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王安石《登飞来峰》意境深远,苏轼向他致敬,写出了一首千古名篇

日期: 2022-04-13
浏览次数: 2

来源:《凤凰新闻网》2021-04-24

宋仁宗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有一个江西人在浙江当官,任满回乡的途中路过杭州,写下了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七言诗。

在这首诗中,这位29岁的官员踌躇满志、万丈豪情。用诗歌讲述了一个人生哲学,并体现出青年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十四年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有一个四川人,也跑到江西去,也写了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

王安石《登飞来峰》意境深远,苏轼向他致敬,写出了一首千古名篇

这首诗用一个中年人的智慧,同样讲述了一段人生哲学。既像是在对前者的致敬,又像是在发表自己的感悟,意味深长。

这两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们曾经是政敌,老来相逢一笑泯恩仇。前者叫王安石,后者叫苏轼。

一、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也就是苏轼出生的那一年,16岁的王安石,跟着他的父亲进了京城,并结识了他后来的好友曾巩。

曾巩把王安石的文章,推荐给了自己的老师欧阳修,欧阳修对王安石的文章大加赞赏。大概又过了五年,王安石考中了进士,于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被调到淮南当节度判官。

王安石任满以后进京述职,欧阳修和当时很多文人都很看好他,准备推荐他留京任职。可是没有想到,王安石却以家中有母亲要奉养,拒绝了。

王安石《登飞来峰》意境深远,苏轼向他致敬,写出了一首千古名篇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又把王安石调到浙江鄞县去当地方官,就是七品的知县。一晃又是四年过去,王安石任期满,返乡途中路过杭州,写了一首诗,就是前文提到的《登飞来峰》。

我们看这首诗时会发现,那时才29岁的王安石,其实是野心勃勃的。他在地方上当官,政声颇好。京城中又有欧阳修等人做“后台”,他感觉到自己的前途是一片光明。

于是他借着这首七言诗,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他说,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去奋斗。只有站到最高的地方去,才不会被浮云遮挡住视野。

因为这首诗,后来就一直有人攻击王安石虚伪。他们说,你既然这么想当官,这么想往上面爬,当初为什么要拒绝欧阳修好意呢?

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这首诗,显然是出现了偏差。不惧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里的“高处”,也不见得就是指官阶的高低。

毕竟读书读到一个境界后,智识变得高明了,也等于到达了“最高层”。有了高明的见解,同样可以无惧低端知识中的“浮云”。

王安石《登飞来峰》意境深远,苏轼向他致敬,写出了一首千古名篇

王安石这首诗写得非常浅,其中的道理也不深奥。我们从诗的第二句“闻说”二字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既没有登上“飞来山”,又没有攀上“千寻塔”。

他只是在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哲学的一种看法。换句话说,王安石只想告诉读者:一个人无论是当官、做学问还是干别的事,总会遇到很多让你困惑的事。

可是,只要你一直努力向上攀登,直到你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那些困惑自然就会被解开。

二、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这首诗写于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当时宋神宗皇帝,第四次想要起复苏轼,可是一直遭到“新党”的反对。于是宋神宗只得动用特权,将苏轼从黄州迁到汝州,担任团练副使。

苏轼来到江西庐山时,他还不太愿意写诗。因为李白、张九龄这些人,都曾经写过庐山,而且写得非常好。面对这些前辈的名篇,苏轼显得有些“胆怯”。

王安石《登飞来峰》意境深远,苏轼向他致敬,写出了一首千古名篇

但是,一路上见到的景物、人和事,让苏轼心情愈发开怀。后来,他先写了几首诗练笔,等游览到西林寺时,终于写出了著名的《题西林壁》。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写于29岁时,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是他47岁时的作品。当时的苏轼,已经算得上是一个老年人了。

苏轼把自己在庐山见到的奇景,与自己四十几年来的人生感悟相结合,写出了这一首诗。他的诗和王安石的诗相比,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在讲人生哲理,不过在深度上却大不相同。

苏轼写诗,是认真观察过的,并且亲自用脚丈量过庐山才写的。而王安石从来没有登上过“千寻塔”,他只是在“借题发挥”。

因此,有的人一门心思地跑去研究杭州的“飞来峰”到底在哪里?“千寻塔”又在哪里?这就纯属是在搞笑了。因为这种研究,和王安石诗的本身意境无关联了。

王安石的诗中包含的道理很浅,看起来很像是唐朝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翻版。不过他着重强调了“浮云”,这证明了他在这29年的生涯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惑。

王安石《登飞来峰》意境深远,苏轼向他致敬,写出了一首千古名篇

王安石的仕路,在那之前一直都是很顺利的,因此让他困惑的,不应该是有些人说的那种“小人”或者“奸党”,而是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包含了相对深奥的哲学,也许还和王安石有一定的关联。“乌台诗案”的时候,朝中当权派都想苏轼死,但是王安石却站出来为他说情。

后来,苏轼和王安石两人之间的恩怨,也因此而化解了。经过了这种打击,再加上年龄的增长,苏轼对于人和事的看法,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

有些东西,他从前觉得非黑即白,后来觉得并非如此。比如说,最初的时候,苏轼对王安石新法的看法,就是想“一竿子打死”。

刚开始苏轼是坚决不要命也要抵制的,甚至他还曾经两次上书给皇帝,严厉地批评王安石新法,并且还写了很多诗去讽刺王安石。

可是,后来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元佑党人”上台打击新党的时候,苏轼又站出来反对。他认为新政自有其好处,不能够“一竿子打死”。

王安石《登飞来峰》意境深远,苏轼向他致敬,写出了一首千古名篇

那么,苏轼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这就是因为他学会了像看庐山一样,站在不同的位置,或者跳出原来的地方,再去看问题。

结语

从道理上讲,苏轼的《题西林壁》比王安石的《登峰造极》更加深刻,且更加具有独创性。

不过从抒情的角度来说,许多年轻人可能会更加喜欢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因为他写得明白晓畅,情志飞扬,更能令人振奋。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