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撕碎毁掉,把悲剧给我们看,抑或是给自己看。

他需要这样的一桩悲剧,去消解内心所有的不甘、不忿、不解,在破坏与发泄中寻得一丝丝能执掌自身命运的快感。

可是很快我们就知道了,他并不是真的痛快淋漓。

在表面痛快淋漓的背后,是对自己的失落,对社会的失望,以及宁愿玉石俱焚,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绝。

把一切都撕毁了,销毁了,诗人还是不解恨。

于是在下阕,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副场景:

诗人看看自己,头戴着破烂的帽子,身上穿着寒酸的青衫,瘦骨伶仃,多么可笑的模样啊。

他再回头,看看自己简陋的住所:

常年蛰居于一条破巷中,门前冷冷清清,无人顾问,长满了衰飒的秋草。多少个夜晚,细雨打湿窗棂,他独自一人伴着孤灯,形影相吊。

清代最“癫狂”的一首《沁园春》,初读痛快淋漓,再读满目沧桑

难道他生就要是这样一副寒苦的骨相?

是上天偏要待他如此不公?!

在一阵狂怒后,诗人终于想明白了,造成这一切不公的,并不是那看不见摸不着的老天爷,而是这不公不道的社会呀,是那真正执掌万民生杀大权的清王朝的统治者呀!

“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郑板桥所生活的年代,清王朝统治者为了钳制人们的思想,大兴文字狱。

郑板桥曾亲眼目睹过数十次文字狱,亲近的朋友或因此被罢官,或惨死。

有过这样惨痛的经历,郑板桥的这一句呐喊,也便显得格外振聋发聩:

难道老天爷还真能钳制住我的口,连叹气都不允许吗?

不,我就是如此癫狂,我就是要以如此直露的方式,大喊,大叫,就是要不管不顾地发泄自己的爱与恨,就是要骂醒这天,骂醒这地,骂醒这不公道的世间的一切一切。

清代最“癫狂”的一首《沁园春》,初读痛快淋漓,再读满目沧桑

也正是在这一声声长长的叹息与呼喊中,整首词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如果说,前半部分,诗人还仅是在发泄一己的不平与愤恨的话,那么此刻,诗人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最高的统治者,他已是在为整个社会发声。

那些同他一样处在文化专制主义高压下的文人,那些被文字狱迫害、因此丢掉了性命的人,那些有满腹的不平不忿却不敢说、无法说、无从说的人们,郑板桥用最癫狂的词句,为他们出了一口憋闷许久的恶气。

愤世嫉俗的人,在世人眼中,常常是有些癫狂的,乃至不近人情的。

可他们又同时是无比勇敢的,无比让我们羡慕的。

因为不在乎,不在意,他们不屑于迎合世俗,不惧于被孤立被冷落被嘲讽,他们我行我素,同时内心又极其坚定。

许多话,我们不敢说,他们说了;许多事,我们不敢做,他们做了。

比如鲁迅,比如郑板桥,比如庄子。

我成不了这样的人,但在心底,对这样的人,我永远葆有一份敬佩!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7月11日1948年末和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落幕,蒋家王朝也进入了倒计时。对此,常公虽然嘴上还是一如既往的硬,但身体却很诚实,私底下却早已做好了退守台湾的准备。尤其是为了将来台湾的可持续发展,他除了加紧对黄金、文物、实业等物质资料的偷运之外,还对文化学者、经济学家、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进行了所谓的“抢救”计划,如胡适、梅贻琦、陈光甫、张公权、刘鸿生、卢作孚等人,均在其重点“抢救”之列。而这其中,民生实业公司董事长卢作孚则又成为极为重要又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的手中有国民党去台必不可少的工具:船。01“船王”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实业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四川合川县人,出生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作为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代人,卢作孚很早就接触革命学说,于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从事过反清保路运动。从1913年开始,在黄炎培、李大钊等人的引导下,卢作孚...
2025 - 04 - 21
来源:今日头条 2024年10月26日12 诸神黄昏1935年后的蒋介石,放眼全国,已经没有对手!江浙财团已几乎被吃干榨净!他们已不再是老蒋的“座上宾",而只是老蒋战争、独裁的“提款机”。有用则用之,不用则弃之!是不是像极了“夜壶”?为了战争,老蒋无所不用其极,采取种种压迫、掠夺政策:如采用绑架、逮捕等恐怖手段对江浙财团敲诈勒索;采取高压手段强行派购公债;指使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派打手捣毁并强行改组上海总商会;通过强行加入官股并撤换银行主持人,控制、吞并江浙财团的主要银行中国、交通、四明、中国通商、中国实业、新华信托等银行;通过强行加派官股、人事任免等方式,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掌握在南京国民政府手中。而且,以此为手段,蒋介石几乎将大部分江浙财团的商办银行和私营银行都控制在手中。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江浙财团在矿业、铁路、电力、纺织等各个行业的工厂企业,几乎都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吞...
2025 - 04 - 21
来源:百度 2025年2月6日中银大厦谈及中银大厦,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座由杰出建筑师贝聿铭精心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它坐落于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远眺维多利亚港的壮丽景色。作为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银行的国际形象,更承载着香港金融中心的繁荣与活力。中银大厦的建筑历程与特色中银大厦,这座由贝聿铭倾心设计的香港标志性建筑,自1985年4月动工以来,便吸引了无数目光。经过五年的精心打造,它于1990年5月正式启用,以315米的高度矗立在香港中环金融中心花园道1号,成为当时全香港的至高点,同时也是全球第五高的建筑。其独特的水晶棱柱体造型,不仅展现了建筑的美感,更寓意着中国银行的事业“节节高升”。而与隔壁汇丰银行之间的一场风水大战,更是为这座大厦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使其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香港中银大厦这座曾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建筑,在三十...
2025 - 04 - 19
来源:视频号中国远征军童子军最小的9岁最大的15岁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