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日期: 2022-05-02
浏览次数: 6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2-04-28

第一次见到朱薯,大为震惊

400多年前他冒死偷回一根藤,竟然让人们数次熬过大饥荒,拯救了中国3亿多人口!

他是“红薯之父”陈振龙,一个靠着一根藤改变中国未来的人。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大明在历史上辉煌了二百多年,作为受到一致好评的朝代,很多人都知道大明朝从不肯屈服的坚韧特性,却鲜少有人知道明朝也曾经历过数次饥荒、数次危难

明朝建立的时候人口才只有6千万,到了万历年间,人口却足足暴增到了1.6亿!而这个数值的增加,陈振龙一定有一份功劳。

陈振龙出生在福建省,那时候他的家乡土地贫瘠,农作物收成非常差,年幼的时候他尚且以读书为出路,每天刻苦学习,誓要考取功名。

虽然他后来考中秀才了,但是后来的乡试却一直屡试不第,尝试多次都没有成功后,他只能放弃考取功名另寻出路。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那时的百姓日子过的并不好,再加上家乡贫苦,很多百姓都吃不饱饭,为了讨生计,他跟着一些队伍开始出海从商。

陈振龙随着商队一路到了吕宋岛,就是在这里,他看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植物。

当时的吕宋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外族的入侵给他们带来了一个能让他们饱腹的粮食作物,这种东西能生吃也能熟吃,或蒸、或煮、或烤都可以。

更重要的是,这种作物产量高,存活率高,能饱腹,陈振龙当即想到,要是将它种植到大明,一定能救活很多人。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这种神奇的植物就是红薯,那时候还叫做朱薯,而吕宋就是如今的菲律宾

朱薯的原产地是美洲,正是因为它的繁殖能力非常强,简直是落地生根,所以被传播到了吕宋。

有了这个想法后,怎么将它成功带回国成了最大的问题。

那时候西班牙对海关的把控非常严格,严令禁止吕宋的任何物资流向其他国家,哪怕你是抓把土都别想带走。

那么在解决这个难题之前,陈振龙要做的就是学习朱薯的种植方法,然后等待时机。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当时中国的商队不日就要启程,为了能完成心中这个计划,他并没有随着商船离去,而是选择留在了吕宋。

在吕宋的这段时日他吃了很多苦,虽然名义上是经商,但是在别国的地盘上想要活下去,苦力活是少不了的,一旦干不好还会受到生命威胁。

但是一想想闹饥荒的家乡,他还是咬着牙挺了下来,学到种植朱薯的方法后,他花钱从吕宋人的手中买下了一根幼藤,然后等待离开的时机。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拯救万千国人的一根藤

1953年,陈振龙在吕宋等到了一个中国的商船,他知道机会来了。

一支商船停靠在了吕宋的码头,他知道朱薯的果实肯定是不能带出去的,所以他直接花钱买下了藤苗。

为了躲避海关的检查,他想到了一个主意。

陈振龙发现朱薯藤跟麻绳一个颜色,不仔细看还真分辨不出来,他将藤苗跟朱薯藤混在一起,然后用泥巴覆盖伪装后绑在货物上,竟然躲过了海关的检查。

不过这对陈振龙来说只不过才迈出了第一步,商船启程后,他还要防备西班牙人的随时搜查,更重要的是,藤苗的存活时间有限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他一刻钟也不敢耽搁,一路上没敢停歇,直接一路进发,一口气回到了福建。

因为藤苗只有一颗,一旦失败就一切都结束了,福建的土壤跟吕宋的土壤不一样,前面的难关过了,能不能存活才是最大的问题。

他小心翼翼地在自家旁边找出一块空地,按照自己学到的方法将朱薯苗种植了下去。

经过精心的培育,过了不久,朱薯苗果然长出了芽,这一幕让陈振龙心中狂喜,仅仅几个月这颗小小的藤苗就有了收成。

这给陈振龙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他开始在自己的村子里推广,一时之间,村中人人都知道了这种神奇的农作物能让人填饱肚子。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到了第二年,福建地区遭遇了大干旱,百姓收成大减,很多人开始饿肚子,于是陈振龙让自己的儿子陈经纶上奏,告诉福建巡抚自己种植朱薯的事情

巡抚刚开始半信半疑,但是因为当时乡亲们都开始闹上了饥荒,他决定试试。

巡抚命人找了一块合适的土地试种,陈振龙父子也毫不隐藏地传授给了众人种植方法。

经过4个月的试种之后,果然收获了朱薯,巡抚非常高兴,立即让人大面积种植,因此朱薯大获丰收,缓解了百姓饥荒的状况。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这种朱薯让整个福建都得以饱腹,因此他的传世之功被闽人大肆歌颂,人们还专门为陈振龙父子修建了多处功德祠。

不过朱薯在大明不叫朱薯了,因为它的果实金灿灿的,再加上推广开来的巡抚姓金,所以百姓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金薯。

后来又因为这种植物是从外番引进来的,所有又叫番薯,直到清朝时期它被推广到全国各地,山东人管它叫“地瓜”。

明朝历史上的饥荒出现了不止一次,民间也曾发生过众多的起义,我们知道,一旦有起义爆发,就说明百姓吃不饱穿不暖。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然而福建巡抚把陈振龙的朱薯推广到很多地区后,缓解了百姓的饥荒,百姓的吃食有了保障,就不会有造反的事发生。

说是为大明“续命”至少50年一点也不为过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经过了唐朝这个盛世之后,中国的人口总数尚且不足一亿,后来元末时期天下大乱,人口更是骤减。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的时候人口数只有6千万上下,而到了万历年间却突然暴增到了1.6亿,而也就是从这以后,中国的人口开始呈猛烈增长的趋势。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番薯盛世”

很多人都说“康乾盛世”应该被称作是“番薯盛世”。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如果没有陈振龙推广出来的番薯,经历过几次大饥荒的明朝绝不可能人数暴增。

满清入关以后,中国人口数有过短暂的骤降,但是到了乾隆年间,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将番薯推广到了北方,主要是在山东胶州地区落根生长。

在这之前,北方的主要农作物就是小麦、稻谷,但是这些农作物的生长对土壤的要求非常刻苦,一旦有旱灾、涝灾,收成必定大受影响。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但是番薯的到来让百姓看到了光。

番薯的生存能力极强,它不需要专门去找土地,原来那些不能耕种的山地,番薯却能落地生根。

这不仅让百姓有了饱腹的粮食,更是让很多闲置的土地都被利用起来,中国的耕地面积变大,经过数年的种植,土壤也被大大改善。

百姓解决温饱问题后,就开始思索去从事一些商业、工业等来提高生活质量,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明朝前期能够发展到顶峰,除了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努力,陈振龙的番薯也一定功不可没

乾隆时期的人口数已经突破了3亿大关,哪怕是混乱的晚清时期,人口数依旧还有4亿,可以说养活了中国3亿人口,但是番薯的宿命还没有结束。

民国时期,家国陷入一片混乱中,曾经短暂地爆发过饥荒,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困难时期依旧没有过去,甚至已经到了70年代,很多贫穷的村子尚且不能温饱

而番薯再次给了人们生存下去的希望。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当时的粮食收成低,一般的百姓人家是吃不上白米饭跟白面馒头的,这个时候番薯再次出场了。

不管是任何农作物都有一定的保质期限,即使是生命力顽强的番薯也不可能永久保存,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北方的天气炎热干燥,人们就把地瓜蒸熟后再晒干,做成地瓜干后易储存、味道还非常甜美。

在70年代上下,地瓜干就是很多人的口粮,那个年代不知道有多少百姓就是靠着地瓜挨过了最难的时期。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时至今日,地瓜依旧是市场上畅销的美食,而人们不再受到饥荒威胁的今天,红薯的用途更是被广为开发。

很多人用红薯做成淀粉,这种淀粉非常细腻甘甜,随着社会的发展,红薯的品种也在不断地优良,人们根据不同的用途栽培出了不同的品种。

清朝道光年间,有人为了感恩陈振龙的功德,还在乌石山为他修建了一座“先薯祠”,以表达对他的纪念。

红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拯救中国3亿多人口

作为“红薯之父”,陈振龙做的这件事是一件巨大的功德,很多人都说前有陈振龙,后有袁爷爷,他们都是功在千秋的伟人,救活了中国的百姓,更是在中国的前进道路上做出了巨大的助益!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12 - 16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11月27日“现在这年轻人爱穿越,我说你们好好穿越穿越中华民族的历史,你们也不至于最后变成历史虚无主义!月亮是人家的圆!”01 前后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现在我们有些人啊,把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对立起来。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我们的民族工业化,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建国开始的。我们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工业基础。咱就不说别的,大家稍微了解点历史,1到8机械工业部,八个机械工业部怎么分出来的?我们这有驻部的纪检组长你们知道吗?工信部的同志应该能说清楚吧?我们能把卫星送上天,把原子弹爆炸了。更可贵地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但是我的历史思考里有这条,我们后来改革开放的这些人是谁培养的?恰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我就听很多人说,甭管是工程师还是科学家,也包括我们的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他们都跟我说,没有共产党我根本上...
2024 - 12 - 16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11月24日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将“人生七十古来稀”挂在嘴边,将这句话当作长寿的代表。其实这句话是杜甫所写,也并非夸赞老人长寿,因为这句话还有前半句。杜甫是在何种境遇之下写就的此等名句,他又在表达什么?少年壮志相比更加深沉的杜甫来说,大家貌似更喜欢李白,并且也对李白的生平更加感兴趣。其实早年,杜甫也和李白一样,是个游历四方的游子。杜甫比李白小很多,他也一直以李白为偶像,并且两人还成为了忘年交。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祖上在西汉时期就开始为官作仕,传到唐朝的时候,依旧没有没落。虽然祖父只是一个小小县令,但他父亲却做到兖州司马。即便这只是一个五品闲职,但杜甫依旧以此为荣。而且他的母亲是博陵崔氏,这个家族曾经在唐朝出过十六个宰相,是闻名天下的大家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杜甫,自然对仕途十分看重。但偏偏他出生的时代,参加科举入仕是非常难的。如果李白是因为父母从商而不能参加科...
2024 - 12 - 16
原创 叶成十三 深思读书来源: 深思读书 2024年11月21日你是不是也经常盯着问题看?大家好,我是思思~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很忙,但总觉得离成功很远?因为他们忙着解决问题,却忘了追问:这些问题解决后,是否真的接近目标?教员强调:“一切行动都要围绕目标。”无论是制定战略,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目标明确是第一步。如果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徒劳。为什么盯紧目标,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何用目标导向思维,让你的人生更高效、更强大?01:目标模糊,是一切低效的根源《毛选》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理:一切行动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目标明确,策略才能精确;目标模糊,再多努力也可能是徒劳。为什么很多人陷入“解决问题”的误区?因为问题容易显现,而目标却隐藏在背后。比如,有些公司开会时不断纠结于如何节省预算,却忽略...
2024 - 12 - 13
来源:视频号这是1963年,一名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照片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