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苏轼绝笔诗:短短24字说尽一生沧桑,通透豁达,治愈后世1000年

日期: 2022-01-30
浏览次数: 9

来源:《凤凰新闻》 2021年10月11日

你是否曾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一个人走在回家路上,冷风刮过来,才想起曾经相爱的人早已不在身边。

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无法与人倾诉,只能自己默默消化。

偶尔停电的夜晚,静静坐在黑暗中,静谧又孤独,感受时间流逝。

遭遇了人生变故,才明白有些至暗时刻只能自己度过。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这样的“泄气”时刻。

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啊,为什么还是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

既然怎么做都没用,是不是干脆放弃更好一些?

我想,我们的老朋友苏轼这首绝笔诗,或许可以给你答案。

苏轼绝笔诗:短短24字说尽一生沧桑,通透豁达,治愈后世1000年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轼人生中最后一首诗,写下这首诗两个月后,他便离世了。

那是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被流放至海南儋州的苏轼终于获赦,北上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顺道在金山寺中游览。

他走进寺内,却看到十年前好友李公麟为自己画的画像竟然还在。

十年间他颠沛流离,连遭贬谪,遭有心之人打压,寺内住持冒着极大风险才将这副画像保存下来。

苏轼看着画中的自己,画中人也同样看向他。

往事一幕幕如同走马灯一般在心中回放,故人不在,山河如昔。

一时间,万般思绪涌上心头,说不清是喜是悲。

于是他提笔,写下了此生最后一首诗。

这首诗,是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注解,千帆过尽,最懂他的,终究还是他自己。

回望苏轼一生,前半生才华盖世,风光无两。

二十出头,便与弟弟苏辙同日考中进士,可谓少年意气,挥斥方遒。

如同他曾在《沁园春·孤馆灯青》中所写: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当年的考官欧阳修在看到苏轼的文章后,都曾感慨:老夫当让他一头也。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苏轼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但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太早登上顶峰,便注定要走下坡路。

踏上仕途后,苏轼一路遭贬,流离各地,尝尽世间百态。

苏轼绝笔诗:短短24字说尽一生沧桑,通透豁达,治愈后世1000年

所以一起笔,他便说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他说啊,我的心如同木头被烧成了灰一般,再无波澜,我的身体却像失去绳索的扁舟,漂泊无依,随波逐浪。

这里前半句是引用了庄子的《齐物论》:形固可以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庄子说:一个人随着年华老去,他的形体可以像枯槁之木一般,但他的心真的能像死灰一样吗?

乍一看,未免太过伤感,心如死灰,枯如井水。

但细细一品,却又能从中瞥见苏轼的人生智慧。

他的人生走到此刻,就像张孝祥词中所写一般: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乌台诗案中险些丧命,生死只有一线之隔,什么大风大浪他没见过?

人生际遇起落,世事沧桑变幻。

此时他的心情,早已平静如水,那不是绝望的沉默,而是大彻大悟后的“放下”。

苏轼绝笔诗:短短24字说尽一生沧桑,通透豁达,治愈后世1000年

但是他的身子,他这个人,却从来没有安稳过。

自考中进士后,苏轼便开始遭贬谪到各地,总在动荡,没有在一个地方待到超过五年以上。

所以他说自己如同无岸的小舟,飘摇不定。

这里便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反差:我的心情是非常平静的,但我的人却始终漂泊。

但是,他真正想说的却是:不管我如今再怎样动荡,都无法改变我内心的平静。

正如梁实秋所说: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

只要心中安乐澄明,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会被影响。

苏轼绝笔诗:短短24字说尽一生沧桑,通透豁达,治愈后世1000年

接着苏轼又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啊,你这一生的功业都在什么地方呢?

他回答说,那自然都在黄州惠州与儋州了。

不知你看完这句,是否也一样有些纳闷?

他一生为官去了很多地方,譬如徐州、密州、两贬杭州......

为什么其他不写,独独写了这三个州呢?

这是因为,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三个节点。

在黄州那段时间,苏轼的人生态度实现了一次巨大的升华,变得越来越豁达,清明,大度。

他很多非常有名的作品,例如《大江东去·浪淘沙》,前后两篇《赤壁赋》,都作于那个时期。

人到中年,渐渐不再执着于俗世中的人与事,沉淀下来,才真正看清人生的真谛。

而为什么要写惠州呢?

也许是因为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就死在惠州,那便是他的爱妾王朝云。

经历了生离死别,他将人生看得更加通透。

自此之后,不管他被贬到哪个地方,都能够过得非常好。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及时行乐,方才不枉此生。

苏轼绝笔诗:短短24字说尽一生沧桑,通透豁达,治愈后世1000年

而儋州,则是他人生的生死劫。

如果说,在之前的经历中,他超越了功名,超越了富贵,到了儋州,他才真正超越了生死。

在儋州的日子里,他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

身处在死亡边缘,一个人却还能够洒脱,还能够热爱生活,这是多么难得,多么了不起。

同样的,他也是在调侃自己:我这一生的功业啊,就是在被贬谪。

即使天妒英才,我认命,却不认输。

诗歌史上人才辈出,但从古至今,却只有一个苏东坡。

苏轼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太多佳作,其中大部分都是词。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清丽隽永,妙笔生花,蕴含着无穷的人生哲理,如一场永恒的春雨,沐泽后世。

但他人生的绝唱,却是一首只有24字的小诗,用最朴实的语言,书写最壮阔的一生。

苏轼绝笔诗:短短24字说尽一生沧桑,通透豁达,治愈后世1000年

一帆风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不可贵。

在任何命运的灾难面前,你可以变得更加豁达,也可能变得更加消沉。

你可以变得更加勇敢,也可能变得绝望低迷。

如果你的人生中出现了至暗时刻,不妨读一读苏轼,告诉自己:

无风无浪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