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2-05-28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他更是一个实干家。
他奉行的思想学派,称为“心学”,提出的“致良知”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影响了后世很多人。
甚至可以说,“心学”无处不在,你读过的每一本书,听过的每一首歌,走过的每一段路,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在“心学”范围内。
王阳明,本名叫王云。
没错,就叫王云,和《乡村爱情》里的王云同名。
但是他的故事,可比《乡爱》中的王云传奇得多——连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
王阳明出生前,他的母亲怀胎14个月……才生下他。虽然有些违背常理,但这不是野史话本,因为他父亲是当朝状元,这些事都被记录下来了。
且,明朝离我们不算年代久远,文献资料颇丰。
他不同于李白出生时的异象,那个时候客居在青莲乡的李客还无人问津,所以李白的事,多半是后来自己吹嘘的。
而王阳明之所以叫王云,是因为他出生前,他的祖母梦见了一个天神,踩着七彩祥云,怀中抱一赤子下凡。
所以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便给他取名为“云”。
这还不算,王阳明生下来后,到5岁还不会说话,直到有一天,一位高僧路过,摸了摸他的头——他立马就开了口。
其实14岁月怀胎,受其影响到5岁才会讲话不算奇怪,后面的事,估计就是渲染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神童”,参加科考居然两次都落榜了。
以他少年时展现出来的天赋和文采,朝廷内许多大官都判断,这必是状元之材。
所以应了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
王阳明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大思想家,是因为他有博大的胸怀,两次落榜后,
有人安慰他,有人嘲讽他,可他却认为,不管是同情、还是嘲笑自己的人,他们才是最可悲的。
因他具有这样“叛逆潮流”的性格,王阳明才敢质疑孔孟与朱子,要知道,在当时的士大夫中,有这种思想的人,简直可以被认为是“忤逆”。
但是没关系,他有自己的“心学”,他懂得知行合一。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王阳明生生用自己的理论,平息了很多场叛乱,当时不管是民间叛乱,
或者是宁王朱宸濠造反,以及卢苏、王受起事,只要一听到是王阳明领兵,那真的是浑身抖得跟隔壁吴老二似的。
所以总结来说,王阳明是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特别牛批的一个人。
那一定有人会问,为什么他这么厉害呢?就靠“心学”,后世也有很多人研究“心学”啊!
这个问题非常好。
任何学术思想,都分用在什么人身上,包括《孙子兵法》,可称为奇书,但懦弱无脑的将军学来,一定还是得打败仗。
王阳明这么厉害,是因为他开阔的胸襟,以及广袤36K高清的视界,自然就把事情看得通透。
他有一首诗,足以证明他比别人看得更远,更加富有智慧。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这首诗题为《蔽月山房》,辞藻不华丽,比唐诗宋词名篇,也差了很多,但其意境却可胜过无数经典。
这首诗简单释义为:
山离得近,月亮那么遥远,就因为觉得月亮很小,便会有人说,山是要比月亮大的。
若是人的眼界足够开阔,就会发现山再高,也不能完全遮挡月亮的光辉。
所以王阳明这首诗潜在的含义是,山高月远,但都尽收眼底,人只要不目光短浅、只看眼前,都能包容天地。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真正的智者往往不会教你怎样去做事,只是告诉你一种法门,让你自己去领悟,如同“心学”一般,得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无上的道理。
就像我们常说的: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
其实我们读古诗词也是一样的道理,短短几句,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可古人没告诉我们怎么样去赚钱,怎样去维护同事关系,怎样去平衡家庭。
他们只告诉我们一种可能的方法,视为“知”和“行”的内在关系。
当我们的心胸和思想也都足够开阔了,处理任何事,都将变得不再那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